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史记》品读:相如归还璧给赵国

《史记》品读:相如归还璧给赵国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秦王在章台接见,表明了秦王对赵国使者的轻视。

《史记》品读:相如归还璧给赵国

【题解】

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答复和氏璧之事。当他面对秦王时,毫无惧色,能见机行事,既保护和氏璧被安全送回,又使秦王自觉理亏,不出兵攻打赵国。本文充分表现了蔺相如智勇兼备的特点。

【原文】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卷八十一,第2943~2946页)

【注释】

①遗:送交。②易:交换。③报:回答。④境上:赵国边境。⑤幸:宠幸。⑥束:捆绑。⑦曲:理亏。⑧负:担负。⑨奉:恭敬地用手捧着。⑩章台:战国时秦宫中台名。⑪偿:偿还。⑫却:退。⑬悉:尽,全。⑭逆:违背。⑮严:尊重。⑯倨:傲慢。⑰睨:斜视。⑱案图:查看图册。⑲详:通“佯”装作。⑳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延引上殿。度:推测。舍相如广成传:安排相如住在广成宾馆中。径道:小路。坚明约束:坚守盟约。间:一会儿。嘻:惊呼声。

【品读】

赵惠文王得到了稀世珍宝和氏璧,秦昭王听说后,就派人送去书信,表示愿意以十五座城交换。秦昭王的反应说明和氏璧确实非同一般,既然如此,赵王当然也不会轻易就送出去的。尽管秦王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换,但秦国一向被认为狡诈多变,而且又十分强大,一旦秦王拿到了和氏璧而不兑现承诺,赵国也无力讨伐,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所以赵王找来大将军廉颇及其他大臣商量对策。他们也是左右为难,送给秦王,十五城可能得不到;不给,又担心秦国出兵攻打。谁也没有好的办法,连一个去答复秦国的使者也找不到。这时,缪贤举荐了一人,就是他的门客蔺相如。事关重大,赵王就问为什么他可以担此重任。缪贤现身说法,说有一次,他犯了罪,打算逃到燕国去,但被蔺相如阻止了。他之所以要逃到燕国,是因为在赵王和燕王会面时,燕王曾经私下握着他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缪贤信以为真,但蔺相如认为不可行,分析道:“当时赵强燕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才想和您结交。如今,您是逃出赵国去燕国,燕国害怕赵国,所以他们不但不会收留您,还会把您捆绑了送回赵国。”蔺相如还提出建议,要缪贤主动请罪。缪贤照着做了,果然得到了赵王的赦免。缪贤举例来说明蔺相如是有智慧的,可以出使秦国。赵王召见蔺相如,把难题抛给他,看他如何解决。蔺相如提出曲和不曲的解释,觉得以给为上,因为如果秦王不守信,那秦国就在道义上落败,而且赵国也不用担忧秦国的攻打。赵王问谁能担任使者,蔺相如自荐并保证道:如果得到城,他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如果得不到城,他就将和氏璧完好送回。(www.daowen.com)

蔺相如到达秦国,秦王坐在章台接见。章台在离宫之中,而离宫是正宫之外供帝王出巡时居住的宫室。秦王在章台接见,表明了秦王对赵国使者的轻视。秦王拿到和氏璧后,十分高兴,传给妃嫔和左右的人看,完全没有提到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早就看出来了,上前说道:“璧上有个小斑点,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看。”秦王没有多想,就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拿到和氏璧,后退几步,靠柱子站着,怒发冲冠,向秦王说明他取回和氏璧的原因。分析蔺相如的话,主要是指斥秦国无礼,不信守承诺。与秦国的无礼相对照,赵国则礼义兼备,首先表现在赵王极其重视,召集大臣商议。本来决定不给秦国了,但蔺相如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都不会相互欺骗,更何况是大国,况且这么做还使秦国不高兴;其次是赵国谨守礼节,赵王斋戒五日,派使者回复,如此做,是尊重大国,表示敬意。秦王的做法与赵国完全相反,首先是在章台接见,其次又把璧传给妃嫔看,戏弄使者,更重要的是没有用十五座城拿来交换之意。于是,蔺相如威胁说:“如果大王您逼我,我的头与和氏璧今天就一起撞碎在柱子上!”于是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看着柱子,要往上撞。秦王害怕真撞碎了,赶紧道歉请求不要撞,让官员拿来地图,指出了许给赵国的十五座城。蔺相如心里明白,这显然是权宜之计,不会真给。于是,他将计就计,请求秦王斋戒五日,在朝堂以九宾大礼接见。唯有如此,他才敢献上和氏璧。蔺相如实际上是在拖延时间,秦王知道不可能强夺,也就答应了。蔺相如到住处后,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秦王斋戒五日后,设九宾礼接见蔺相如。蔺相如如实相告并指出,秦国的历代国君,没有能够坚守盟约的。他怕被秦国欺骗而有负于赵国,所以已经派人送回去了,最后又说以秦国的强大,如果先割给了赵国十五城,赵国哪里还敢留下和氏璧。蔺相如言下之意是:不是赵国违约,而是秦国一向的做法难以让人相信,所以他才出此下策。秦王和大臣听完此话后面面相觑,发出惊呼声。左右的人要把蔺相如拉下去处死,秦王制止了。秦王觉得,就算杀了蔺相如,终究还是得不到和氏璧,也会破坏两国关系。于是,在朝堂上接见蔺相如,礼节完毕后,让他回国了。

蔺相如后来被拜为上卿,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满,想要羞辱他,蔺相如故意躲着不见。最后,廉颇听说蔺相如不见他,并不是因为怕他,而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感到非常惭愧,就负荆前往请罪。从此,两人成为刎颈之交,共同辅助赵王。

在整个完璧归赵的过程中,充分显示了蔺相如的“智谋”。他察言观色,知道秦王无意交换时,果断采取措施拿回和氏璧。他的一番话有理有据、义正词严,不仅让秦国无可辩驳,还使之处于失礼的境地。秦国的气势被蔺相如一人压倒。之后,他又让人暗中送回和氏璧,不顾生死前去面对秦王,朝堂之上毫无畏惧,可见蔺相如不仅“智”,而且“勇”,他以一人之力保存了和氏璧,也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扩展阅读】

导言:“和氏璧”的名称有其来由,最早的记载应该是《韩非子》。因为是楚人和氏发现的,所以被命名为“和氏之璧”,但和氏璧被认定为宝玉的过程中,和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砍掉了两足。和氏璧最初在楚国,它是如何到的赵国,不得而知。

和氏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和氏第十三》卷四,中华书局,2003,第9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