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冒顿单于杀父自立时,东胡处于强盛期,多次向匈奴索取。冒顿前两次都答应了,但当东胡提出要土地时,冒顿大怒,出兵攻打东胡,战胜返回后,又向西、向南扩展。冒顿时期,匈奴兵强马壮,可以与汉朝相抗衡。
【原文】
冒顿既立,是时东胡强盛①,闻冒顿杀父自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头曼时有千里马。冒顿问群臣,群臣皆曰:“千里马,匈奴宝马也,勿与。”冒顿曰:“奈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遂与之千里马。居顷之②,东胡以为冒顿畏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③。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冒顿曰:“奈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遂取所爱阏氏予东胡。东胡王愈益骄,西侵。与匈奴间,中有弃地,莫居④,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⑤。东胡使使谓冒顿曰:“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匈奴非能至也,吾欲有之。”冒顿问群臣,群臣或曰⑥:“此弃地,予之亦可,勿予亦可。”于是冒顿大怒曰:“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诸言予之者,皆斩之。冒顿上马,令国中有后者斩,遂东袭击东胡。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及冒顿以兵至,击,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⑦,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⑧。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⑨,至朝那、肤施⑩,遂侵燕、代。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⑪,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余万⑫。(《史记·匈奴列传第五十》卷一百十,第3273~3274页)
【注释】
①东胡: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因居于匈奴之东,故名东胡。春秋、战国时,南邻燕国,后为燕所破,迁于今西辽河上游一带。被冒顿打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分别称乌桓和鲜卑。②顷之:不久。③单于(chányú):匈奴的君主。阏氏(yānzhī):汉代匈奴称君主的正妻。④莫居:无人居住。⑤瓯脱:边境荒地。⑥或曰:有人说。⑦月氏(Yuèzhī):汉朝西域国名。⑧楼烦:古代北方部族名,精于骑射。白羊河南王:白羊是匈奴一部,在河套以南地区。⑨塞:边界上险要地方。⑩朝那(Zhūnuó):古县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肤施:县名,在今陕西榆林。⑪罢:通“疲”。⑫控弦:拉弓,借指士兵。
【品读】
据《史记》记载,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的后代,名淳维。蓄养的牲畜多是马、牛、羊等,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城邑,也不耕地种田,是典型的游牧民族。
秦始皇灭六国后,派蒙恬率领十万军队进攻匈奴,尽收黄河河套以南的地方,继而修补原来各国的长城,连为一体,从临洮至辽东长达一万多里,也就是所谓万里长城。蒙恬去世(前210),中原也很快烽烟四起(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守边的士卒都离开了,匈奴抓住机会,渐渐渡过黄河,回到了以前的边界。
此时匈奴的单于是头曼,太子是冒顿(Mòdú)。后来头曼宠爱的阏氏生了小儿子,头曼就准备废了冒顿,立小儿子为太子。于是冒顿被送到月氏做人质后,头曼派兵攻打月氏,想借他人之手杀冒顿,但冒顿偷了一匹好马,逃了回去。头曼认为他很勇猛,就命令他统领一万骑兵。冒顿当然知道头曼有杀心,所以他也不能坐以待毙,他要杀死单于。单于一死,作为太子,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继承单于之位。于是,冒顿想了一个杀单于的办法。他制作了一种响箭,用来训练他的部队,规定:响箭所射而不跟着射的人,斩首。最先射杀的是打猎时的鸟兽,然后有冒顿的好马、爱妻、单于的好马,那些没有跟着响箭射的人都被斩了,等到响箭射单于的好马时,再也没人敢不射了。冒顿看时机已经成熟,准备实施射杀单于的计划。冒顿随头曼打猎,用响箭射头曼,冒顿的随从也随着响箭射头曼,单于被杀,冒顿又杀尽后母和弟弟以及不服从的大臣。冒顿正式成为匈奴的单于。(www.daowen.com)
冒顿为单于时,正是东胡强盛期,东胡听说冒顿杀父自立,就派使者告诉冒顿,想得到头曼的千里马。这是东胡在试探冒顿的强弱。冒顿询问诸位大臣,大臣们以为不可,冒顿则以为,既然两国相邻,又何必爱惜一匹马,于是把千里马送给了东胡。东胡得寸进尺,又想得单于的阏氏,大臣们对东胡的无理要求很愤怒,但冒顿还是把宠爱的阏氏送给了东胡。东胡王以为匈奴软弱可欺,就向西侵犯。在和匈奴的边境之间有一块无人居住的废弃土地,宽一千多里,东胡想据为己有,依旧使用老办法,向冒顿索要。冒顿征求大臣的意见,大臣们以为废弃的土地可给可不给。冒顿听后大怒:“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送给别人?”把那些说给的人全部斩了。然后,出兵袭击东胡,东胡毫无防备,被匈奴打败,消灭了东胡王。返回后,向西赶走了月氏,向南兼并了楼烦和白羊河南王。全部收复了被蒙恬所占的匈奴旧地,并向汉境侵犯。而此时的中原,楚汉争雄,无暇顾及匈奴,冒顿趁此机会壮大力量,成为匈奴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时期,由此奠定了之后长期与汉朝相抗衡的局面。
冒顿杀父、杀后母、杀弟弟等,确实心狠手辣,残忍无比。但作为一位统治者,无疑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在匈奴发展史上至关重要。
冒顿与汉高祖刘邦有过一场较量。汉朝初定天下,韩王信被迁到代国,都马邑。匈奴大举进攻马邑,韩王信就投降了匈奴。匈奴继续南下,打到晋阳城下。刘邦御驾亲征,正值冬季大雪,天气严寒,冒顿假装败走来引诱汉军。汉高祖率军向北追击,先到了平城,步兵还未赶到。冒顿派出四十万精兵,把汉高祖围困在了白登山,长达七天,汉军内外不能会合,军粮无法补给。无奈之下,刘邦派人贿赂了阏氏,加之韩王信的两位将领未能按时到达,冒顿才从围困的军队中解开了一角,刘邦得以逃出,与大军会和。冒顿引兵北归,汉朝也罢兵休战,并派人和亲。
惠帝、文帝、景帝时期,都采取和亲政策,汉匈之间大体上能和平相处。汉武帝即位初期,申明有关和亲规定,对匈奴待遇优厚,边境贸易十分繁荣。但汉朝在武帝时期,经过文景二帝的休养生息,国力得到很好的恢复,已经具备了与匈奴开战的条件。先是以马邑为诱饵,引诱匈奴单于,但被发现,无功而返。从此,两国和亲关系断绝。之后,卫青、霍去病先后多次出击匈奴,匈奴受到重创,对汉朝的威胁已大大降低。
匈奴在东汉初,分裂为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归汉,被安置在河套地区,北匈奴留在漠北。公元91年,汉军大败北匈奴,北匈奴被迫西迁,后来,逐渐消失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
【扩展阅读】
导言: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的时代,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也是他亲眼所见,他对武帝的做法其实并不完全认同,在《匈奴列传》的“太史公曰”中有反映,但在帝国时代,作为臣子,司马迁不可能直指皇帝,所以就指责那些“世俗之言匈奴者”不能直言进谏,因此才在文末一再强调“择任将相”。
择任将相
太史公曰:孔氏著《春秋》,隐、桓之间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为其切当世之文而罔褒,忌讳之辞也。世俗之言匈奴者,患其徼一时之权,而务纳其说,以便偏指,不参彼己;将率席中国广大,气奋,人主因以决策,是以建功不深。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史记·匈奴列传第五十》卷一百十,第3503~350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