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历史文化名镇村落建设的风水观念及实践

历史文化名镇村落建设的风水观念及实践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风水观念不仅影响集镇村落的选址,往往也深刻影响集镇村落的营建。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集镇村落山水格局的完善和住宅建设上。而在湖洲村水系的处理上,也同样体现了对风水的思考。风水认为水口是村落的门户与灵魂,更是一村居民生死、前程的象征,因此村民往往对水口的建设十分重视。风水中“龙首当镇”“兴文运”的观念使得村民在周围山川中建设“塔庙亭阁”等建筑小品,作为古集镇村落中文化景观的点缀,如安徽碧山村文风塔。

历史文化名镇村落建设的风水观念及实践

风水观念不仅影响集镇村落的选址,往往也深刻影响集镇村落的营建。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集镇村落山水格局的完善和住宅建设上。

自然环境千姿百态,集镇村落选址的地理条件也不可能绝对理想,因此古人会根据风水思想对地形进行人工处理,认为“以地气之兴,虽由天定,亦可人为”。最常用的方式有引水和植树、培补龙背砂山两种。

“引水”的常用方法有4种,即引沟开圳、挖塘蓄水、开湖、筑堤造桥。这几种方式在宏村的水系建设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使村落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是宏村格局的最大特色。而在湖洲村水系的处理上,也同样体现了对风水的思考。《习氏族谱》有载:“县地龟坐也,山龙也,水龙泪丧而去。”即指湖洲基址呈龟形,中间高,周围低,村东、西两条溪水将村址同良田隔开,4座小桥就像4只龟脚,村址地形宽阔,沂江河水到达此地,不敢“冒犯”金龟,急转掉头向西而去。在村落与沂江交汇处皆建有古桥,以锁“财气”;在村庄内外,挖塘蓄水,认为“塘之蓄水,足以荫地脉,养真气”,但也需开挖得宜。如水塘符合风水中“来水躁急,取塘以静之”的要求;水塘位于古村后方,正对背后高山,符合“值煞耀之方,有高山逼压,阴煞射来,取塘以纯之”的风水要求。另外古村内水圳密布,与池塘、溪流形成网络,在疏通村落排水之时,也带来了“财气”。(www.daowen.com)

植树、培补龙背砂山即是在村落的水口处、村落后背山及兀山等重要的风水地段广种树木或营造建筑等。风水认为水口是村落的门户与灵魂,更是一村居民生死、前程的象征,因此村民往往对水口的建设十分重视。如徽州冯村的“天门”“地户”的设置,界定了整个村落的外部区域,四周衬以龟、蛇、狮、象几座山,使村落显得有安全感。水口又分为上水口和下水口,位置依山势而定,一般选于山脉转折或两山夹峙、清流左环右绕之处。如湖州村下水口位于沂江下游,江水由东转向南而去,并在河水拐弯处种植有一片茂密的风水林,以锁关口。同时风水还认为水即是“财”,为了留住“财气”,还需建桥台楼塔等物,扼住关口,常见的是以桥作为“关锁”,转以树、亭、塔塘等。如皖南休宁古林:“……东流出水口桥,建亭其上以扼要冲。而下注方塘以入大溪为村中一大水口,桥之东有长堤绵亘里许,上有古松树十株。”

而在文风昌盛的地区则会以文昌阁、魁星楼、文风塔等建筑为主,辅之以庙、亭、堤、桥、树。如江西《芳溪熊氏青云塔志》云:“水口之处宜有高峰耸峙,所以贮财源而兴文运者也。”风水中“龙首当镇”“兴文运”的观念使得村民在周围山川中建设“塔庙亭阁”等建筑小品,作为古集镇村落中文化景观的点缀,如安徽碧山村文风塔。而湖洲村自宋开基至清末,历代士人建有很多祠、堂、亭、坊、阁、楼等,据《习氏族谱》载,这些“亭、楼、阁”等紧挨各族支的祠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