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刘邦消灭项羽后,天下大定,田横惧怕,逃到了海岛上。刘邦以为田横对汉还会有威胁,命人召回。田横在途中自杀,门下宾客后来也全部自杀陪葬,后世称赞田横义高能得士。
【原文】
后岁余,汉灭项籍,汉王立为皇帝,以彭越为梁王。田横惧诛,而与其徒属五百余人入海,居岛中。高帝闻之,以为田横兄弟本定齐,齐人贤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收,后恐为乱,乃使使赦田横罪而召之。田横因谢曰①:“臣烹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使还报,高皇帝乃诏卫尉郦商曰:“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②!”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③,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④。
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⑤,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止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⑥,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且吾烹人之兄,与其弟并肩而事其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我独不愧于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阳,今斩吾头,驰三十里间,形容尚未能败⑦,犹可观也。”遂自刭,令客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高帝。高帝曰:“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哉!”为之流涕,而拜其二客为都尉,发卒二千人,以王者礼葬田横。
既葬,二客穿其冢旁孔⑧,皆自刭,下从之。高帝闻之,乃大惊,以田横之客皆贤。吾闻其余尚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史记·田儋列传第三十四》卷九十四,第3193~3195页)
【注释】
①谢:推辞。②族夷:灭其家族。③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④乘传:古代驿站用四匹下等马拉的车子。诣:到。⑤厩置:驿站。⑥南面称孤:朝南坐着,自称孤家。指统治一方,称帝称王。⑦形容:面貌神色。⑧冢:坟墓。
【品读】
田横是原来齐王田氏的族人,他和兄长田荣、堂兄田儋在地方上都很有声望,得到齐人的拥护和信赖。陈胜起义称王后,田儋也杀县令起义,自立为齐王。秦朝将军章邯把魏王咎围困在临济,田儋率军前去解救,不料被章邯打败,死于临济城下。田儋死后,齐人立原齐王田建的弟弟田假为齐王,田荣知道后,出兵攻打田假,田假逃到了楚国,于是田荣立田儋之子田市为王,自己做相国,田横做将军。项羽入关,秦朝灭亡,项羽分封诸侯,封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田荣没有封王,对项羽不满,故意留田市不让他去封地,但田市惧怕项羽,就偷跑到封地,田荣大怒,派人去即墨杀了田市,又攻打并杀死了济北王田安,三齐之地现在都归于田荣,田荣自立为齐王。项羽听闻后,率军伐齐,田荣战败,在平原被杀。项羽太过残暴,所经之地,尽数屠杀,因此反叛的齐人很多,田横又聚集那些被打散的士兵反击项羽,齐地很难平定。而在楚国,刘邦率军攻入楚国国都彭城,项羽只能返回。田横乘机收复齐国城池,立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自己为相国,成为齐国大小事务的实际掌控者。三年后,汉王派郦食其游说齐王及田横,田横同意归附汉王,解除了历城下的守军。但韩信听信蒯通的建议,依旧出兵攻打齐国,攻入了临淄,齐王和田横以为郦食其出卖了自己,就烹杀了他。楚国派龙且救援,但战败被杀,韩信平定齐地,被立为齐王。田横逃归彭越,项羽被灭后,刘邦封彭越为梁王,此时天下大定,田横只好带着五百人逃到海岛上。(www.daowen.com)
汉高祖刘邦知道田氏兄弟在齐地威望很高,齐的贤人多依附于他们,如果让田横继续留在海上,无疑是汉朝的一个巨大隐患,于是派使者赦免田横的罪过,想要召他回来。田横当然知道刘邦的用意,也明白就算自己遵命回来也难逃一死,于是以曾烹杀郦食其而其弟郦商在汉任官为由拒绝返回。刘邦不甘心,命令郦商当田横到时不可妄动,否则诛灭全族,并把此事告知田横,承诺如果田横回归汉,可以封王,最小也会封侯,但不回来的话,必然出兵诛杀。田横这下找不到借口,就带着两名宾客前往洛阳。到离洛阳三十里的尸乡驿站时,田横提出要先沐浴再见天子,其实是想拖延时间,他心里早有打算。田横对宾客说的话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耻。田横和刘邦曾经都是王,而现在刘邦是皇帝,自己成了逃亡的贱人,还要向他俯首称臣,这种耻辱难以忍受。第二是愧。他曾烹杀郦食其,而他的弟弟郦商现在是汉朝大臣,两人如若同朝为官,田横觉得有愧于郦商。第三是欲。田横的说法很隐晦,但他应该明白刘邦真正的“欲”并不是见他一面,而是控制他甚至除掉他,从而去除他这个祸患。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耻、无愧、消欲呢?只有一个办法:死。所以田横自杀,让宾客捧着他的头去见刘邦。汉高祖见到后,对田横兄弟三人能依次称王,极为赞叹,以王者之礼安葬了田横,两个宾客也被任命为都尉。
安葬完毕后,两个宾客在田横墓的旁边挖了坑,都自杀了,让人倒进坑里去陪葬。汉高祖知道后,很震惊,以为田横的门客都是贤能之人,就派使者去召回还在海上的五百人,他们来到后,发现田横已死,也全部自杀。五百门客用死表现了他们对田横的忠诚,也说明田横兄弟确实能得人心。
司马迁认为“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班固在《汉书》中对田横的节义是肯定的,但没有像司马迁一样许为至贤,并把田横的死归因于天。三国时代的诸葛亮称赞田横是“守义不辱”,唐代韩愈感其“义高能得士”而作文凭吊,清代陈廷敬也称田横是“高义陵千秋”。所有后人的评价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义”。中国古代社会极为重义,义既是四维(礼、义、廉、耻)之一,又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孔子把“义”看作君子和小人的分界,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而君子处理天下的事情,孔子也认为要以“义”为标准。孟子对于“义”也非常重视,当生与义发生矛盾时,他主张“舍生取义”,把义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田横的事例是“舍生取义”的典型,我们只有把他放到中国古代重义的历史情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何他在后世如此受人敬重。
《史记》中没有具体记载田横对五百宾客之义,而只写了五百宾客自杀陪葬的义举。如此一来,关于田横对宾客之义就不得而知了。明代钟山居士甄伟所著小说《西汉演义》中做了大胆虚构,原文很简单,直接引用如下:“田横读罢诏书,遂款待陆贾,因相议降汉,左右曰:‘不可!汉帝外宽而内实严,量大而心实刻,大王遁居海岛,久未宾服,今遣使诏而来,率然往见,倘帝一怒,大王欲从而不可,欲归而不能,那时悔之晚矣!不若严加防备,多设营寨,沿海一带,预备火箭火炮,以抵汉兵。吾辈齐心协力,与大王把守营寨,料汉帝虽有雄兵百万,临此洪涛巨浪,岂敢犯乎?大王得以优游自得,坐观强弱,岂不快哉!’田横曰:‘不然!吾与诸公相处于此,未有恩德相及,倘汉帝召我不去,必举兵而来,乃劳诸公亲冒矢石,或一时不胜,使诸公遭罹兵革,吾实不忍也。’”虚构的段落一方面表现了臣子一心为君主着想,不愿田横犯险;另一方面又表现出田横的仁厚,宁肯自己身处危难之中,也不忍心让随从诸公遭遇兵革祸患。田横和宾客之间的“义”都得到了彰显。小说的文字没有史实依据,只是作者的想象之辞,但从其故事性而言,是合情合理的,值得一看。
【扩展阅读】
导言:田横是后人经常提起的,特别是他的守义不辱和义高得士受到人们的称颂。唐代贞元十一年(795)九月的一天,韩愈从家乡去东京洛阳,经过田横墓,有感而发,写有一篇《祭田横墓文》。
祭田横墓文
贞元十一年九月,愈如东京,道出田横墓下,感横义高能得士,因取酒以祭,为文而吊之,其辞曰:
事有旷百世而相感者,余不自知其何心;非今世之所稀,孰为使余欷歔而不可禁?余既博观乎天下,曷有庶几乎夫子之所为?死者不复生,嗟余去此其从谁?当秦氏之败乱,得一士而可王,何五百人之扰扰,而不能脱夫子于剑铓?抑所宝之非贤,亦天命之有常。昔阙里之多士,孔圣亦云其遑遑。苟余行之不迷,虽颠沛其何伤?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跽陈辞而荐酒,魂仿佛而来享。(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祭田横墓文》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299~30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