理论教育 曹操爱子曹冲病逝引发猜测,原因揭晓!

曹操爱子曹冲病逝引发猜测,原因揭晓!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车驾四马,卒十骑一重,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对曹军错失先机的原因,有人怀疑与曹操的爱子曹冲此时病逝有关。黄帝的孙子、五帝之一的颛顼帝高阳氏有八个儿子,号为“八恺”,其长子名叫仓舒。生病期间,曹操亲自主持祈福仪式,为儿子请命。

曹操爱子曹冲病逝引发猜测,原因揭晓!

按照最佳的出兵时间,玄武池上的练兵不能超过三个月,因为最迟五月中旬必须完成人马的集结,六月初务必到达荆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要赶在荆州稻谷成熟前将其占领。北方的主要作物是小麦,而荆州主要是稻谷,一般在年初播种,于六月中旬收割。尽管为南征已开始了大规模军粮筹集工作,但精通兵法的曹操一定知道“因粮于敌”的重要性。曹操曾亲自为《孙子兵法》作注,在注《作战篇》中“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一句时,曹操指出:

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于敌也。驰车,轻车也,驾驷马,凡千乘;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也。一车驾四马,卒十骑一重,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车驾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装,凡三人也。带甲十万,士卒数也。

曹操认为,要发动一场大规模战役,首先得计算各项花费。驰车即轻型战车,由四匹马拉着;革车即重型战车,车上装载的是全军的辎重。每辆由四匹马拉着的战车,配属有十名骑士,另有二人负责做饭,一人负责保管衣服和装备,马厩里还配属有二人负责养马,以上是五个人。每辆重车由大牛拉着,配属十名步兵,另外二人负责做饭,一人负责保管衣服和装备,以上是三个人。曹操把这些说得很细致,是在强调“千里馈粮”的难度。按照曹操的算法,一支十万人的大军长途行军作战,在交通运输条件非常原始的情况下要保障各类后勤所需,至少还要动员三十万民夫负责运输。也就是说,平时只需考虑十万人吃饭的问题,到了战时就要考虑四十万人吃饭的问题,粮食消耗增加三倍。因此在考虑粮食保障问题时就不能用平时思维而必须用战时思维,战争期间粮食需求较平时有数倍乃至十数倍增长。同时,战争本身也会造成粮食大量减产,为保证军队基本需求,必须做出更周密的筹划。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很容易懂,其出处不是古代哪部经典著作,而是民国文人编纂的《南皮县志》。在该书收录的一首歌谣里首次出现了这句话。曹操之前多次为粮草所困,最窘迫时发给将士的粮食里曾出现过“人脯”这种可怕的东西,也就是人肉干。这件事记载于晋人郭颁所著的《魏晋世语》里。要想保证此次南征顺利进行,必须先保证粮草供应,而要保证十多万大军每日所需的粮草,全部千里转运无疑不是最好的办法,从敌占区直接获取一部分粮食才是明智选择,而要做到这一点,玄武池上的练兵就必须加速。然而,一直到五月初,曹军仍未出发。这或许有些奇怪,精通兵法的曹操怎能不知道天时的重要性?行动延后对曹军是不利的,除了错过稻谷成熟的季节以外,还将面临江南多雨期、长江涨水等困难,如果战事拖到年底,还会面临南方冬季瘟疫多发等可怕的事情。

对曹军错失先机的原因,有人怀疑与曹操的爱子曹冲此时病逝有关。这让人想起八年前的旧事,那时袁绍率大军准备从邺城出发南征,目标是曹操当时的大本营许县。大军集结完毕,袁绍最小的儿子袁尚却得了病,袁绍茶饭不思,大军因此迟迟不发。《后汉书·袁绍传》记载:“绍辞以子疾,未得行。”谋士田丰悲叹:“嗟乎,事去矣!夫遭难遇之几,而以婴儿病失其会,惜哉!”曹操当然知道这段往事,他不是袁绍,固然爱儿子,但不会因此耽误大事。曹军未能及时南下,也许是玄武池上的练兵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延长了训练时间;也许是从各处调集军队的命令下得过于仓促,南征军团的组建尚未完成;也许是南去的运输线没有全部打通,仍需要一些时间。不过,曹操在本年内南征的决心十分坚定,而且越来越迫切。情报显示,就在这个春天里,孙权果然发动了对黄祖的第三次西征,这一次调集的兵力更多,准备更充分,黄祖已岌岌可危。每当接到从南方传来的情报,曹操都焦急万分,他怕黄祖撑不住,怕刘表撑不到自己率大军出现在襄阳城外时。

曹操最疼爱的儿子曹冲确实是这时得病死的,这让焦虑中的曹操更增添了许多悲伤。曹冲有“天才少年”之称,是环夫人所生,当时才十三岁。有史书说曹冲字仓舒,这并不准确,古人到弱冠之年,也就是二十岁后才有表字。再者,曹操的长子曹昂字子修,曹丕字子桓,曹植字子建,此外还有子整、子勤、子乘、子京、子安等,曹操的儿子的表字中都有“子”字,曹冲不可能字仓舒,仓舒应该是曹冲的小名。黄帝的孙子、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有八个儿子,号为“八恺”,其长子名叫仓舒。曹操给曹冲起这个小名,有望子成龙之意。

在所有儿子中,曹操确实最喜欢曹冲。这个孩子从小就惹人喜爱,特别聪明,这方面最广为人知的故事是曹冲称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记载在《三国志·曹冲传》中,发生在曹冲五六岁时。那时,曹冲的智力水平已经跟成人差不多了,孙权从江东送来一头大象,在北方这是极稀罕的动物,曹操出于好奇,想看看这头象有多重。一头大象通常有两三吨,折合汉代的度量接近一万斤,那时还没有什么东西能称出它的重量来。曹冲说出了自己的方法:把大象放到船上,在船帮的水痕处做个记号,然后再换成其他可以分次称重量的东西放上去,比较一下它们的刻度,再称这些东西就行了。曹操大为高兴,马上照办,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除了聪明,曹冲还很有爱心。《三国志·曹冲传》记载,曹操治下一向极严,对违反制度的人处罚相当重。曹操的马鞍放在库房里被老鼠咬了,库吏吓坏了,想向曹操自首,争取宽大处理,但也害怕曹操不能原谅自己。曹冲知道后,对库吏说不用急,三天后再去自首。曹冲用刀子划破了自己的衣服,弄成老鼠咬过的样子,然后故意露出愁容来见曹操。曹操很奇怪,问:“怎么了?”曹冲说:“大家都认为老鼠把衣服咬了是一件不吉利的事,现在我的衣服被老鼠咬了,不知道会有什么不好的事将要发生。”曹操听完,笑了,说:“这些都是胡说八道,不必当真。”正说着,库吏来报告马鞍被老鼠咬了,曹操果然没生气,也没有追究。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三国志·曹冲传》记载,曹冲“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而曹操太喜欢曹冲了,“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但天不遂人愿,曹冲还是得病死了。生病期间,曹操亲自主持祈福仪式,为儿子请命。曹冲死后,曹操非常难过。曹丕等人过来劝慰曹操,曹操叹道:“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曹操以朝廷的名义追赠曹冲为骑都尉,颁发印绶,后来还把曹据之子曹琮过继给了曹冲。魏明帝曹叡继位后,追封自己的这个叔父为邓哀王,历史上便以邓哀王称呼曹冲。史书只记载曹冲死于建安十三年(208),没有记载具体月份。《艺文类聚》载有一篇《曹仓舒诔》,或名《弟仓舒诔》,是曹丕为弟弟曹冲写的诔文,序中说“五月甲戌,童子曹苍舒卒,呜呼哀哉”,说明曹冲死于这一年五月。

有一部叫《先贤传》的书讲了一件事,说有一个名叫周不疑的孩子,比曹冲大三四岁,也属于神童一类的人才,聪明绝顶,“有异才”,曹操很喜欢他,认为他跟曹冲不相上下。曹操甚至想把周不疑招为女婿,但周不疑很有主见,没有答应。曹冲死后,曹操密令把周不疑杀了,曹丕知道后赶紧来劝父亲,认为不可这么做。曹操说:“此人非汝所能驾驭也。”最终还是派人把周不疑杀了。关于周不疑的事迹,《北堂书钞》载有一条记载:“曹操攻柳城不下,图画形势,问计策,周不疑进十计,攻城即下也。”如果周不疑只比曹冲大三四岁,那此时也只有十六七岁,不大可能在曹操北征乌桓时出谋划策。上面这两条记载都有问题。(www.daowen.com)

对曹操来说,建安十三年(208)竟成了伤心之年,郭嘉死了,仓舒死了,生命之花不断凋落。难道曹操的身边没有好医生吗?其实是有的,而且是当时最好的医生之一,他就是华佗。华佗生年不详,推测起来大约出生于汉冲帝永嘉元年(145),比曹操大十岁左右。与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华佗年轻时专心于经学,曾到徐州一带求学,通晓几门经书,陈珪当沛国相时推举他为孝廉,太尉黄琬曾征辟他做官,都被华佗谢绝了。华佗专心于医学,无意仕途。华佗的这种选择是一个谜,一般认为这是华佗出于对医学的热爱,出于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但也有不同见解,有人认为华佗可能出于无奈,因为这不符合当时人们的主流选择。

华佗的杰出贡献在临床医学方面,同时在外科学、养生学和针灸学方面造诣很深,他发明的“麻沸散”是早期的麻醉药,有了它可以对病人实施外科手术。《后汉书》《三国志》都记录了华佗的不少故事,说明他的医术高超之处。找华佗治过病的汉末名人有不少,最广为人知的是他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正史中却没有记载,从时间上推断也不大可能。史书有记载的,一个是陈登,另一个是周泰。陈登担任广陵郡太守时得了重病,华佗曾将他救活。周泰是孙吴名将,有一次受了重伤,华佗把他治好了。

由于长期的心理压力加上劳累,曹操中年以后患上了头风的毛病,发作起来疼痛难忍,请过很多医生,但治疗效果不佳,也无法除根,有人便把华佗介绍给了曹操。曹操见到华佗,一来是自己沛国谯县的老乡,二来听说华佗名气很大,故而对他很敬重。华佗给曹操看了病,决定用针灸的方法治疗,从曹操胸椎部的膈俞穴进针,没有多大工夫,曹操就感到脑清目明,头也不疼了,大为高兴。曹操把华佗留在身边,成为自己的专职医生。

作为一名有抱负的医生,不能经常接触更多患者便无法提高医术,对华佗来说,这是一件苦恼的事。华佗便找了个借口,说接到家中来信,自己的妻子病了,要回家看看。曹操准假,但华佗去后迟迟不归,曹操几次写信催他,华佗仍没有回来的意思。曹操大怒,再派人去核实,交代说如果华佗的妻子真的有病,对华佗不予追究,并赏赐给小豆四十斛,宽延其假期;如果有假,就把他抓起来。手下人去了一看,华佗的妻子果然没有病。曹操大怒,华佗于是被抓了回来,被关进了许县监狱。荀彧等人向曹操求情,曹操不仅不原谅,而且大骂华佗是鼠辈,下令将华佗处死。

曹操因一件看似不大的事情杀了华佗,对曹操、对华佗、对医学事业都是一件可惜的事。曹操一向“唯才是举”,又很能容人,为何容不下一名对自己很重要的医生呢?分析一下,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首先,从法理分析。曹操带队伍一向法令很严,华佗来到曹操的身边就是曹操的属下,有令必行、有征必应这是基本纪律,无论你是名将,还是名医,找个借口不执行命令是不允许的。如果可以例外,今后还怎么要求别人?曹操对纪律一向很看重,在纪律面前一向无例外,包括曹操本人在内也是如此。曹操认为华佗犯了罪,把他押回许县审问,华佗认了罪,具体罪名虽不详,但应该是“不应召”“大不敬”这些当时通行的罪款。

其次,从曹操的性格分析。曹操的性格有两面性,一方面很能容人,不管是对手,还是仇人,只要有了共同的目标,愿意走到一起,都不计前嫌,不仅任用,而且信任。徐晃、张辽都是降将,张绣、贾诩是欠下曹家血债的仇人,他们日后在曹营都发展得很好。还有刘备、关羽等人,曹操都曾真诚接纳过,在这方面基本上都是别人负曹操而曹操很少负别人。但在另一方面,曹操又特别痛恨欺骗自己的人。在这方面,他的眼里揉不进沙子。华佗请假久不归,曹操多次写信叫他回来,已经给了华佗机会,但华佗仍不归,这让曹操极为不快,曹操派人去探视,意在查明真相,如果华佗说的属实,曹操还会原谅他,如果不属实,自然会把违纪和欺骗两项罪责一并处罚。

最后,从曹操的人才观分析。曹操很认可华佗的医术,但曹操不认为华佗是天下唯一的好医生。正如曹操自己所说的那样,他不担心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医生。在曹操后来颁布的《求贤令》中,他一再强调唯才是举,但紧接着还有一句“吾得而用之”,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人才,只有能为我所用才是真正的人才,不为我所用又有什么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能为我所用的人才本事越大越有害,因为他们不为我所用就有可能为对手所用,这样的人只能除掉。因此,华佗的名气和能力不仅救不了他的命,而且会让曹操坚定处死他的决心。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狱吏,说这上面的东西可以救活人命。但这个狱吏胆小,不敢要,华佗也不勉强,便在狱中把那卷医书烧了。华佗留下了很多故事传说,却没有留下一部医学著作,更加可惜。史书明确记载华佗死于建安十三年(208),这一年的下半年,曹操一直南征荆州,推测起来杀华佗应该是上半年的事,而且曹冲死时华佗已经被杀了,更说明了这一点。

华佗死后,曹操的头风病又犯了,但曹操一开始认为不必后悔。《三国志·华佗传》记载,曹操对人说:“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曹操认为,华佗虽能医治自己的病,但又不好好去治,故意慢慢拖着,想以此自重,自己不杀他,他也不会为自己断除病根。等到曹冲生病时,曹操不再嘴硬,叹息道:“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曹操后悔杀了华佗,让爱子仓舒眼睁睁地不治而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