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解放纪实:支援前线的民工英勇奋战

宁波解放纪实:支援前线的民工英勇奋战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年,北仑人民为了支援前线,勒紧腰带,踊跃缴公粮;成千上万的民工为了解放舟山群岛,放下手中的农活,组织起来,冒着酷暑和敌机的扫射轰炸,奋战在支前线上。支前也是一条战线。在这条支前线上,成千上万的民工,为了祖国的解放大业,牺牲了个人利益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用鲜血和汗水铸成了历史的丰碑。支前指挥部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和组织人力、物力,支援我军渡海作战解放舟山群岛。在这种情况下要开展支前工作,真是困难重重。

中共宁波市北仑区委党史研究室

这里是浙江大陆的最东端,曾经是解放舟山群岛可靠的前沿基地。解放大军就从这里飞舟横渡海峡,解放了大榭岛、金塘岛。当年,北仑人民为了支援前线,勒紧腰带,踊跃缴公粮;成千上万的民工为了解放舟山群岛,放下手中的农活,组织起来,冒着酷暑和敌机的扫射轰炸,奋战在支前线上。

毛泽东曾说:“部队到新区作战,人民这个条件是个十分重要的条件。”鱼儿离不开水,人民军队离不开人民群众。也只有人民的大力支持,使我军在解放舟山群岛过程中克服渡海作战所带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从而使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

支前也是一条战线。正如当年支前民工所说的:“解放军在前方打仗,我们在后方支援,解放军打仗是为了我们老百姓,我们支前是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在这条支前线上,成千上万的民工,为了祖国的解放大业,牺牲了个人利益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用鲜血和汗水铸成了历史丰碑

1949年5月,北仑地区(当时属镇海县,为镇海县江南地区)喜获解放。解放大军驻扎下来,与舟山群岛的两大岛——大榭岛、金塘岛敌军隔海对峙。

解放前,北仑虽有党的地下组织长期进行着革命斗争,但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地下党组织处于“灰色隐蔽”状态,力量单薄,群众未能发动起来。当地群众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遭受了海匪山寇的烧杀抢掠,也见惯了国民党军队的胡作非为,对于扛枪当兵的一直没有好印象。

解放伊始,群众对解放军只了解“解放军”三个字,纪律严明也只是听说,并不相信。他们存在着对部队的偏见,再加上国民党长期反动宣传的影响,因此,他们怀疑解放军,害怕解放军,对解放军敬而远之。

柴楼村(今宁波市北仑区大硬镇的一小村)群众听说解放军要进驻该村,恐慌起来,家家户户藏粮藏钱物,提心吊胆地看着解放军列队进村。匪特乘机造谣说:“解放军来了,不叫穿好衣服,全庄男女集合起来重新配婚,年轻人都要抓去当炮灰。”

为了密切军民关系,解放军某部营副教导员召集了一个村民大会,但到会的不是老头子,就是女人和小孩。战士们住进农户家里,房东一家人躲得远远的,不愿跟他们接近,还有一些房东把水桶都藏起来,不让战士们用。

解放军毕竟是人民的子弟兵。对老百姓这种冷漠的态度,他们并不感到厌烦,相反他们和蔼可亲,热情地帮助群众挑水、担粪、打稻子、碾米,日子一长,老百姓改变了他们过去的看法,军民关系渐渐融洽,柴楼村群众和解放军战士亲近起来。年轻人与战士们交上了朋友,小孩子整天跟在战士们身后学唱歌,学操练,老头子晚上乘凉时摇着扇子与战士们聊天。

五班的房东,以前对战士们很冷淡。不管战士们对他多么热情,他总是冷冰冰的,一声不吭。后来,战士们才知道房东对他们有些意见,如战士们在屋后随地小便,有的战士在院子里乱倒脏水,席子给战士们铺床用了,没东西晒谷了等等。五班战士当即向房东检讨、道歉,并腾出席子归还房东。战士们晚上赤膊睡在毛糙的松木门板上,有的战士身上被松木板划破,化了脓。房东感动了,又主动拿出草席来握着战士们的手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这以后,五班战士和房东家就像一家人一样。副班长常天臣病了,房东老太太给他做了饭菜,把他拉到屋里,一定要他吃下去。常天臣不吃,她就两手端着,一面劝,一面着急地说:“你们常说军民一家人,干活也像一家人,就是吃东西不像,你不吃我就端着不放。”还有一次,常天臣刚换下衣服,转眼就不见了。不一会儿,老太太回来,那件衣服已洗得干干净净晒在院子里,常很感激,不知说什么好。老太太笑着说:“你们军队好,我们很开心。”

融洽的军民关系,良好的群众基础,是我军克敌制胜的保证。军爱民,民拥军,在北仑这块土地上掀起了支前热潮。

1949年8月,镇海县支前指挥部在大碶成立,镇海县县长刘维新任指挥,副县长王博平任副指挥(11月起改任指挥),指挥部工作由王博平主持。

支前指挥部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和组织人力、物力,支援我军渡海作战解放舟山群岛。当时,我大碶、新碶、柴桥等地区正处于前沿,敌占的大榭、金塘两岛与穿山半岛仅有一港之隔,敌人不断地向我前沿打枪、放炮;敌机每天来轰炸骚扰,群众白天避居山区,晚上才敢回家睡觉,生产和生活无法正常进行。再加上这里又是刚解放不久的新区,新政权刚建立,各种基层群众组织还在着手组建。在这种情况下要开展支前工作,真是困难重重。

王博平在镇海、定海,尤其在大碶、柴桥一带,名气很“响,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大碶王隘村人,又当了副县长的缘故,而是由于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带领过一支出色的抗日部队,同日本侵略军、国民党顽军打过仗;解放战争时期,他又活动于舟山群岛、穿山半岛一带,领导海上游击斗争,先后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浙东第四自卫纵队(简称“自卫纵队”,也称“徐小玉部队”)、舟山群岛游击支队(由徐小玉“自卫纵队”改编)、东海游击总队等单位担任过领导工作。他在舟山群岛上叱咤风云,成为传奇人物,曾使敌人胆战心惊。但是很多人只闻其名,不识其人。谁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位身穿洗得发白的黄军装,说话和气的干部,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王肖华(王博平的化名)。

捞船工给部队讲解航海技术

王博平以其惊人的毅力和大刀阔斧的工作作风,把繁重的领导支前任务担当起来。8月1日至10日,在短短的10天时间里,镇海县征借100万斤稻谷支援前线,超额完成了县委提出的50万斤的征借任务。一支5000余人的支前民工队伍也迅速组织起来,数百名以小学教师和农村积极分子为骨干的志愿支前人员同时投入支前工作中,一场声势浩大的有组织有领导的支前活动在北仑地区展开。

为了顺利开展支前工作,配合大军完成渡海攻击大榭岛、金塘岛的战斗准备,县支前指挥部在王博平的领导下,贯彻县委对支前工作的指示,从实际出发,采取合理负担、适当补贴的办法,解除了支前民工的后顾之忧。当时,支前任务是按人口分到乡、分到村、分到户的,使支前工作成为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同时,为了保证农户的收入,每个民工都有津贴。各地来的民工,津贴有多有少,有些地方的民工津贴相当可观。有一个县,据说每个支前民工出门半个月,有几百斤大米的报酬,大碶(当时属镇海县长山区)虽然津贴数目不大,但也有一定数量的大米作津贴。这样,使有些同志产生了一些误会,认为民工来支前是用钱买来的,所以,工作时怕民工偷懒,平时对待民工的态度也比较生硬。(www.daowen.com)

王博平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召集会议,批评这种错误思想。他严肃地说:“我们不能这样片面地看问题,不能因此歧视民工,支前民工绝大多数是穷苦的劳动人民,他们靠劳动养活家庭,离家10天半个月,给他们一定的报酬是应该的。这样,可以使他们无后顾之忧,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支前任务。”一席话,说得同志们心悦诚服,他们对民工的看法和态度也大大地改变了,从而进一步密切了工作干部与支前民工的关系。

镇海县支前指挥部出色地完成各项支前任务,为解放大榭、金塘两岛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得到了定海战役战勤司令部的表扬和嘉奖。

伟大而繁重的支前任务落在浙东人民身上。在短短的三四天内,镇海县首先动员了2400余名民工,接着鄞县动员了1400余名,慈溪动员了1700余名,余姚动员了2600余名。另外,镇海临时又动员了一部分。这支近万人的巨流,担负起修筑公路的任务,让解放军的汽车、大炮及各种辎重物资运送到前沿阵地。他们放下手中的农活,冒着酷暑,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不顾生命安危,不怕苦,不怕累,克服远离家庭和亲人所带来的不便,抢时间、赶速度,完成了支前任务。

白天,辽阔的太邱平原风平人静,看不出这里是万人云集的支前战场。下午6时开始,国民党飞机飞回定海,周围数十里大地上人声鼎沸,民工们挥锄、抬筐运走如飞。镇海支前民工奋战在从下三山通往大碶的公路上。

大碶至下三山公路是以一条田间小路为基础的,小路弯弯曲曲,高低不平,两边都是烂水田,踏下去陷半脚。田里的烂泥又不能铺路,必须从底下掘硬泥块才行。路基差,工程难度相当大。民工们带来了镢头、土筐,干得热火朝天。

十中队庄市区新驷乡的十一班民工,自己凑钱买来了8个筐、4条扁担来挑传石和土。他们说:“支前是给自己干活,要干得好又要干得快!”长山区小学教员也赶来支前。他们是民工队里的活跃分子,拿粉笔的手,如今拿起镢头也是好把式。许多人取笑说:“如今真是革命了,连教书先生也脱了长衫干活了。”青年教师孙敏、刘资森,干起活来比常捏锄把的有劲,一面干活,一面鼓动,泥水溅满了一身。长山区大碶乡旧保长刘宝钦,什么活都带头干,不管泥里水里,跳下去就干,连歇也不歇,他说:“人民解放军对我好,我要立功赎罪!”民工队里还“混进”一个女教师。她过去是个手不沾泥的“女先生”,如今和民工一块儿吃饭、一块儿干活,不怕苦,不怕脏。别人劝她回家,她说:“吃苦算什么,解放军吃的苦更多。”

从部队调来或从地方抽来带领民工的工作同志,他们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大家。曹明迅同志待民工又耐心又热情,跟民工讲话一遍不懂两遍,两遍不懂三遍,干起活来身先土卒,民工们都喜欢跟他接近,说这谈那。六中队长刘成巨长了一身疥疮,手肿得像烂桃子,还跑前跑后,在工地上鼓动、指挥。四中队长把开水一担一担挑到工地让民工喝。二中队长半夜爬起来,替熟睡的民工盖被子。白天,干部们给民工上课,每天两小时学习,耐心教育民工,进行阶级教育和新旧两种社会的对比,找这个谈心,找那个讲道理,许多干部忙得常常连饭都顾不上吃。

群众的觉悟不断地提高,民工的劳动热情也在高涨。他们克服困难,没有锹,就用手挖土;没有筐,就用人传石块。在茫茫的黑夜里,到处可以听到“再40米,加油完成它!”等口号。经过9天时间的紧张劳动,支前战场上打了大胜仗,一条4.5米宽、10里长的公路平坦地躺在大碶和下三山之间,解放军的步兵、炮兵踏着这条崭新的公路走向战场。这是镇海人民血汗凝成的道路,这是通向胜利的道路。

应文兰是浙东沿海一位普通的渔民

在攻打大榭岛前,一九。团一营驻扎在柴桥镇。当时,部队的主要困难是缺乏渡海的船只,没有熟练的水手。上级命令部队打大榭岛,极需要大批小木船,可当时,不管海边,还是内河,连一条小船都没有。营里派出的宣传小组了解到镇里有不少渔船,可藏在什么地方,只有渔民自己知道。

当时,部队为了及时征集到船只,做好攻打大榭岛的准备工作,存在着两种思想:一种思想认为打仗需要,老百姓有船都得拿出来给部队用;另一种思想则认为,打仗需要船只,而群众思想觉悟尚未提高,强迫群众把船拿出来行不通。因为,一条小船就等于渔民的命根子。失去渔船,渔民就无法下海捕鱼,渔民的生活就会发生困难,而且当地群众长期受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影响,对共产党的政策不了解,不能用命令式的手段强迫群众。部队干部战士首先统一了思想,一营组织了由副教导员带队的工作队,在地方干部的配合下,深入船民家中,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向船民征借船只,他们宣传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说明打仗需要船只的道理,向船民保证,打完仗就归还船只,损坏了一定赔偿。对个别渔民拿出船后生活困难的,建议地方干部给予生活照顾。

贫苦渔民应文兰首先带头把他们的小船拿出来。通过部队和地方干部的宣传教育,应文兰从原来千方百计藏船,转变成部队哪里需要他,他就出现在哪里。

他在海上闯荡了30多年,有丰富的海上经验。部队训练水手,他到一营船手队帮忙。开始,需要他时,部队派人去他家请,后来他干脆住在部队,成了一名编外战士。战士们与他混熟了,都亲切地叫他“黑大叔”。他给战士们讲授海洋常识时,结合自己海上30年的亲身体验,既生动又具体,传授驾船技术时,常常一边讲,一边做示范,深入浅出,深受指战员的欢迎。

应文兰,这个名字很快在部队里传开了。军报上也介绍了他的事迹。其他部队也派人来请他讲授海洋知识,帮助训练水手,指导船手队的战士学习驾船技术。

大榭岛战斗前,他坚决要求参加战斗。攻打金塘岛时,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亲自驾船送部队到金塘。

应文兰,不仅帮助部队训练了大批水手,而且不顾生命安危冒着枪林弹雨参加战斗,因此,荣获“支前模范船手”的光荣称号。

(本文根据张麟的《柴楼村军民一家人》、李耐因的《支前线上》和刘林森、阮晓钟的回忆材料整理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