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在四公子中,魏国信陵君是司马迁最敬重的。所以,在本传中司马迁饱含情感大书其礼贤下士的风范、救赵却秦的功业。“窃符救赵”是全文中最精彩的段落。
【原文】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①,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②,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③,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④,让魏公子曰⑤:“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⑥,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⑦,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⑧,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⑨,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⑩,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⑪。”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⑫,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⑬,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⑭。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⑮,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矢为公子先引⑯。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⑰。(《史记·信陵君列传第十七》卷七十七,第2877~2879页)
【注释】
①且:将要。②拔:夺取,攻下。③壁邺:壁,作动词,驻扎;邺,地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④冠盖相属:形容来往的人络绎不绝。属(zhǔ),连缀,接连。⑤让:责备。⑥度(duó):推测。⑦勉:努力。⑧馁:饥饿。⑨间语:密谈。⑩资:积蓄。⑪伐:功业。⑫嚄唶(huòzé):大声呼叫,形容勇悍。⑬存:慰问。⑭矫:假托。⑮屯:驻扎。⑯(lán):用皮革制的盛弩和箭的袋子。⑰乡:通“向”。
【品读】
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之子,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在“四公子”中,司马迁最敬重的是信陵君。本传开篇的介绍就和他人不同,如《平原君虞卿列传》是称“平原君赵胜者”,而《魏公子列传》则称“魏公子无忌者”。传中共称“公子”一百四十七次,可见其在太史公心目中的地位。正如明代茅坤所言,“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
信陵君一生大事为救赵却秦二事,选文中讲述的是他窃符救赵之事,司马迁写得非常详细。此事又是因长平之战赵国战败而起。秦军兵围邯郸,平原君多次派人向魏王和信陵君求救。平原君和信陵君还有亲戚的关系,信陵君的姐姐是平原君的妻子,有这层关系在,信陵君就不得不想办法解邯郸之围。魏王本来已经派将军晋鄙率十万军队前去救赵,但秦王派使者恐吓魏王说:“诸侯有敢出兵相救的,我攻下赵国后,一定先进攻他。”魏王一听很害怕,怕惹祸上身,就命令晋鄙驻扎在邺,持观望的态度,并不急着去解围。但邯郸等不了,平原君一次次派使者到魏国,还责备信陵君说:“我赵胜之所以高攀和您结亲,是由于您高尚讲道义,能解救别人的困难。可如今邯郸早晚就要投降秦国了,而魏国的救兵不到,哪里能看见您解救别人的困难呢?况且,就算您轻视我,让我去投降秦国,难道您也不可怜可怜您的姐姐吗?”这段话让信陵君很难受,他多次请求魏王,宾客也以各种理由劝说,魏王因为畏惧秦国,就是不同意。信陵君无奈,决定不能自己苟活而看着赵国灭亡,于是就请宾客准备了一百多辆马车,想带着这些人马与秦军一战,与赵国人同死。从信陵君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能够看出,他确实是位忠厚重义之人,竟然不惜生命,要与赵国共存亡。(www.daowen.com)
信陵君出发经过夷门,见到了一位侯生,告诉了他的计划,说完要离开了,侯生只是说:“公子您好好努力,老臣不能和您一起去。”这位侯生何许人也?他本是魏国的隐士,叫侯嬴,已经七十多岁,在大梁夷门看守大门。信陵君听说他很贤能,前去慰问,准备送给他丰厚的财物,但侯嬴拒绝了。于是信陵君摆酒大会宾客,客人坐定后,他带着马车,空出左边尊贵的位置,亲自去迎接侯嬴,侯嬴穿得破破烂烂,也没客气,就直接上了车子。侯生又说他还有个朋友朱亥,希望借车子去拜访他。信陵君对他所说的一一照做。到了地方,侯生下去和朱亥说话,故意说得很久,看信陵君的反应,信陵君依旧很谦和。侯嬴到公子家后,信陵君请侯嬴坐在上座,向他一一介绍宾客。大家喝酒正尽心的时候,信陵君起身,向侯嬴敬酒,侯嬴于是说出了他这么做的原因:
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巿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酒宴结束后,侯生就成了信陵君的上宾。
信陵君如此厚待的一位长者,怎么在可能是生死诀别之际,没有说其他的,只是应付了信陵君一句,信陵君走出了数里,心里一直不痛快,觉得是不是他哪里犯了什么过错。于是信陵君又返回,询问侯生原因。其实侯嬴知道信陵君一定会回来再找他,才故意这么做的。那问题来了,他既然迟早都要说,为什么要等到信陵君返回后再说出他的意见呢?原因是这样的:信陵君率领人马经过夷门时可能已经抱了必死的决心,如果侯嬴此时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说他这样做必然无功,信陵君听取的概率估计不会太高。如果这样,就是看着信陵君去送死。然而,侯嬴的策略是故意不说,让信陵君自己察觉到之后,再返回询问,到时信陵君接受他的意见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不是定论。侯生在解释完“往而不送”后,和信陵君密谈。侯生的计策是盗取兵符夺取晋鄙的军队,然后救赵却秦。盗兵符的关键人物是如姬,信陵君按照侯嬴所说帮如姬报了父仇,如姬果然盗出兵符交给了信陵君。快出发时,侯嬴向信陵君举荐了朱亥,并告诫信陵君,如果晋鄙不听,就让朱亥击杀晋鄙。朱亥表示愿意效命。侯嬴最后还说,他会在预计信陵君到达晋鄙军队后,面向北方割颈自杀,以报答信陵君之恩。
果然如侯生所料,晋鄙没有痛快地交出兵权,而且起了疑心,认为自己率领十万大军在边境,魏王却让信陵君一人前来代替,这是怎么回事?所以不打算把军队给信陵君。身边的朱亥早已在袖子里藏了四十斤的铁椎,及时杀死了晋鄙,信陵君顺利掌握了晋鄙的军队。出于仁慈之心,也因为要稳固军心,信陵君下令:“父子都在军中,父亲回家;兄弟都在军中,兄长回家;独生子回家奉养父母。”总共选出了八万人,率军进攻秦军,邯郸之围遂解。赵王和平原君亲自到邯郸城郊迎接信陵君,平原君更是背着箭袋为信陵君引路,赵王一再称赞信陵君是自古未有的贤人。
根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的记载,魏军应该没有和秦军正面交战,因为当魏军赶到时,平原君已经听取李同的建议选出了三千人的敢死队,和秦军大战,秦军后退了三十里,魏军到达时楚军也到了。面对三国军队,秦国就只好撤军了,但是魏、楚的军队也确实是起到作用的。试想,如果没有两国的援兵,三千人恐怕支撑不了多久,邯郸迟早会被攻破。司马迁在这里没有说明这个情况,一方面是前面已经写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显示信陵君救赵的功绩之大。
侯生信守承诺,面向北方自杀。信陵君盗兵符,杀晋鄙,致使魏王大怒,不可能再回魏国,就留在了赵国长达十年。秦国知道信陵君在赵,日夜出兵进攻魏国,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回国,但信陵君怕魏王还在怨恨自己,不想回也不敢回,后经人劝说,才敢回去解救魏国。魏王任命信陵君为上将军,各国听说后,都派兵来援救,信陵君率领五国的军队,打败了秦军。秦王害怕了,派人到魏国实施反间计,魏王听信谗言,废弃信陵君不用。信陵君被毁谤又被废弃,心中郁闷可想而知,四年里日夜寻欢作乐,“竟病酒而卒”(饮酒过度而亡)。李晚芳评价道:“‘竟病酒而卒’五字,太史公痛惜之声,泪溢笔下。”(李晚芳:《读史管见·信陵君列传》卷二,见《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第597页)仔细体会,确实能感受到司马迁流露于笔端的情感。
【扩展阅读】
导言:这里介绍了一位清代广东的才女李晚芳(1692—1767)。她饱读诗书,十五岁时就开始写作《读史管见》(大概在1707—1710完成),对《史记》有非常精深的研究,下面选取一段她对《魏公子列传》的评论,既能看到李晚芳的才情和见识,也能通过评论对本传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可以初步了解我国古代史学批评的一些特点。
篇中摹写其下交贫贱,一种虚衷折节,自在心性中流出。太史公以秀逸之笔,曲曲传之,不特传其事,而并传其神。迄今读之,犹觉数贤人倾心相得之神,尽心尽策之致,活现纸上,真化工笔也。盖贤士在泥涂中,不知几经阅历,练成满腹知微知彰之学,本无求于人,非其人,即求之亦不吐也。有抱璞终耳,惟遇当世之贤,中心好之,忘势而笃岩穴之交,隆礼而敦道德之好,于是不得不以知己许之,许以知己,则为之献谋,为之捐躯,亦不惜矣。此修身洁行之侯生,不得不为信陵死,匿迹末业之毛薛,不得不为信陵用。为之用者贤,则用之者之贤愈见,故不特当时诸侯重之,即隔代帝王亦重之。高祖所以为之置守冢,而令民四时奉祠不绝也。茅鹿门先生谓,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信哉!(李晚芳:《读史管见·信陵君列传》卷二,见《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第597~59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