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孔子问徒弟,三种答案的反思与评论

孔子问徒弟,三种答案的反思与评论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选文中孔子向三个弟子问了同样的问题,针对三种不同的答案,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陈国经常受到晋国、楚国、吴国的侵扰,孔子只得离开。陈、蔡两国的大夫以为孔子贤能,如被楚国所用,那两国就会有危险,于是就让人把孔子围在了野外。孔子之所以叫这三个弟子来,可能是因为他们在众人中是比较有威信的。颜回比孔子小三十岁,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论语》中多次提到孔子对颜回的称赞: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问徒弟,三种答案的反思与评论

【题解】

孔子是位伟大的老师,教导学生因材施教,不拘一格。选文中孔子向三个弟子问了同样的问题,针对三种不同的答案,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原文】

孔子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卷四十七,第1511~1512页)

【注释】

①愠:生气。②出自《诗经·小雅·何草不黄》。③伯夷、叔齐:孤竹君的两个儿子。见《史记·老子伯夷列传第一》卷六十一。④比干:商朝帝王帝丁的儿子,纣王的叔叔。⑤贬:降低。⑥而:通“尔”,你。⑦宰:管理钱财者。

【品读】

孔子一生都想把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为此游历各国长达十四年,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他离开鲁国后先到卫国,有人向卫灵公进谗言,孔子只好离开,准备到陈国去,却在匡地被人当作阳虎包围了五天。最后,孔子派随从向卫国宁武子称臣,才得以脱困。后来他又到过曹国和宋国,在宋国时,他与弟子在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杀他,就派人把树砍了。孔子只得离开,来到了郑国。由于与弟子们失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子贡找人打听,有人这么描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犬。”就是说,孔子的额头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类似子产,但腰部以下比禹差三寸,狼狈得好像丧家之犬。子贡告诉孔子后,孔子居然很高兴,说:“外形是次要的,然而说像丧家之犬,却是非常对的!非常对!”孔子虽然是玩笑话,而且看似乐观,但那种辛酸也是显而易见的。他到过陈国,在那里住了三年。陈国经常受到晋国楚国吴国的侵扰,孔子只得离开。途经蒲乡时,遇到公叔氏叛乱,蒲人困住了孔子,幸亏有一个叫公良孺的弟子,奋力搏斗,蒲人害怕了,才准许孔子离开,但必须答应不去卫国。孔子起誓后被放出来,到了卫国。子贡就问孔子:“盟誓可以违背吗?”孔子答:“被要挟而定下的盟约,神是不会听的。”卫灵公此时已经年迈,对政事很懈怠,也不任用孔子。孔子离开卫国,先后到了陈国、蔡国。孔子在蔡国的第三年,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来救陈国,听说孔子就住在陈、蔡的边界上,楚国便派人请孔子,孔子也准备前往。陈、蔡两国的大夫以为孔子贤能,如被楚国所用,那两国就会有危险,于是就让人把孔子围在了野外。孔子出不去,粮食也没了,还有人生病起不来,在此困境下,孔子依旧在诵诗,唱歌,弹琴。

子路是个直率的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气愤,就问老师:“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回答说:“君子有穷困,但依然坚持,小人穷困就会胡作非为。”

孔子知道弟子们都心有怨言,只是没说而已,就依次找来子路、子贡、颜回,问了一个同样的问题:“《诗》说‘不是野牛不是虎,却在旷野中出入。’是我们坚守的‘道’(主张)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被困在这里?”三人的回答各不相同,子路当然没怀疑“吾道非”,但他觉得是不是因为我们的德行和智慧还不够,才会这样。孔子对此不以为然,以为有仁德不一定被信任,如伯夷、叔齐,有智慧也不一定通行无阻,如比干。子贡的看法深入一层,认为老师的“道”最广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容得下。希望孔子稍微降低一下。孔子对子贡的回答也不满,因为子贡为了能被容纳而降低了“道”,所以孔子批评他志向不远大。颜回第一句的回答和子贡一样,但一转折,说的却是,老师努力推行自己的主张,虽然不被接纳,但那又怎样,不被接纳才是真君子。不修道是我们的耻辱,但如果道已经大修却不被重用,那就是君主的耻辱了。孔子听后非常高兴,还说如果颜回家财万贯,他愿意给颜回管账。三个弟子中,孔子之所以只对颜回大加赞赏,就是因为颜回对“道”是坚信不疑的,他不会因为自己的主张不被实行就怀疑自己,甚至屈从现实,这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致的。

孔子之所以叫这三个弟子来,可能是因为他们在众人中是比较有威信的。孔子通过对他们的批评或肯定,是要使其他弟子都明白,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守“道”,从而鼓励大家在困境中不要气馁。让人感动的是,孔子在生死之际,不是考虑个人的安危,而是依然执着于理想。伟大的理想固然让人钦佩,但坚守理想并矢志不渝更让人敬佩。(www.daowen.com)

颜回

三个弟子性格各异。仲由,字子路,他只比孔子小九岁,是侍奉孔子最久的弟子,为人鲁莽率直,后死于卫国。

端木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善于言谈,具有政治能力,还能经商,家累千金。

颜回比孔子小三十岁,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论语》中多次提到孔子对颜回的称赞: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见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第54页)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同上,第58页)

但不幸的是,颜回早死,孔子非常悲痛,大喊:“天丧予!天丧予!”(这是老天爷要我的命啊!这是老天爷要我的命啊!)(《论语·先进》)孔子哭得太过伤心,有人劝道:“您太伤心了!”孔子答:“真的太伤心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什么人伤心呢?”(根据杨伯峻先生的翻译)(《论语·先进》)由此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地位。

孔子为了脱困,派子贡到楚国,楚昭王率军来迎,才得以脱身。楚昭王本来想赐给孔子七百里封地,但被劝阻。结果,这一年的秋天,楚昭王死了。孔子只好从楚国再到卫国,此时孔子已经六十三岁了。鲁哀公十一年,孔子的弟子冉有为季氏统帅军队,打败了齐国,当季氏知道冉有的军事才能是孔子教授后,决定招请孔子。至此,在外漂泊十四年后,孔子回到了故国,然而已处于人生暮年的孔子,只能发挥余热,做一些教授学生、整理文献的工作。他的弟子有三千人,能够通晓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有七十二人。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司马迁饱蘸浓墨详细记述了孔子的一生,其中寄托着司马迁自己的情怀。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也就是说,司马迁是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的,其内在的传承是对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司马迁遭受过人生的巨大不幸,但他没有一死了之,最终完成了《史记》,其精神支柱就是坚定的理想,他没有怀疑“吾道”为非,也没有因为现实而对“道”稍有贬损,只是尽己所能大修“吾道”,孔子的精神确实被司马迁继承,这也是为什么司马迁要在书中对孔子和三个弟子的问答详加记载的主要原因。

【扩展阅读】

导言:司马迁对孔子非常崇敬,在《孔子世家》的“太史公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卷四十七,第234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