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防灾规划与实践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防灾规划与实践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规划要涉及防汛水利设施建设问题。各文物古迹点应经常进行安全检查,配置相应有效的消防设施。制定抗震区规划,建立相应的预震防震设施。设置防灾救灾的综合应急指挥救援中心,协调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子系统并保证其高效响应。

1.防洪规划

(1)要规划有沿河、沿江防洪堤,同时完善排水、泄洪管渠,建设挡土墙,防山洪泥石流,加强河道疏浚、清理,严禁向河床倾倒垃圾和遗弃土石,保证河床的泄洪断面和过洪能力。严禁侵占河道建设,滨河路外侧原则上不得建设与防洪无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只能布置滨河绿地

(2)规划要涉及防汛水利设施建设问题。为不破坏名镇名村的传统格局和巷道院落空间,泄洪沟建议采用暗沟的形式。

2.消防规划

(1)加强名镇名村内的消防设施配备,杜绝火灾隐患,对于一般地区和新建建筑,应严格按照消防规范的要求,留出足够的通道和间距。可拆除一些景观风貌较差的、与历史风貌不相协调的老式民居,留出空地和间隔作为消防通道

(2)对于历史建筑集中的区域,以及巷道尺寸窄小、传统风貌浓郁的空间,应采用提高消防设施的配置数量和等级、多设置取水口、改良装备等方法,提高对火灾的扑救能力。

(3)应配备专用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尤其是重点保护区的尺寸较小、行进灵活的消防车辆,并配置人工携带式消防配备。

(4)要改善镇域村域内部的基础设施,逐步实现杆管线下地,以减少火灾隐患。

(5)各文物古迹点应经常进行安全检查,配置相应有效的消防设施。要加强消防知识宣传和普及工作,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定期进行消防演习,提高群众对于消防的重视。(www.daowen.com)

3.抗震规划

(1)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划定,属抗震设防烈度7度区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g为重力加速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规定,凡在规划区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等级和要求,并进行抗震设防。各类建筑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和基础设施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2)制定抗震区规划,建立相应的预震防震设施。

(3)新建建筑应严格控制建筑密度,不要超过30%,保证建筑正面间距不低于1∶1,与山脚的间距不小于6米。建筑层数应以2~4层为主。

(4)增加绿地广场,保证疏散抢险通道。

(5)设置防灾救灾的综合应急指挥救援中心,协调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子系统并保证其高效响应。

4.防地质灾害规划

规划区地质灾害主要解决好山体滑坡事项,工程上采取稳(稳沟)、固(固坡)、填(填滑坡裂缝,填充不稳孤石)、拦(拦蓄泥石流固体物质,削减泥石流能量)、挡(挡滚石、挡滑坡基脚)、排(排泄泥石流)等措施。生物治理上采取封(封山育林)、造(营造水土保护林、防护林)、管(造林后抚育管理)等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