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荆轲刺秦王:燕国求生之策

荆轲刺秦王:燕国求生之策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荆轲答应出使秦国,胁迫或刺杀秦王,为燕国争取生存的机会。但最终刺杀没有成功,荆轲也被杀死。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荆轲刺秦王》书影①豫求:豫通“预”,预先访求。荆轲见到太子,太子描述了目前燕国的处境,认为突破现有困境的唯一办法是派一位勇士前往秦国,胁迫秦王归还诸侯的土地,如果不行,就刺杀他。

荆轲刺秦王:燕国求生之策

【题解】

荆轲被人推荐给燕太子丹,太子厚待荆轲。荆轲答应出使秦国,胁迫或刺杀秦王,为燕国争取生存的机会。但最终刺杀没有成功,荆轲也被杀死。

【原文】

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卿。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于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于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卷八十六,第3057~3059页)

荆轲刺秦王》书影

【注释】

①豫求:豫通“预”,预先访求。②焠:通“淬”,染。③血濡缕:(只要)一点血渗出来。④装:整理行装。⑤忤视:正面看,对视。⑥待:指等待的人。⑦治行:准备行装。⑧迟之:嫌他迟了。⑨有意哉:有出发的意思吗?⑩祖:古人远行时祭祀路神。⑪筑:古代弦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⑫变徵之声:古代音律分为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声,变徵适合悲歌。⑬羽声:羽声比较高亢。⑭中庶子:官名,掌管公族事务。⑮振怖:惧怕。⑯督亢:燕国南边的肥沃土地,在今河北省涿州市、定兴、新城、固安一带。⑰咸阳宫:秦孝公时所筑的宫殿。⑱以次进:按照次序前进。⑲揕(zhèn):用刀剑等刺。⑳室:剑鞘。坚:指剑插在剑鞘很紧。愕:惊讶。提(dǐ):投掷。负剑:把剑背在背上。左股:左腿。擿(zhì):通同“掷”,投掷。箕踞:一种轻慢、不拘礼节的坐姿。即随意张开两腿坐着,形似簸箕。怡:高兴。

【品读】

燕太子丹曾经在赵国做人质,嬴政(秦始皇)也出生在赵国,小时候和燕太子丹关系很好。嬴政之后继承了王位,燕太子丹又在秦国做人质,但秦王待燕太子丹并不好,所以燕太子丹心怀怨恨,逃回了燕国。秦国日渐强大,出兵攻打齐、楚、韩、赵、魏,它们的领土被秦国慢慢吞并,就快要到燕国了,燕太子丹很担心,询问他的老师鞠武,鞠武也没有应对之策。没过多久,秦国将军樊於期得罪了秦王,跑到燕国,尽管鞠武反对,但燕太子丹还是接受了他。鞠武又向太子推荐了田光,然而田光年老,所以田光又向太子荐举了荆轲。荆轲是卫国人,喜欢读书和剑术,后来迁到了燕国,和杀狗的屠夫高渐离交情深厚。高渐离擅长击筑,他们二人经常在燕市喝酒,喝得尽兴后,高渐离开始击筑,荆轲伴着唱歌,一会儿高兴大笑,一会相对哭泣,旁若无人。由此可以看出,两人都是性情中人,光明磊落,但心中必定积聚着很多无奈和辛酸,才会有这样发泄情绪的场面。燕国的处士田光先生厚待荆轲,知道他不是平庸之辈。

荆轲见到太子,太子描述了目前燕国的处境,认为突破现有困境的唯一办法是派一位勇士前往秦国,胁迫秦王归还诸侯的土地,如果不行,就刺杀他。如此一来,秦国必然大乱,然后诸侯联合一定能打败秦国。在太子的执意请求下,荆轲答应了。太子尊荆轲为上卿,对荆轲的待遇极其优厚。过了很长时间,荆轲还没有走的意思,而秦国已经打败赵国,军队都到了燕国南部边境了,太子很恐惧,又向荆轲提起此事,荆轲答应,但需要两样东西: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因为有这两样东西,才能取得秦王的信任,才有面见秦王的机会。地图没什么问题,但太子不忍心杀樊於期,希望荆轲另想办法。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自去见樊於期,说明来由,樊於期自杀。

刺杀秦王的准备工作大概完成,最后还需要一把利器,太子寻到了赵人徐夫人的匕首,上面焠上了剧毒。又为荆轲找了一位帮手秦舞阳,十三岁,即使杀了人,别人都不敢用反抗的眼光看他,是位勇猛的壮士。到该出发的时候了,荆轲还在等一位朋友,因为那位朋友住得远没赶到,但是荆轲早就收拾好行李准备出发了。太子却有些不满意,嫌他迟了,怀疑是不是荆轲反悔不想去了,于是再次请求出发。荆轲一听大怒,呵斥太子,说明了迟迟不走的原因。既然太子发话了,荆轲也不再等朋友来,就出发了。从燕太子丹的表现能看出,他对荆轲不是完全信任,而且就刺杀秦王本身来说,也考虑得太简单,仅凭一个荆轲就想在众目睽睽之下刺杀秦王,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或许也是在无可奈何之中做的最后挣扎,其结果是可以想见的。

太子和知道此事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送行。因为谁都知道,这一去必然有去无回,说是送别其实是诀别。到易水边上,祭祀了路神,准备上路。荆轲的好友高渐离也在场,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声音苍凉悲戚,人人流泪。荆轲往前走唱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声音变得慷慨激昂,不是悲伤而是悲壮,其他人听到后感同身受,当即眼睛大睁,头发直立。荆轲登上车离去后,再也没有回头。这段文字真是令人拍案叫绝,我们似乎还能感受到当时的情景,尤其是那慷慨悲凉的歌声,在寥廓的天空久久回荡。在众人的注视下,荆轲扬长而去,直到他渐渐消失在易水面上。

到达秦国后,先用价值千金的礼物贿赂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提前向秦王介绍了荆轲等燕国使臣的来意,主要是献上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目的当然是希望秦国不要攻打燕国,燕国愿意俯首称臣。秦王听后,很高兴,在咸阳宫隆重地接待荆轲等人。荆轲捧着装人头的匣子,秦舞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入宫殿。走到殿前的台阶时,秦舞阳脸色大变,显得很惊恐,全身发抖,秦国的大臣感到奇怪。司马迁这里其实用了侧面烘托的笔法,前面提过秦舞阳杀人都不在话下,但在即将进殿时被吓得战栗,可见当时的氛围是多么紧张。荆轲的表现和秦舞阳不同,他很冷静,还回头笑着看了下秦舞阳,并向群臣道歉,解释说,因为他们是来自北方蛮夷的没见过世面的人,没见过天子,所以很害怕。在如此几乎让人窒息的氛围中,荆轲沉着应对,谈笑自若,非一般人可及。秦王没有怀疑,让荆轲把地图拿上来,秦王逐渐展开地图,地图打开时,匕首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一把抓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拿起匕首刺过去,还没刺到,秦王惊起,扯断了袖子,然后立即拔剑,可秦王惊慌,剑太长,抓住的是剑鞘,没拔出来。荆轲冲过去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躲避。由于事发突然,群臣不知所措,手忙脚乱,而按照秦法的规定,上殿的大臣不能带兵器,有武器的侍卫都在殿下,但没有皇帝诏令不能上殿,慌乱之际,竟然没有武器击杀荆轲,只能用手抵挡。旁边的侍医夏无且情急之下把药袋子扔过去打荆轲。秦王只顾绕着柱子逃命,都忘了他自己的佩剑,周围的人提醒他把剑背在背上,这样就能抽出剑了,于是秦王才拔出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下,把匕首投向秦王,但打在了铜柱上,秦王再来砍杀荆轲,荆轲被砍伤八处。事已至此,再无希望了,荆轲背靠着柱子大笑,张开双腿骂秦王,周围的人过来杀死了荆轲。事后,秦王对群臣赏功罚过,特别以黄金二百镒重赏夏无且。

《史记》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场景描写和氛围渲染,乱作一团的场面也能写得条理井然,词语的运用能够充分展现人物和环境的特征,浑然一体。如选文中写秦王面对突然刺过来的匕首时,用的全是短句,在阅读时给人一种急促的感觉,那种慌张危急的情形就通过句子的节奏表现出来了。因此,在学习古文时最好能大声读出来,注意从语句的声音节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或文章所写的氛围。古文如此,古诗词等韵文就更应该发声吟诵,就好像现在的流行歌曲,如果只看歌词,估计大部分人也觉得没意思。(www.daowen.com)

此外,读者或许还有个疑问,勇士秦舞阳哪去了?他不是杀了人,别人都不敢看他吗?怎么只有荆轲一人在殿上追逐秦王?这个问题当然人们早就发现了,比如明清之际的大诗人钱谦益就问了:“不知秦王环柱时,舞阳在前何所为。”由于司马迁没有明确记载,后人也无法知晓,但肯定也被杀了。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由于秦舞阳大惊失色,荆轲请求秦王让他上前完成使命,但秦王只让荆轲一人把地图拿上来,也就是说,秦舞阳可能还在宫殿的台阶下,根本没有接近秦王,所以很可能在事发时,就已经被杀了,没有刺杀秦王的机会。

虽然荆轲刺秦王失败,对燕国没有任何的帮助,但他不为私利、勇于献身的精神值得后人感念,评价历史人物不应以成败为标准,要带着同情之心去看待他们。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是历史,阅读历史其实就是在理解我们自己。

【扩展阅读】

导言:荆轲的故事流传久远,历史上曾有很多人想起他。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曾经写过有关荆轲的诗歌。

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骤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公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卷四,中华书局,2011,第267~26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