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之一,深受器重,通晓兵法,眼光长远,能够统观大局。选文中张良以“八不可”驳斥了郦食其的建议,成功阻止了重立六国后人的错误做法。
【原文】
张良
汉三年,项羽急围汉王荥阳①,汉王恐忧,与郦食其谋桡楚权②。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③。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④。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风慕义,愿为臣妾⑤。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⑥。”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汉王方食⑦,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具以郦生语告于子房,曰:“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张良对曰:“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⑧。”曰:“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者,度能得纣之头也。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⑨,释箕子之拘⑩,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乎⑪?”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发钜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所为。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⑫。今陛下能放牛不复输积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⑬!”令趣销印。(《史记·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卷五十五,第2464~2466页)
【注释】
①荥阳:地名,在今河南省荥阳东北。②郦食其(yìjī):刘邦谋士。桡(náo):削弱。③杞:国名,在今河南省杞县。④宋:国名,在今河南商丘一带。⑤臣妾:这里指臣民百姓。⑥敛衽:整理衣襟,表示恭敬。⑦方食:正在吃饭。⑧藉:通“借”;箸:筷子;筹:筹划。⑨表商容之闾:商容,商纣王时期的贤人;闾,里巷的门。⑩释箕子之拘:箕子,纣王的叔父,向纣王进谏却被囚禁。拘:囚禁。⑪式:通“轼”,车前的横木。古人乘车遇见尊长者或应表示敬意者,就伏在车前的横木上,凭轼致敬。⑫输积:运输和积聚。⑬而公:而通“尔”,你老子。刘邦没什么文化,说话比较粗俗。
【品读】
汉元年(前206),项羽把刘邦封到巴蜀,称汉王,后又获得汉中。刘邦在封地休养生息,积聚力量,然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其不意,很快平定三秦,从关中出兵,攻打西楚。项羽正在平定齐地,知道后,率三万兵回击,大败刘邦五十多万军队,刘邦仓皇逃走。汉三年,楚围刘邦于荥阳,情势危急,刘邦就与谋士郦食其商量对策。
郦食其,陈留人,是一位落魄书生,当地人都称他为狂生。刘邦率军过陈留时,他就追随刘邦了。他能言善辩,说服陈留投降。之后还游说齐王田广,“伏轼下齐七十城”。韩信攻打齐国,齐王以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就把他给烹杀了。(www.daowen.com)
郦食其给刘邦的建议是重新恢复六国,如此一来,六国的君臣百姓肯定会感恩戴德,服从于汉,到那时,楚国也会来朝拜。刘邦很赞成,就让他赶快去办。郦食其还没出发,恰好张良来拜见刘邦。刘邦正在吃饭,看到张良来了,就把他叫到跟前说了郦食其刚才所提的建议。刘邦对张良是比较尊重的,所以对张良称呼字(张良,字子房),其他臣下一般都是直呼其名。张良听后,以为如果真的这样做,基本上就难成大事了。汉王赶紧问原因,张良将刘邦面前的一根筷子作为道具来说明当前的形势。
张良总共提出了“八不可”,可谓针针见血。综合来看,主要有四个方面:一,从军事实力上讲,汉没有十足的把握灭掉项羽。汤和周武王之所以分封敌国子孙,是因为他们已有足够的实力打败敌人,而汉则不行,甚至还比楚弱,一旦重立了六国后人,力量会更为分散,打败项羽就几不可为。二,从君主的才德方面说,汉王不及周武王。三,从现实情况看,武王灭商之后,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而汉不可能做到这些。四,从获取人才上看,六国重立,六国的人才就会各自回去,汉岂不成了孤家寡人,没有人再能辅助汉去争夺天下。张良的“八不可”是在知古今不同、明当前形势下提出的,这和郦食其盲目信古、不顾实情形成了对比。
刘邦听后,马上停止吃饭,口中的食物也吐了出来,大骂郦食其,立刻让人销毁准备给六国后人的印。刘邦出身贫寒,没读过什么书,所以后人说“刘邦原来不读书”,因此他说话也就比较粗俗,像选文中就骂郦食其“竖儒”,还自称“而公”。其实郦食其在最初见刘邦时,刘邦就骂过他“竖儒”,可见刘邦对儒生非常看不起,更甚者,他还把那些前来拜见的儒生的帽子解下来,往里面尿尿,与人说话,也经常大骂儒生。统一天下之后,刘邦还是这种观念。陆贾常常在汉高祖面前说《诗经》《尚书》,高祖又是大骂:“老子马上得天下,要《诗》《书》有什么用?”陆贾也不客气,反问道:“马上能得天下,难道也可以马上治天下吗?”然后又举了很多例子,刘邦虽然不高兴,但听后觉得有理,就让陆贾写出文章,总结秦失天下、汉得天下以及古代国家成败得失的原因,陆贾写出后,高祖称赞不已。
张良是刘邦所称“三杰”之一,刘邦对他的评价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所以他在西汉建立的过程中扮演的是军师的角色,深谋远虑,精通兵法,据说他曾在下邳的桥上遇见位老人,从他那里得到了《太公兵法》。天下大定之后,张良基本上处于隐退的状态,但在阻止汉高祖废太子时起了很大的作用。司马迁曾经看到过张良的画像,原以为他长得魁梧伟岸,结果却“状貌类妇人好女”,所以太史公认为还是孔子说得对,不能以貌取人。
【扩展阅读】
导言: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吐哺”的人,多用来形容在上位者殷勤待士,刘邦的“吐哺”显然不属于这种,因殷勤待士而吐哺,最著名的是周公。
周公
周公吐哺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史记·鲁周公世家第三》卷三十三,第122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