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秦始皇下令坑儒,引发强烈批评与争议

秦始皇下令坑儒,引发强烈批评与争议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始皇听说后,很恼火,下令“坑儒”。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⑩。侯生、卢生是替秦始皇求仙药的术士,但他们对始皇不满,认为他天性刚愎、暴戾。秦始皇知道后,以为是“诽谤”,盛怒之下,坑杀四百六十多人。“焚书坑儒”在后代遭到激烈的批评,直到现在也是如此,但焚书的范围以及带来的影响还有争议。

【题解】

焚书坑儒”常被放在一起谈及,但其实是两件事。秦始皇希望长生不死,所以派很多的方术之士到处求仙药,侯生、卢生就是其中的两人,他们对秦始皇不满,私下议论,认为皇帝太专权霸道,不能给他仙药。当然,他们也没有真的仙药,所以就逃跑了。秦始皇听说后,很恼火,下令“坑儒”。

【原文】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卷六,第324~325页)

【注释】

①辨:通“办”,办事。②谩欺:欺骗。③兼方:两种以上的方技。④衡石量书:用秤称大臣的奏疏。衡,秤杆;石,秤砣。⑤廉问:察问。⑥言:妖言邪说。⑦自除:自己选出。⑧发谪徙边:发配罪犯,迁徙到边远的地方。⑨扶苏:秦始皇长子,后被秦二世赐死。⑩蒙恬:秦朝大将,率军驱逐匈奴,修长城。上郡:郡治在现在的陕西榆林市南。

【品读】

秦始皇竭尽民财,求取仙药,想长生不老,先后派出齐人徐市带领童男女数千人去寻找海上的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又派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最后都毫无结果,这是坑儒的原因之一。(www.daowen.com)

侯生、卢生是替秦始皇求仙药的术士,但他们对始皇不满,认为他天性刚愎、暴戾。统一天下后,秦始皇为所欲为,专用狱吏,却把博士只当作备员充数,人才得不到重用。皇帝用重刑和杀戮树立威严,大臣们只是按照皇帝的意见办事,皇帝越来越骄横,无论是大臣还是观测星象云气的人,都不敢尽忠直言,指出皇帝的过错。皇帝大权独揽,天下的事大小都由皇帝来决定,贪恋权势已经到了极致。所以,他们不愿再求仙药,就逃跑了。秦始皇知道后,以为是“诽谤”,盛怒之下,坑杀四百六十多人。“焚书坑儒”的说法很容易让人误会,以为被坑的就是儒家弟子,实际上“儒”只是其中之一,所以班固在《汉书》里说是“杀术士”。皇长子扶苏劝谏皇帝,不仅没起作用,还连累了自己,被派到上郡去监军,离开了中央,而这又导致在始皇驾崩后,赵高等有机会立胡亥为帝。“坑儒”的数量不大,秦始皇这么做,并特意使天下人都知道,目的就是惩戒,让那些术士以后不要胡乱议论,如此一来,可以维护自己的形象。

和“焚书”一样,“坑儒”的做法也是很不明智的,影响很坏,所以事与愿违,不可能真正起到统一思想的作用。“坑儒”的象征意义要远远大于事件本身,也更值得后人反思。其象征性首先表现在对文化的践踏和毁灭上,企图通过“坑儒”来禁锢思想,树立绝对权威;其次,是对士人人格的摧残。中国古代有所谓的“道统”,是和政权的“政统”并行的,而“坑儒”残杀士人,以“政统”打压“道统”,取消了士人的独立性。“焚书坑儒”在后代遭到激烈的批评,直到现在也是如此,但焚书的范围以及带来的影响还有争议。对“坑儒”的评价也不尽相同,有人认为秦朝坑杀儒士,所以二世而亡,又有人认为秦朝的灭亡与“焚书坑儒”的关系不大。孰是孰非,读者可以自己判断。

【扩展阅读】

导言:中国古代的君王,像秦始皇这样残暴地对待士人的,虽然不止一个,但大部分君王都明白士人的重要性,不会采取“坑儒”这样极端的做法,有些君王往往还能做到礼贤下士,齐桓公就是其中一位。

齐桓公下布衣之士

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爵禄,吾庸敢骜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桓公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桓公其以之矣。(刘向:《新序·杂事》卷五,四部丛刊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