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韩信背水一战,斩杀陈余,活捉赵王

韩信背水一战,斩杀陈余,活捉赵王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余没能听取李左车的建议,放汉军通过了井陉道,结果韩信背水一战,大败赵军,斩杀陈余,活捉赵王。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赵王和成安君陈余听说后,在井陉聚集二十万军队以备战。

韩信背水一战,斩杀陈余,活捉赵王

【题解】

韩信、张耳率军准备进攻赵国,赵王和陈余在井陉口聚兵二十万备战。陈余没能听取李左车的建议,放汉军通过了井陉道,结果韩信背水一战,大败赵军,斩杀陈余,活捉赵王。

【原文】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向坐,西向对,师事之。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背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卷九十二,第3153~3156页)

【注释】

①井陉(xíng):在今河北省井陉县东北的井陉山上。②涉:渡。③喋血:形容血流遍地,指杀人很多,也作“蹀血”。阏与:地名。战国时韩邑,后属赵。在今山西省和顺县西北。④馈:运送。⑤樵苏后爨,师不宿饱:樵,打柴;苏,取草,采集柴草。爨:炊。师,军队。宿饱:经常吃饱。大意为,靠打柴取草来烧火做饭不能使军队经常吃饱。⑥方轨:两车并行。⑦间道:偏僻的小路。⑧戏下:在主帅的旌麾之下。戏,通“麾”。⑨儒者:书生,这里有迂腐不知变通的意思。⑩罢极:罢通“疲”,疲惫至极。⑪间视:探听。⑫止舍:停下来扎营。⑬萆(bì)山:在山上隐蔽。萆通“蔽”。⑭传飧(sūn):传达开饭的命令。飧,晚饭。⑮殊死战:决心拼死作战。⑯遁走:逃走。⑰泜(zhī)水:在今河北省,是滏阳河支流。⑱缚:捆绑。⑲效首虏:献上首级和俘虏。⑳拊循:安抚,训练。市人:集市或城中街道上的人,指没有受过训练的士兵。

【品读】

韩信年轻时,家里穷,品行也不大好,基本上靠乞讨为生,受人侮辱,但与众人不同的是,他喜欢佩带刀剑,志向高远。项梁起兵之后,韩信就追随他,项梁战败被杀,韩信又跟着项羽,并没有被重用。刘邦入蜀,韩信离楚入汉,然而不仅没有受到刘邦赏识,还险些丢了性命。(www.daowen.com)

最先发现韩信才能的是萧何,可迟迟未受汉王重视,韩信推测可能汉王也不会任用自己,所以逃走了。萧何知道后,亲自去追,才留下韩信。这段故事在后世被添加了不少内容。《西汉演义》中与此事相关的写了四人:韩信、萧何、夏侯婴张良。张良为韩信写了推荐信,向刘邦推荐,然而韩信担心如果以信自荐,会被人轻视,就没有把信交给刘邦,而是去招贤馆应试,结果很受夏侯婴赏识,并告诉了丞相萧何。萧何多次向汉王举荐,但依旧无果。韩信这才离开,萧何听说后,在一个月夜去追赶,随后夏侯婴也赶到,三人一起返回。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就是根据这些材料创作的,它是著名须生流派——麒派的代表剧之一。尽管后来人们附会添加了很多内容,但韩信能够被刘邦重用,萧何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

韩信被追回后,在萧何的力荐之下,刘邦举行了盛大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韩信不负所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了三秦。又东出函谷关,降服魏王、河南王等,齐、赵本来已投降汉,但刘邦在彭城战败,齐、赵又投降了楚。韩信与张耳率领数万军队,想要东向占领井陉,攻打赵。赵王和成安君陈余听说后,在井陉聚集二十万军队以备战。广武君李左车向陈余提出建议,认为韩信、张耳一路战胜而来,兵锋正锐,势不可挡,所以不宜正面交战,可以充分利用井陉的地理特点,由他率领三万军队偷袭汉军粮草,陈余坚守勿战,使得韩信军队前不能进,后不能退,不出十日就可斩杀韩信、张耳。李左车的意见十分在理,如果按照他的计划实施,韩信取胜的概率是很小的。井陉关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所谓“太行八陉”中的第五陉,地势险要,道路狭窄,即李左车所说的“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对于赵国是天然的屏障。战国时期,公元前232年,秦国攻打赵国,攻取了井陉,幸亏赵国名将李牧率军迎战,才打退了秦军。几年后,秦军再次犯赵,秦国大将王翦成功攻取井陉,从而率军直达赵国都城邯郸。赵军在李牧的带领下进行了有力的抵抗,但赵王中了离间计,夺了李牧兵权,赵国最终兵败国亡。由此可见,井陉对于赵的重要性。出人意料的是,陈余居然没有听李左车的建议,还以为自己兵多将广,所以死守兵法,并以“义兵”自居,不屑于使用计谋。陈余不用广武君的计策,韩信很高兴,这才敢继续前进。韩信把军队分成两部分,分头行事。首先选出二千轻装骑兵,每人手持一面红旗,命令他们从小道上山,隐藏起来观察赵军,见到赵军倾巢出动时,快速进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军旗,换上红旗。韩信对此次战役应该早已胸有成竹,所以说:“今天打败赵军后会餐。”但士兵不知道韩信的用意和整体部署,就只是假装答应了一声。剩下的人马中,韩信派一万人先行,出井陉关后,背水列兵,赵军认为韩信背水列兵是不会用兵的表现,因此嘲笑汉军。天亮后,韩信故意造出很大的声势出井陉口。汉军就这样没有废一兵一卒顺利通过了井陉口。汉、赵两军大战,韩信、张耳假装丢弃旗鼓,撤回到背水的军队,再与赵军大战。赵军全部出动,追赶韩信、张耳,汉军退无可退,拼死一战,赵军不能取胜。埋伏的两千汉军骑兵,见机冲入赵军壁垒,换上了汉军的红旗。赵军看胜利无望,想返回,可一看自家营垒,都成了红旗,以为汉军已经降服了赵王的将领。赵军惊慌不已,军队大乱,赵将无法控制局面。于是汉军前后夹击,大破赵军,在泜水上斩杀成安君,活捉了赵王。李左车被俘,韩信对他很敬重,不仅没有杀他,还像老师一样对待他。李左车确实是位优秀的将领,韩信如此礼遇,一方面是欣赏他的军事才能,留下他可以在以后的战争中做自己的助手,另一方面他是赵人,可借此安抚赵国人心,特别是赵国军队,从而稳定赵国的局面。

激烈的战斗结束后,汉军将领向韩信请教这次的战法。按照兵法是“行军布阵右边和背后靠山,前边和左边临水”,而韩信则是背水列阵,并且自信地说“破赵会食”,手下将士不得其解。韩信的做法自有他的道理,而且也有兵法的根据:“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背水而列的士兵没有后退的余地,只有拼死一战,才有活下来的机会,因此战斗力大增,以少胜多。韩信预先埋伏的骑兵也起了重要作用,当赵军见到军营遍插红旗时,军心已散,不可能再英勇奋战了,失败是必然的。井陉之战中,韩信部署得当,战争的节奏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中,游刃有余,尽显大将风度,由此名闻海内,威震天下

韩信平赵定燕后,又平齐,韩信被立为齐王,后助汉王灭项羽,又被封为楚王。汉六年(前201),有人告楚王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捉拿了韩信。到洛阳后,刘邦赦免了他的罪过,封他为淮阴侯。汉十年(前197),陈豨反,韩信也密谋反叛,但被人告发,刘邦率军平叛在外,吕后就和丞相萧何定下计谋,谎称陈豨已死,列侯和群臣都要入朝祝贺,并由萧何写信给韩信,劝他务必前来。萧何对韩信有恩,因此韩信对萧何应当比较信任,可谁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有来无回,被斩于长乐钟室。

汉高祖回朝后,知道韩信已死,“且喜且怜”,喜的是除去了心腹大患,怜的是一代名将竟以身死族灭作结。对韩信的死,司马迁认为他在天下大定之后,图谋叛乱,有此下场,也是应该的,但后世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韩信在齐时,实力强大,蒯通又多次劝说韩信自立,而韩信不为所动,忠于刘邦,他没有在此时反叛,又怎么会在天下平定之后再反叛呢?说明韩信并无反叛之心,韩信之死主要是因为刘邦畏惧韩信的军事才能,害怕他一旦真的叛乱,大汉江山将会难以保全,所以才设法除掉了韩信。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到底事实如何,现在已经不得而知。

【扩展阅读】

导言: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韩信故里景区的淮阴侯庙前,树立着一块碑,上面所刻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撰写的《淮阴侯庙碑》,碑文高度赞扬了韩信的功业。

淮阴侯庙碑

应龙之所以为神者,以其善变化而能屈伸也。夏则天飞,效其灵也。冬则泥蟠,避其害也。当嬴氏刑惨网密,毒流海内,销锋镝,诛豪俊。将军乃辱身污节,避世用晦。志在鹊起豹变,食全楚之租,故受馈于漂母。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气盖万夫,故忍耻胯下。洎乎山鬼反璧,天亡秦族。遇知己之英主,陈不世之奇策。崛起蜀汉,席卷关辅,战必胜,攻必克,扫强楚,灭暴秦,平齐七十城,破赵十二万。乞食受辱,恶足累大丈夫之功名哉!然使水行未殒,火流犹潜。将军则与草木同朽、麋鹿俱死,安能持太阿之柄,云飞龙骧,起徒步而取侯王?噫!自古英伟之士,不遇机会,委身草泽,名湮灭而无称者,可胜道哉?乃碑而铭之。铭曰:

书轨新邦,英雄旧里。晦雾朝翻,山烟暮起。宅临旧楚,庙枕清淮。枯松折柏,废井荒台。我停单车,思人望古,淮阴少年,有目无睹。不知将军,用之如虎。(《苏轼文集·淮阴侯庙碑》卷十七,中华书局,1986,第50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