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农历戊子年,鼠年,公元208年。
这一年发生了赤壁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著名战役,对历史走向产生了关键性影响,在最有可能实现国家统一的时间点,却拉开了分裂的序幕。围绕这场战役,人们有许多熟知的故事:舌战群儒、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周瑜打黄盖、蒋干盗书、华容道义释曹操、三气周瑜等。从黄巾起义到三国归晋是广义的三国时期,历时约一百年,建安十三年虽仅占百分之一,其间发生的故事却占据着人们印象中的三国的很大一部分。
只是,以上这些精彩的故事在真实的历史中并未发生过:诸葛亮没有跟张昭等人舌战群儒,他与张昭有亲戚关系,张昭很欣赏诸葛亮,曾向孙权举荐过他;诸葛亮没有借东风、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是周瑜;庞统没有献连环计,因为他并不在赤壁现场;周瑜、黄盖用诈降计和火攻计打败了曹操,但诈降过程中没有发生过“打黄盖”事件;蒋干奉曹操之命策反周瑜,但那是赤壁之战以后的事情了,也没有“盗书”的情节;曹操兵败赤壁,确实走的是华容道,但在那里没有遭遇关羽的伏兵;赤壁之战后不久周瑜就去世了,但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抽去那些精彩的片段再看赤壁之战,也许会觉得沉闷枯燥,但这确实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战国策》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唐代史学家吴兢在《贞观政要》中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英国诗人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前面三句里的“史”应该是指真实的历史,是过去真切发生过的事,而不是经过加工的历史。作为一个宽泛概念,“历史”有着不同的形态:一是“田野里的历史”,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旧址、重要历史设施留下的遗迹、各类历史文物及其他各类考古发现,它们是“原汁原味”的历史;二是“史书上的历史”,一些被大家公认的史书,是组织历史学家根据可靠史料编写的,虽然有组织者、写作者个人主观因素在其中,但比较接近真实的历史;三是“艺术化的历史”,以历史为背景创作出来的戏剧、小说、影视剧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三种“历史”分属不同门类,各有特点,没有“高低”之分,但它们的目标和功用是不一样的,不能混为一谈。
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艺术化的历史”功不可没。人们喜欢三国,喜欢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鲁肃、关羽、张飞、赵云这些人物,记住了建安十三年曾经发生过赤壁之战,《三国演义》做出了很大贡献。有人说《三国演义》“七分真实,三分虚构”,但梳理其内容,会发现书中重点描写刻画的往往集中于虚构的地方:一开始是桃园三结义,之后是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紧接着是过五关、斩六将,后面有三气周瑜、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等,上面这些情节大多数在史书中没有记载,删掉这些虚构的文字,仅保留有史可查的部分,大概只剩“三分”了。
离开虚构,历史就不精彩了吗?其实,真实的历史依旧很精彩。以建安十三年为例,除了赤壁之战这一年还发生过很多事,华佗之死、曹冲之死、孔融之死都在这一年,还有一代才女蔡文姬的归来,这些事虽不如赤壁之战知名,但背后也有着很多故事。就赤壁之战而言,离开那些不存在的故事仍然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这些细节不是刻意创造的,保留了历史的真实与鲜活,都充满了趣味。再者,围绕赤壁之战还有许多疑问:曹操为什么急于发动这样一场战役?刘备、孙权为什么坚决不投降?几万人真的能打败几十万人吗?刘备为什么“借荆州”?孙权为什么愿意借给他?赤壁之战阻挡了曹操的统一进程,孙权、刘备、周瑜、诸葛亮等人真的是“历史罪人”吗?挖掘细节,解答疑问,将这一年发生的事件钩沉串联,依然充满可读性。(www.daowen.com)
站在大历史角度看,建安十三年造成了历史的转折。赤壁之战前,曹操在各方割据势力中异军突起,又掌握着汉献帝和朝廷,最有希望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结束自汉灵帝驾崩以来近二十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但一场赤壁之战使形势发生逆转,由“三分荆州”渐至“三分天下”,开启了之后长达六十年的分裂时期,没有赤壁之战,也许这段分裂史有避免的可能。但历史不容假设,大概这才是历史的真谛。就孙权、刘备等人而言,他们也渴望国家统一,诸葛亮、周瑜、鲁肃分别为他们提出过统一的方案,如同曹操将他们视为统一之前要解决的问题一样,他们也将曹操视为国家统一的障碍。建安十三年,天下仍处在群雄混战阶段,曹操集团显示出统一的优势,但还不是唯一的选项,孙权、刘备同样认为打败曹操也是实现向国家统一迈出的重要一步。
中国人重视家庭,除强调孝道与亲情外,还强调团圆。中国人对国家也有着同样的情结,希望天下是统一的而不是分裂的,这不仅是家国情怀的内涵之一,也是其最为重要的部分。人们如同渴望家庭团圆一样渴望国家统一,尤其在每一个分裂时期,呼唤统一、为统一不懈奋斗几乎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这一点在汉末三国表现得也非常突出。曹操称颂“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刘备说“汉室倾颓,奸臣当道。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诸葛亮强调“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他们心中的目标都是国家统一,他们虽然承认分裂是现实,却不承认分裂是最终的结果,他们为国家统一而不懈努力,这种强烈的家国情怀是汉末三国最突出的时代精神。
本书将建安十三年作为解读汉末三国历史的切入口,抽去虚构的情节,盘点真实的历史,将这一年发生的大小事件按时间重新排列,还原这一年的真实状况,解读谜题背后的历史逻辑,分析这一年发生的事件对之后历史的影响。对笔者而言,这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新尝试,但限于水平,书中难免有不足或错漏之处,还请读者朋友们给予批评指正。
南门太守
2021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