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须贾御马车,范雎引入秦相府

须贾御马车,范雎引入秦相府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范雎闻之,为微行①,敝衣间步之邸②,见须贾。范雎归取大车驷马,为须贾御之⑩,入秦相府。魏国听说秦国要出兵讨伐韩、魏,就派范雎曾经的故人须贾到秦国,范雎知道后,故意穿得破破烂烂去见须贾。范雎说他愿意把须贾介绍给张君。须贾的马、车有问题,他要有四匹马驾的大车才肯出去,范雎让他如愿以偿,找来了四匹马驾的大车,并亲自为须贾赶车进入秦相府。到相国房舍时,车停下来,范雎让须贾在此等他,他先进去通报。

须贾御马车,范雎引入秦相府

【题解】

范雎在魏国遭遇厄运之后,逃到秦国,受到秦昭王的重用,官至秦相。当须贾出使秦国时,范雎故意扮作雇工骗了须贾。尽管须贾有轻蔑之意,但还是不忘故人之情,送了范雎一件绨袍,也正因为此,范雎没有杀须贾。

【原文】

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雎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雎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雎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须贾因问曰:“秦相张君,公知之乎?吾闻幸于王,天下之事皆决于相君。今吾事之去留在张君。孺子岂有客习于相君者哉?”范雎曰:“主人翁习知之。唯雎亦得谒,雎请为见君于张君。”须贾曰:“吾马病,车轴折,非大车驷马,吾固不出。”范雎曰:“原为君借大车驷马于主人翁。”

范雎归取大车驷马,为须贾御之,入秦相府。府中望见,有识者皆避匿。须贾怪之。至相舍门,谓须贾曰:“待我,我为君先入通于相君。”须贾待门下,持车良久,问门下曰:“范叔不出,何也?”门下曰:“无范叔。”须贾曰:“向者与我载而入者。”门下曰:“乃吾相张君也。”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膝行,因门下人谢罪。于是范雎盛帷帐,侍者甚众,见之。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贾不敢复读天下之书,不敢复与天下之事。贾有汤镬之罪,请自屏于胡貉之地,唯君死生之!”范雎曰:“汝罪有几?”曰:“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范雎曰:“汝罪有三耳。昔者楚昭王时而申包胥为楚却吴军楚王封之以荆五千户,包胥辞不受,为丘墓之寄于荆也。今雎之先人丘墓亦在魏,公前以雎为有外心于齐而恶雎于魏齐,公之罪一也。当魏齐辱我于厕中,公不止,罪二也。更醉而溺我,公其何忍乎?罪三矣。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乃谢罢。入言之昭王,罢归须贾。(《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卷七十九,第2913~2915页)

【注释】

①微行:旧时称帝王或有权势者隐匿身份,易服出行或私访。②邸:招待宾客的馆舍。③无恙:多作问候语,没有疾病、忧患等。④得过:得罪。⑤庸赁:受雇而为人劳作。⑥绨(tí)袍:厚缯制成的袍子。⑦孺子:同“小子、竖子”之义,有藐视、轻蔑的意思。⑧主人翁:主人。⑨驷马:指显贵者所乘的驾四匹马的高车。⑩御:驾车。⑪通:通报。⑫持车:停车。⑬见卖:上当。⑭因:通过。⑮顿首:叩头。⑯与:参与。⑰汤镬(huò):煮着滚水的大锅。古代常作刑具,用来烹煮罪人。⑱胡貉(mò):古代称北方各民族。⑲丘墓:坟墓。⑳恋恋:留恋,顾念。

【品读】

范雎,字叔,本是魏国人,先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曾跟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范雎辩才出众,就派人送去了十斤黄金和牛肉、美酒,范雎推辞不敢接受。须贾知道后,以为是范雎向齐国泄密,非常生气,回到魏国后就告诉了魏相魏齐。魏齐听后大怒,使人痛打范雎。范雎几乎被打死,之后又被丢在厕所中。喝醉的宾客故意在他身上撒尿,侮辱他。范雎逃出后,被魏国人郑安平收留,更名为张禄。就在这段时间,秦国派王稽到魏国,郑安平向王稽引见了范雎,王稽以为是人才,就悄悄带回了秦国。

到达秦国后,秦昭王并没有见他,于是范雎上书,希望秦王能够召见他。果然,秦王见到上书后大悦,召见了范雎,并向他虚心求教。范雎指出,秦国国力强大,拥有王者之地和勇猛的军队,但却十五年闭关自守,不能向东开拓,是由于穰侯魏冉没有尽心为国,秦王自己的计策也有所失误。穰侯魏冉是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任秦相,在秦国势力极大。此外,还有宣太后的同父弟弟华阳君、昭王同母弟泾阳君、高陵君,三人受到太后宠幸,轮流担任将军,还有封地,因此他们的私人财产比王室还要多。范雎提出的计策简单来说就是“远交近攻”,矛头指向韩、魏两国。秦昭王接受了范雎的建议,之后秦国的政治军事政策基本按照范雎的计划实施。(www.daowen.com)

范雎很受秦王的信任,几年后,范雎乘机向昭王建议废掉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这四贵,秦王按照他的意见做了,“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于是,范雎任秦相,封地在应,号为应侯。

范雎在逃出魏国前就改了名字,到秦国也一直称张禄,但魏国人不知道,还以为范雎早已经死了。魏国听说秦国要出兵讨伐韩、魏,就派范雎曾经的故人须贾到秦国,范雎知道后,故意穿得破破烂烂去见须贾。范雎这么做,就是为了看看时隔多年后,须贾对依旧贫困无为的故人是什么态度,须贾的态度决定着接下来他对须贾的态度,甚至决定着须贾的生死。须贾见到范雎后,自然是非常惊讶,问道:“范叔固无恙乎!”惊讶中或许还有点惊喜。须贾还问了范雎是不是到秦国游说,范雎说他是得罪了魏相,逃到秦国的。须贾又问他现在做什么,范雎说他受雇给人家做工。看到范雎处境如此艰难,须贾心生怜悯,留他一起吃饭,感叹道:“范叔竟然如此贫困!”于是取出一件绨袍赐给了范雎。须贾此行的目的,是要使秦国取消攻打魏国的计划,他知道,当前秦国的事情主要由秦相张禄决定,就问范雎认不认识张禄。须贾称范雎为“孺子”,有轻蔑的意思。范雎说他愿意把须贾介绍给张君。须贾的马、车有问题,他要有四匹马驾的大车才肯出去,范雎让他如愿以偿,找来了四匹马驾的大车,并亲自为须贾赶车进入秦相府。府中有认识的都避开了,须贾感到奇怪。到相国房舍时,车停下来,范雎让须贾在此等他,他先进去通报。但等了好长时间不见范雎出来,须贾问看门的人,可看门人回答说府里没范雎这人,须贾又说,就是那个刚和“我”坐车进来的人。结果,答案让须贾瞠目结舌,昔日的范叔竟然是现在的秦相张禄,他不但毫无察觉,还以“孺子”称呼,其惊恐之状可以想见。于是,须贾脱衣露体,一路跪着前行,来到范府门前请求谢罪。范雎这时才以秦相的真身份见他。须贾自知罪过,请范雎处置。范雎问:“你有几条罪状?”须贾没有直面回答,可能是情急之下反应不过来,或者是有意回避,用了很夸张的说法回答道:“拔下我的头发来数我的罪过,都还不够。”范雎指出,须贾有三罪:第一,怀疑他私通齐国并向魏齐说他的坏话;第二,魏齐把他打伤扔在厕所,而须贾没有阻止;第三,宾客喝醉在他身上撒尿,须贾居然忍心看着自己受辱。但范雎没有杀须贾的原因在于一件绨袍,说明须贾还念故人之情。范雎向昭王报告了此事,打发须贾回去。我们可以推测,范雎不杀须贾,是因为当初须贾对他有知遇之恩,范雎“一饭之德必偿”,更不用说此知遇大恩。然而范雎也是“睚眦之怨必报”,怎么会让须贾就这样离开呢?所以,须贾去向范雎辞行时,范雎大摆筵席,宴请各国使节,而把须贾安排在堂下,给他吃的是牲畜的饲料,极尽羞辱,并数落须贾,让他告诉魏王,赶紧把魏齐的头送来,否则就屠杀魏国都城大梁。

范雎在秦权势熏天,其政治巅峰应该是,他用反间计促使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大获全胜之时,但到达顶点的同时也是下落的开始,所谓盛极而衰。在应侯之后,担任秦相的是受范雎举荐的蔡泽。

这篇传是《史记》中最精彩的篇章,后人评价“闳深奥衍,壮丽奇博”(李晚芳:《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第601页),“其大处,则天空海阔,叠嶂层峦;其丽处,则璇室瑶台,珠帘画栋,洋洋乎大观也。”(李晚芳:《历代名家评〈史记〉·读史管见》卷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第602页)读者可以找出本传全文,仔细体会古人的评价。

《史记》和后代集体编写的史书不同之处在于,它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司马迁用文章写出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以及整个时代的恢宏场景,而在历史书写的过程中,司马迁把“自己”写进了过去的历史中,当然也写进了未来的历史中。

在选文中,当读到“公不止”“公其何忍乎?”,能听见的不仅是范雎的声音,似乎还有司马迁自己的控诉声。司马迁因李陵之祸下狱时,“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报任安书》),没有人出来为他辩护。难道他们就忍心看着司马迁遭受宫刑?作为后代读者,真想替太史公也问那些人一句,“公其何忍乎?”上面这些只是一些联想,甚至可能是附会,但笔者想说明的是,阅读《史记》要注意体会作者的精神,不能只停留在故事的层面。

【扩展阅读】

导言:汉代朱买臣被免官待诏时,曾经在会稽郡守卫官邸的人那里借住吃饭,当他被任命为会稽太守后,就穿着原来的衣服,带着官印,步行到官邸,之后的场面很有现场感,寥寥几字精确传神地表现了当时人的反应:不视、怪、惊、大呼、疾呼。朱买臣和范雎一样,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当上太守后,找来以前的熟人,与他们一同吃饭,对那些于己有恩的人,也都一一报答。

初,买臣免,待诏,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饭食。拜为太守,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直上计时,会稽吏方相与群饮,不视买臣。买臣入室中,守邸与共食,食且饱,少见其绶,守邸怪之,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皆醉,大呼曰:“妄诞耳!”守邸曰:“试来视之。”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还走,疾呼曰:“实然!”坐中惊骇,白守丞,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谒。买臣徐出户。有顷,长安厩吏乘驷马车来迎,买臣遂乘传去。会稽闻太守且至,发民除道,县长吏并送迎,车百余乘。(班固:《汉书·朱买臣传》卷六十四上,中华书局,1962,第2792~279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