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刘邦打败项羽,季布摧刚为柔,受朱家赏识

刘邦打败项羽,季布摧刚为柔,受朱家赏识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邦打败项羽后,派人全国范围内逮捕季布,季布先后藏匿于濮阳周家和鲁朱家。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⑩,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朱家以此为例,说明逼迫季布远走他方实为不智之举,不仅损失了人才,还为自己埋下了隐患。等到有机会时,夏侯婴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帝进言,皇帝同意赦免季布,并任命他为郎中。当时的人都称赞季布能变刚强为柔顺,朱家也以此名闻天下。司马迁对季布评价极高,

刘邦打败项羽,季布摧刚为柔,受朱家赏识

【题解】

季布本来是项羽手下的将领,多次使刘邦陷入困境。刘邦打败项羽后,派人全国范围内逮捕季布,季布先后藏匿于濮阳周家和鲁朱家。朱家说服夏侯婴向皇帝进言,赦免了季布。当时人们都称赞季布能“摧刚为柔”。

【原文】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原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卷一百,第3287~3288页)

【注释】

①窘:难住,使为难。②迹:追寻踪迹。③髡钳:古代刑罚。谓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④褐衣:粗布衣服。⑤广柳车:泛指载货大车。还有一层意思是指古代载运棺柩的大车。⑥轺(yáo)车:一马驾的轻便车。⑦职:职责之内应做的事。⑧资:帮助。⑨待间:等到有机会的时候。⑩多:称赞。⑪郎中:官名,皇帝的侍从人员。

【品读】

季布是楚地人,好逞义气,以侠义自任,在楚地非常有名,楚地有句谚语叫“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成语“一诺千金”即由此而来。季布的弟弟季心,也是侠义之人,对人恭敬谨慎,方圆数千里,士人都争着为他效命。

季布是项羽手下的将领,项羽命他带兵,多次使汉王处于危险的境遇。刘邦对他自然非常痛恨,不会轻易放过他。季布的舅舅丁固就是一个使刘邦困窘而被刘邦称帝后所杀的例子。丁固也是项羽的将领,在彭城西面追逐刘邦时,两队人马短兵相接,汉王已经处于危难之中,回头对丁固说了句:“两个贤人难道要互相为难吗?”丁固听后,率军返回,汉王才得以逃脱。项羽被灭后,丁固去拜见刘邦,以为刘邦或许会念在当日放他的恩情,不会杀他,说不定还会封他做官。可刘邦却把他拉到军中示众,然后斩了他,理由是丁固对项羽不忠,致使项羽失去了天下,同时他也要让后世做人臣的人明白,决不可仿效丁固。刘邦这么做,一方面是在培养军队的忠君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为当日受辱而报仇。如此看来,季布凶多吉少。果然,项羽死后,刘邦悬赏千金捉拿季布,敢有收留藏匿的,罪连三族。

天下总有些人是不贪财,讲道义的。藏匿季布的后果极其严重,但还是有人收留季布。季布藏在濮阳一户姓周的人家,然而皇帝下令,满天下搜查,很快就会搜到周家,为了季布的安全,周氏想了一个办法,季布同意后,周氏便让季布剃去头发,用铁箍束住脖子,穿上粗布衣服,坐在运送货物的大车里,还有周家的几十个奴仆,全部卖给了鲁地的朱家。为什么卖给朱家呢?因为此时也只有朱家这样的侠义之人才能收留、保护季布。鲁人素以儒学见称,而朱家却以行侠仗义闻名,他藏匿的豪杰有数百人,普通人更是数不胜数,但他非常低调,从不夸耀,也不求报答。救济别人,从最穷困的开始,而他自己家中却没有多余的钱财,衣食住行力求简易,一心只为他人解决困难。像朱家这样的人,司马迁极为推重,专门设《游侠列传》记载,他们是真正的侠士,与所谓暴徒有天壤之别。

朱家心中知道那人是季布,就把他买下来,安排在田里种地,嘱咐儿子善待,而且要尊重他。一直被全国通缉也不是办法,于是朱家乘轻车去洛阳见汝阴侯夏侯婴。夏侯婴是沛县人,和刘邦交情颇深,擅长车战,军功卓著。项羽入咸阳后,封刘邦为汉王,刘邦赐夏侯婴为昭平侯,任太仆,随汉王入蜀。之后,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三秦,进攻彭城,但被项羽从齐地赶回击败,汉王乘车逃跑,在路上遇见了他的儿子(惠帝)和女儿(鲁元公主),夏侯婴把他们拉上车来,由于追兵在后,马上又载着这么多人,刘邦好几次把两个孩子踢下去,夏侯婴又把他们放上来,惹得汉王大怒,想杀了他,但最终还是顺利脱险了。所以,惠帝即位后,非常感激夏侯婴当年的救命之恩,就把紧靠在皇宫北面的一等宅第赐给他,名为“近我”,以此表示对夏侯婴的格外尊重和宠信。(www.daowen.com)

司马迁

正因为夏侯婴是皇帝的股肱之臣,他向皇帝进言,皇帝才可能听,赦免季布也才有希望。朱家在滕公府上待了几天,故意问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帝这么着急逮捕他?滕公说明原因后,朱家问夏侯婴对季布的看法,夏侯婴以为季布是贤人。朱家这才说出他此行的目的,当然也没有明言季布现在就在他家里,因为如果明说,是有风险的,万一夏侯婴不愿向皇帝求情,并通知官兵,不但季布被抓,朱家也会受到牵连。朱家说服夏侯婴,指出三点:一,季布作为项羽之臣,应当为其效命,况且项羽之臣众多,是杀不完的;第二,如今天下初定,以个人之怨恨而追捕一人,是向全天下显示自己胸襟狭窄;第三,季布是贤能之士,如此急切地追捕,他不向北投靠匈奴,就向南投靠南越,这是忌恨壮士而帮助敌国。为此,朱家还举了伍子胥鞭打楚平王尸体的例子。伍子胥是楚国人,他的父亲伍奢,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逃跑到吴国,辅佐吴王阖闾攻破楚国郢都,楚昭王逃出了城,伍子胥遍寻不得,就挖了楚平王的坟墓,把尸体鞭打了三百下。朱家以此为例,说明逼迫季布远走他方实为不智之举,不仅损失了人才,还为自己埋下了隐患。所以,朱家希望夏侯婴找机会向皇帝说明此事。夏侯婴也知道朱家是侠义之人,季布可能藏在他家里,就答应了朱家。等到有机会时,夏侯婴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帝进言,皇帝同意赦免季布,并任命他为郎中。当时的人都称赞季布能变刚强为柔顺,朱家也以此名闻天下。

司马迁对季布评价极高,传末的“太史公曰”写得意味深长,“以项羽之气,而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屡军搴旗者数矣,可谓壮士。然至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贤者诚重其死。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太史公感慨一位冲锋陷阵、斩将杀敌的英勇壮士,居然可以忍受刑罚,给人做奴隶,宁肯卑贱到如此地步,也不轻言生死,其原因在于他相信自己的才能,就算被侮辱也不会感到羞耻,只是希望能够施展他未尽的才能,所以才忍辱负重,最终成为一代名将。奴仆、姬妾一类的卑贱人物因一时愤慨而自杀,并不是勇敢,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别的办法,相反,贤能的人很看重生命,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能力,担负着责任,不可能轻易舍弃生命。司马迁的一番议论,是在评价季布,但同时也是夫子自道,说出的是自己的心声和对生死的理解。

面对生死,如何选择,是每一个人的问题,有的人誓死不屈,英勇就义,如文天祥,率军抗元,战败被俘后,元朝威逼利诱,他毅然以身殉国,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诗句,鼓励了后世无数的爱国人士,他的死是值得的。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之死是重于泰山的。还有的人,面对奇耻大辱,没有一死了之。吴越之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屈身为奴,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复国灭吴,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名震天下的韩信也曾受胯下之辱,他们隐忍存活,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业,从而青史留名。两种人都值得尊敬,不论是生是死,都各得其所,都有其价值。

司马迁对于生与死有深切的体会,他因李陵之祸,遭受宫刑,屈辱至极,但他没有自杀,“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史记》还没有写完,他自己的理想还没有实现,现在还不能死,但他所忍受的痛苦非常人能够想象:“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说:“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少卿书》)对照他对季布的评价,已经非常明显,司马迁是借季布之事,表达他自己对生死的看法。当然,用于评价季布,也是完全恰当的。

【扩展阅读】

导言:“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写有《咏史四首》,第一首就是歌咏季布的。

咏史四首(其一)

季生昔未达,身辱功不成。髡钳为台隶,灌园变姓名。幸逢滕将军,兼遇曹丘生。汉祖广招纳,一朝拜公卿。百金孰云重,一诺良匪轻。廷议斩樊哙,群公寂无声。处身孤且直,遭时坦而平。丈夫当如此,唯唯何足荣。(李云逸:《卢照邻集校注》卷一,中华书局,1998,第3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