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蒯通:《史记》解析44-韩信自立

蒯通:《史记》解析44-韩信自立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蒯通试图说服韩信自立,三分天下,但韩信没接受,选择站在汉王刘邦一边。武涉是想使韩信与楚联合,而蒯通则是鼓动韩信自立,从而三分天下,最终一统宇内。蒯通隐含的意思是韩信应该背汉自立,而不是向汉王称臣。蒯通言下之意自然是非韩信莫属。蒯通对天下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也意识到了韩信在当前格局中的重要性,以韩信的实力而论,自立是完全可能的,三分天下并非妄言。

蒯通:《史记》解析44-韩信自立

【题解】

韩信平齐之后,在天下格局中居关键之位。蒯通试图说服韩信自立,三分天下,但韩信没接受,选择站在汉王刘邦一边。

【原文】

武涉已去,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韩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对曰:“愿少间。”信曰:“左右去矣。”通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韩信曰:“何谓也?”蒯通曰:“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杰建号一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遝,熛至风起。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胜数。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于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于此矣。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于险塞,而粮食竭于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强,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孰虑之。”(《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卷九十二,第3162~3163页)

【注释】

①相人:给人看相。②骨法:骨相。③容色:容貌,气色。④愿少间:请稍微屏退左右的人。⑤建号:建立名号。⑥杂遝(tà):众多杂乱的样子。⑦熛(biāo):迸飞的火焰。⑧迫西山:在成皋以西的山地被阻。⑨巩、雒:分别在今河南省巩市西南和今洛阳市东北。⑩折北不救:败逃不能自救。折,挫折;北,败逃。⑪内府:仓库。⑫容容:纷乱动荡的样子。⑬县:通“悬”。⑭从燕、赵:迫使燕、赵服从。⑮弱:削弱。⑯案:通“按”,控制。故:指齐国原有的土地。⑰胶、泗:胶河、泗水流域,在今山东省东部和南部。⑱咎:过失。⑲殃:祸害。

【品读】

韩信东进,平定临淄,齐王逃到高密,楚国派龙且率军救齐。龙且轻敌,韩信水淹龙且军,楚军败,龙且死,刘邦立韩信为齐王。于是项羽派武涉前往齐,试图说服韩信与楚联合。韩信曾经是项羽的部下,得不到重用,才去追随刘邦,刘邦在萧何等人的劝说下拜韩信为大将,恩遇超过其他人。因此武涉的说辞没有任何效用。项羽能够如此做,说明韩信在目前天下局势中举足轻重,他与哪一方联合,另一方基本上就会在天下逐鹿中失败,蒯通也看清了目前的形势,就想用奇策打动他,但目的和武涉不同。武涉是想使韩信与楚联合,而蒯通则是鼓动韩信自立,从而三分天下,最终一统宇内。

蒯通从看相说起,他首先指出,判断高贵卑贱在骨相,忧愁喜悦在气色,成功失败在决断,从这三个方面看,万无一失。韩信觉得有理,请他继续说,蒯通希望密谈,韩信让左右的人都退下了。蒯通说以韩信的面相看,不过封侯而已,还不安全,但看他的背则是贵不可言。蒯通隐含的意思是韩信应该背汉自立,而不是向汉王称臣。韩信不解,问蒯通何意,蒯通进入正题,分析天下大势。他们经历的时代,蒯通分为两个时期,以秦朝灭亡为界。之前,秦朝严刑峻法,百姓民不聊生,陈胜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目的只是为了灭秦。秦灭之后,天下并未太平,楚汉争雄,平民百姓流离失所,暴骨荒野。楚人起自彭城,威震天下,但现在困在京县和索城之间,阻隔在成皋以西不能前进。汉的情况也不太好,汉王刘邦在荥阳战败,在成皋又负伤,只能逃到宛县和叶县之间。总而言之,无论智慧如汉王还是英勇如项王现在都处于困境之中。出现这样的局面,说明楚汉的实力相当,一方很难轻易战胜另一方,而长此以往,早已经历战火纷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必然不堪其重,希望有贤圣之人出现,使天下重归平静。谁能担此大任呢?蒯通言下之意自然是非韩信莫属。由于韩信现在是整个局面中最为关键的,他支持汉则汉胜,支持楚则楚胜,然而一旦任何一方取胜,胜利者将不会放心让韩信继续存在,韩信的地位以至于生命必然受到威胁。因此,蒯通建议韩信自立,与楚汉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然后凭借齐国强大的军队,再联合燕、赵,出兵楚汉力量薄弱的地方在背后牵制他们,然后顺应民意,为民请命,肯定会得到天下的响应。对于各个诸侯,采取分割大国、削弱强国的策略,分封诸侯确定,天下就会服从齐国了。之后,韩信只要守住齐国原有的土地,占据胶河、泗水流域,用恩德怀柔各方诸侯,恭谨谦逊,天下的诸侯就都会来齐国朝拜了,齐王将会成为天下之主。蒯通最后还引用了当时流行的谚语,强调这是天赐良机,希望韩信能仔细考虑。(www.daowen.com)

蒯通对天下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也意识到了韩信在当前格局中的重要性,以韩信的实力而论,自立是完全可能的,三分天下并非妄言。然而三足鼎立之后是否能按照蒯通的预计发展就很难说了,特别是韩信,尽管军事才能突出,可以为将帅,但要成为帝王恐怕不易。蒯通提出的先分封诸侯,然后诸侯来朝的策略,与郦食其向刘邦所提类似。汉三年(前204),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郦食其建议复立六国后人为诸侯,希望借此笼络人心,使诸侯对刘邦感恩戴德,俯首称臣,如此一来,汉就能称霸天下,到时候楚国也会来朝拜。刘邦起初答应,但正好遇见张良,张良对此不以为然,说服刘邦停止了这一举措。郦食其和蒯通的意见还是先秦时期“诸侯天下”观念的延续,试图通过分封诸侯,使诸侯臣服来朝的办法确立自己的霸主或天子地位。从秦朝开始,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天下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变化顺应了统一帝国的发展需求,其基本形式被后世历代王朝沿用。蒯通在楚汉之际依然坚持先秦的固有观念,是不符合时代的,而且也不适合当时的具体情境,张良的分析可以作为对他的驳斥。具体内容见前文《张良以箸谋天下》。

韩信不愿意背叛汉王,没有听取蒯通的建议,蒯通见游说不成,就去装疯做巫师了。韩信被杀时,说后悔当时没有听蒯通的话,刘邦知道后,逮捕了蒯通,本来要煮了他,但蒯通喊冤,认为当时自己是韩信的部下,只知道忠于韩信,而且天下想做刘邦所做之事的人多的是,也不可能将其全部煮了。最后,刘邦赦免了他。

我们后代人看历史,往往是在知道结果的前提下去寻找原因,带着后见之明审视历史,从而出现了很多“历史规律”,似乎历史必然会如此发展,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历史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就像现实生活一样,没有人会按照所谓的历史规律去生活。试想,如果韩信当时听蒯通的建议自立,历史将会怎样?当然,历史是不能被假设的,如此假设,只是提醒我们注意,看历史时不要带着太多的先入之见,自以为发现了规律,而实际上可能恰恰是遮蔽了历史本身。

【扩展阅读】

导言:蒯通“三分天下”的设想没能实现,中国历史上真正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是在三国时期。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提出鼎足而立的战略构想,即著名的《隆中对》。

隆中对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诸葛亮》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959,第912~91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