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范蠡是越国大夫,帮助越王勾践(原文作“句践”)复越灭吴,越国国力大增,号称霸王。范蠡认为勾践可以共患难,不能同富贵,所以就离开越国到齐国,后在陶经商,富甲一方,称陶朱公。
【原文】
范蠡事越王句践,既苦身戮力①,与句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②,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句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③,为书辞句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句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于是句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④。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⑤,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⑥,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卷四十一,第2101~2102页)
【注释】
①勾践:“句”同“勾”,勾践为允常之子,《舆地志》云:“越侯传国三十余叶,至殷至周敬王时,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戮力:勉力。②会稽之耻:吴越之战,越国战败,勾践只带着五千残兵退守到会稽山,后通过贿赂吴国太宰伯嚭,才使吴王答应赦免越王。③范蠡离开后,给文种写信说道:越王“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劝文种也早日离开,以求自保。④奉邑:供给俸禄的封地。⑤鸱(chī)夷子皮:鸱夷,皮制的口袋。伍子胥被吴王所杀,把尸体装在鸱夷里投到江中。范蠡认为自己和伍子胥同罪,所以自称鸱夷子皮。⑥陶:地名,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
【品读】
图13-1 范蠡功成身退
吴越两国相邻,勾践的父亲越王允常在世时就与吴王阖庐相互攻伐。允常刚去世,吴王阖庐听说后,就发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打败,他自己也受了重伤,很快就死了。临死时,他告诫儿子夫差,嘱咐其一定不要忘记和越国的仇恨。夫差日夜训练军队,要向越国复仇。勾践知道后想先发制人,范蠡反复劝谏,以为不可,勾践不听,最终兵败。这就是“会稽之耻”。(www.daowen.com)
夫差赦免了勾践,勾践回到越国后,卧薪尝胆,任用贤能,抚慰百姓,准备向吴国报仇。这一时期的吴国出兵进攻齐国和晋国,又和楚、越两国结怨很深,大臣伍子胥被吴王赐死,伯嚭执政。越国势力恢复后,两次伐吴,第一次杀了吴国太子,但越国还没有能力灭掉吴国,所以两国讲和。四年之后,越国再次伐吴,吴国大败,吴王自杀。
在灭吴的过程中,范蠡起了很大的作用,帮助勾践谋划了二十二年,才灭掉吴国。勾践称霸诸侯之后,范蠡称上将军,然而范蠡自知盛名之下,难以久居,况且以勾践的为人,可以和他同患难,却难以共安乐,因此以书信辞别勾践,勾践不同意,但他还是离开越国去了齐国,改变姓名,自称鸱夷子皮。齐国人听说他有才能,让他做了国相。之后,范蠡又归还相印,散尽财产,带着重要的宝物离开,到了陶,在此地经商,非常富有,天下人都称赞这位陶朱公。在后世还有称他为商圣、财神的。
范蠡很有智慧,眼光长远,善于知人。会稽之耻时,他冷静应对,根据当下的情形,认为在这个时候必须送重礼给吴王,如果吴王不答应,就算亲自去侍候吴王,也未尝不可,勾践就是按照他的意见做的,才免于一死。功成名就后,他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当中,而是及时抽身离去。他对勾践的判断也是完全准确的,文种由于没有听范蠡的建议,最后被迫自杀。而他后来之所以能富甲天下,也是因为范蠡有长远的眼光。
图13-2 伍子胥
【扩展阅读】
导言:勾践在历史上最有名的是“卧薪尝胆”的故事。勾践忍辱含垢,立志复仇,其决心和意志是值得敬佩的。但同时勾践也是个心胸狭小、猜忌多疑的人,文种之死就是很好的说明。
卧薪尝胆
吴既赦越,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卷四十一,第2090页)
文种自杀
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卷四十一,第209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