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中的建筑布局形式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中的建筑布局形式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对河北名镇名村建筑布局价值特色的详细整理分析,可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划分为五大建筑布局价值特色:古都类、宫廷类、府州类、驿站类、家族类。古都类建筑布局价值特色根据具体建筑布局形式的不同,又可细分为两种代表类型:中轴对称型和特色造型。中式园林建筑格局。军事城池式建筑布局。山海关又称“榆关”,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秦皇岛市,属于典型的军事城池式建筑。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中的建筑布局形式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建筑布局价值特色主要表现在院落、街区以及古村镇的建筑布局价值特色。如对河北名镇名村建筑布局价值特色的详细整理分析,可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划分为五大建筑布局价值特色:古都类、宫廷类、府州类、驿站类、家族类。

1.古都类建筑布局

古都类建筑布局价值特色的代表,如河北省邢台、邯郸、张家口市蔚县历史文化名城镇。古都类建筑布局价值特色的名镇名村悠久历史,曾为王国或古都城所在地。古都类名镇名村由于地处广阔平原地区或宽敞河谷地带,其为古集镇村落建筑布局发展提供了广阔土地,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较为成熟的古代建筑布局价值特色。古都类建筑布局价值特色根据具体建筑布局形式的不同,又可细分为两种代表类型:中轴对称型和特色造型。

(1)中轴对称型。古都类名镇名村是中国古代建筑布局中轴对称型的始创和典范。周代形成的周礼,影响了中国三千年的建筑布局,从城市、宫殿到民居表现出一种等级森严的秩序,左祖右社,君权凌驾于族权,建筑特征表现为防御性、礼制、线的艺术和理性对称。以赵文化中心的邯郸为代表,其作为赵国都城达158年之久,形成了严整庄重的中轴对称型建筑布局,历史记载赵邯郸故城由东城、西城和北城组成,平面近似“品”字形,总面积达512万平方米。而今由于城市发展,邯郸只保留下一些古代建筑群,其中邯郸市内的赵苑传承了古赵国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思路。

邯郸市临漳县西南的古邺城保留了汉末魏初中轴对称型。魏都的营建,以中轴为对称法则闻名于世,修建了铜雀、金凤、冰井三台(现只存两台),城区总面积曾达到681万平方米。其建筑灵活运用3种木构架:抬梁、穿斗、井干,改进和发展了砖石建筑中拱券技术。首次尝试在城池布局建设前先规划,使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呈现开阔而奔放、自然拙朴、圆润、气势恢宏的价值特色。邺城的兴起导致黄河以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南移,邯郸此时沦为一般的县城,隶属于魏郡。邺城的建筑布局,是中国古城规划设计的重要里程碑,隋唐时期的都城长安元朝大都(北京城)都是照此构思修建。甚至以中国隋唐建筑形式著称的日本奈良古城也是古邺城建筑布局价值特色的扩展延伸。

(2)特色造型。古都类名镇名村的特色造型是古代风水观念影响古集镇建筑布局规划的集中表现。以河北邢台和张家口蔚县为例,河北邢台曾为商朝、邢国、赵国、常山国(赵国)、后赵五朝古都,作为帝王之都长达600余年,其卧牛造型显示了早期平原地区人民崇拜牛的农耕文化价值特色。但现今其卧牛造型建筑布局价值特色由于历史原因已经基本丧失,只遗留少量地名可辨轮廓。而张家口市蔚县名城地处山西省恒山与河北省太行山、燕山三山交界处的宽阔冀西北盆地上,北部又有壶流河横贯西东,地理位置相对独立,自殷商时期就被称为代国,形成了鲜活长寿龟的特色造型建筑布局价值特色。

2.宫廷类建筑布局

宫廷类名镇名村的突出价值特色来源于它的建成代表着一个王朝的鼎盛。宫廷类建筑布局是一个王朝在兴盛时期,君主皇族为享受生活而倾全国之力在较短时间内有计划建造而成。在王朝兴盛时期,国库充足可以满足个人享受,但中国古代君主碍于“贤君明主”的美名,宫廷类名城镇村建筑布局多呈现一种奢华而低调、精致却豪迈的建筑布局价值特色,派生出碑刻艺术、雕塑艺术、诗词艺术、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牌坊艺术、藻井艺术、工艺制造艺术等,可谓是一个王朝的艺术瑰丽宝库。其代表形式有中式园林式和陵寝格局。

(1)中式园林建筑格局。宫廷类名镇名村的建筑格局以中式园林为主,作为皇室休闲之所,不攀比古都类名镇名村建筑布局的辉煌气势,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山水之自然本色,以达到最大程度取悦君主的目的。中式园林的特点是巧夺天工,构建要素为叠山、理水、建筑、植物、文化。从要素便可看出,这种建筑格局是用人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的魅力,杜绝任何的斧凿痕迹,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中式园林要求自然环境是一块璞玉,能为巧匠们提供上乘的材料。例如承德避暑山庄。全园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原本就林木茂密,峡谷幽静,草地如茵,河流湖泊蜿蜒曲折。而后经过疏通河道、修筑堤坝,将武烈河东移,腾出的河床稍加改造即成现在的湖区雏形,在此基础上开拓湖区,形成洲岛堤岸,大、小湖泊8处,总面积57公顷,湖湖相连。周围绕以虎皮石墙,长达10千米,四周有大小门10个。而外围雄伟壮观的寺庙群,形成众星捧月的建筑布局。避暑山庄分宫殿和苑景两部分,宫殿区在山庄南部,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4组建筑;苑景区又分湖区、平原和山峦3个景区。园内有楼、台、殿、阁、亭、寺、观、庵等120余处。避暑山庄吸收了江南、塞北之风光,集南秀北雄于一体,把人文自然景观紧密结合,形成规模宏大的皇家休闲园林。

(2)陵寝建筑格局。它是特殊的建筑布局价值特色。明清皇室大兴风水,四处寻觅“风水宝地”,使河北北部的一些名镇名村富含皇室地宫的特殊文化价值特色。例如马兰峪镇清东陵有15座陵寝,其中裕陵地宫是清乾隆皇帝的陵寝,其地宫由9券4门构成,进深54米,从第一道石门开始,所有的墙、券顶和门楼都布满了佛教题材的雕刻,被誉为“石雕艺术宝库”和“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目前在中国已发掘开放的陵寝中像这样的地宫只此一例。

3.府州类建筑布局(www.daowen.com)

府、州之名出自军事。古时候发生战事繁多的就是府州类名镇名村所在地,河北省境内府州类名镇名村的数量最多,客观上呈现出河北尚武的人文意识。纵然战争给一个朝代的建筑带来毁灭性打击,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每次战争节点中,由于战争双方历史文化的融合,府州类建筑布局在两种艺术风格的妥协中得到急速发展。府州类名镇名村的总体建筑布局价值特色为防御性强,朴素简洁,寺庙众多。其代表形式有军事城池式和朴素方格状。

(1)军事城池式建筑布局。山海关又称“榆关”,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秦皇岛市,属于典型的军事城池式建筑。四面环海,是明代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汇聚了古长城建筑及其他防御建筑的精华。山海关历史文化名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4座主要城门,其中东北部城门上书“天下第一关”,从城门起,城区内东南至西北、东北至西南分布“十”字交叉形的4条主干道路,按所属方位名为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及北大街。《临榆县志》记载山海关城池建筑布局“远望形如卧蚕”。

(2)朴素方格状建筑布局。多次受到战争洗礼的府州类名镇名村多呈朴素方格状建筑布局,4条主要街道分别通向东西南北4座城门,东门和西门直通,南门和北门有交错,呈现严整的方格状布局,建筑很少大面积使用鲜艳耀眼的色彩,而以白、青灰、棕色等朴素色为主,靠材料自身原有色彩去构筑民居主体色调,只在细部用饱和色装饰,与其他类名镇名村建筑格局相比,所用手法最为简洁。例如广府镇、“丁”字街格局,呈疏密不一的方格网状,在东西城门处设瓮城,古城次一级的街道呈“十”字交叉形的也有很多。这一格局保存至今,极具历史研究价值。这种朴素方格状建筑布局也使府州类名镇名村中寺庙建筑得以突出。值得一提的是,河北省在抗战时期更是涌现众多抗日革命圣地,至今仍有很多近代抗战旧址存在,当初精巧的抗战工事更是保存较多。例如赤岸村位于涉县县城东北,是129师司令部旧址所在地,包括司令部旧址、将军岭、陈列馆等。再比如地处清苑县的冉庄村是著名的地道战遗址。这些都是中国人民抵御外族侵略的历史见证,也具有别具一格的府州类建筑布局价值特色。

4.驿站类建筑布局

驿站类名镇名村在古代具有交通要塞的功能,交通即交流,作为人口流动的枢纽,驿站类名镇名村在古代阶级社会保存了较为公平的文化氛围,形成了两种典型的建筑布局价值特色形态:“井”字形和簸箕形。

(1)“井”字形建筑布局。即建筑布局近似“井”字形,这是使交通便捷的最佳建筑布局形式,方正而容易辨别出口。例如怀来县鸡鸣驿村,曾为明代的驿站,四周的围墙皆以砖筑起,平面近似方形,它的总长为2330米。墙体底宽8~11米,上宽3~5米,高11.7米,城墙十分坚固,如今除西城墙中部有段塌陷外,其余均整齐矗立,棱角分明,不歪不斜。城墙东西各有两门,城门上方筑有两层越楼,城中部建玉皇阁楼,城四角处分筑角楼,并且修筑护城的石坝一道。主干道路布局“三横两纵”,共5条,按“井”字形不均地分为3区9块12片。东西走向的头道街区域。主要是军政管理和商业服务区;南北走向的西街是驿站的核心设施区域。东北为驿仓区,正北为驿学区,宗教建筑则遍布全城。

(2)簸箕形建筑布局。这是由水路与陆路交通相结合而形成的天然驿站类建筑布局形式。例如天长镇,位于晋冀结合部的太行山区,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其建筑布局就像簸箕倚立,绵河潆于前,形成簸箕沿儿,北岭居于后,形成簸箕尾,将天长驿站围在簸箕斗中,从而达到“固关之险控带西南,抱犊之雄延亘东北,上焉藩屏神京,下之保障民社”的“燕晋通衢”地理意义。天长古城墙原为夯土筑成,后改为石头筑成,周长3里,高3丈5尺,厚1丈2尺,立有东、西、南三门,于南、西二门外增建瓮城各1座,驽台19座。天长镇街道东西、南北向呈“丁”字形,排列有序,结构严整。绵河上建2座桥,天威军石桥和城关大石桥,桥上大拱和肩拱券面中心均雕有吸水兽头,至今桥上栏板望柱基本完整,栏板上浮雕图案花纹精美。

5.家族类建筑布局

家族类名镇名村的建筑布局源于中国古代大家族聚居传统。此类名镇名村的分布集中在河北省山区,地形的隔绝使世家大族的独特建筑布局得到很好的保存。大部分家族类名镇名村主要是中国古代大家族供隐居之用。其次由于与山西省毗邻,也有晋商家族迁徙而建,具有深厚的氏族传承文化价值。代表形式有石寨式和紧凑院落式。

(1)石寨式建筑布局。家族类的名镇名村大多处于太行山山区深处,因此建筑用材也多以石料为主,这种特色尤为明显的就属英谈村、于家村了。于家村也称石头村,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居住的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后裔,自先祖谦起,至今已有26代。于氏先人用自己的双手,一代又一代地开山盖屋,建筑起了独具特色的石头村落,完整保留了明清特色的石街、石道、石楼、石阁、石房、石墙等各种石制器物。

(2)紧凑院落式建筑布局。由于是单一家族兴建的村落,所以这种建筑布局紧凑,因地形地势起伏变化多样,构思精巧。如大梁江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武举人”的“一宅九院”,占地两亩,房屋百间,进一门,可以走遍九重院落,院中有院,院里有楼,楼上有楼,楼顶有院,楼能通楼,院能通院,可以说是深山里的大宅门。偏城村的代表建筑有山西大户刘氏家族的城堡,城堡建于太行山脉中间一处较低的台地上,“背后有靠,左右有抱,前面有罩,罩中有泡”,是北方少有的寨子式建筑,10米堡墙围边。寨子内院落相互对称,竖向设计,随地形依山就势;建筑结构紧凑,院落中主房、陪房等级明显,主次分明;院落再依城堡主道带状分布,高低错落有致,颇有气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