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周的始祖是后稷,延续到西伯姬昌也就是周文王的时候,“三分天下有其二”,文王之子姬发(周武王)会合诸侯一起反抗纣王的统治。在牧野之战中,纣王的军队临时倒戈,纣王大败,商朝灭亡。
【原文】
二月甲子昧爽①,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②,乃誓。武王左杖黄钺③,右秉白旄④,以麾⑤。曰:“远矣西土之人!”武王曰:“嗟!我有国冢君⑥,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彭、濮人⑦,称尔戈⑧,比尔干⑨,立尔矛,予其誓。”王曰:“古人有言‘牝鸡无晨⑩。牝鸡之晨,惟家之索’⑪。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⑫,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⑬,昬弃其家国,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轨于商国⑭。今予发维共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过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勉哉!不过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⑮,乃止齐焉,勉哉夫子!尚桓桓⑯,如虎如罴,如豺如离,于商郊,不御克奔⑰,以役西土,勉哉夫子!尔所不勉,其于尔身有戮。”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⑱,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⑲,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史记·周本纪第四》卷四,第158~161页)
【注释】
①昧爽:黎明。②牧野:地名,在商朝都城朝歌南七十里。③黄钺:黄金装饰的大斧。④白旄:以牦牛为装饰的一种军旗。⑤麾:指挥。⑥国冢君:各国的君主。冢,大。⑦庸、蜀、羌、髳、微、、彭、濮:八个来自西部的部族。⑧称:举起。⑨比:排列。⑩牝(pìn)鸡无晨:牝鸡,母鸡;晨,报晓。⑪索:尽。⑫殷王纣:又称商纣王,名辛,是殷商的最后一位君主,“纣”是谥号,属于恶谥,“残义损善曰纣”。纣王天资聪颖,力大无比,可以徒手与猛兽格斗,但骄奢淫逸,做酒池肉林,宠爱妲己,滥杀朝中的忠臣,最终导致商朝灭亡。⑬肆祀:祭祀。⑭奸轨:违法作乱。⑮伐:击。⑯桓桓:威武的样子。⑰不御克奔:御,抵挡;克,杀。不抵挡、残杀前来投奔的殷商士兵。⑱师尚父:太公望吕尚。⑲鹿台:纣王储藏珠宝钱财的地方,“大三里,高千尺”。
【品读】
叔齐
西周在西伯姬昌的时代,已经是人心所向。姬昌笃厚仁慈,礼贤下士,吸引了很多士人前来归附,其中就包括伯夷和叔齐。有人看到这种情况,以为不利于商,于是向纣王进谗言,姬昌就被纣王囚禁在了羑里。西周的臣子为了救姬昌,向纣王进贡了美女、宝马等,姬昌才被赦免。姬昌在西周施行德政,诸侯以为西伯或许就是新的受命之君。(www.daowen.com)
西伯去世后,其子姬发立,继续西伯未竟之业。与西周相反,纣王荒淫无道,杀比干,囚箕子,听妇人之言,使天下离心,所以武王才能会合诸侯以讨伐殷商。选文中武王誓师,鼓励士气,指斥纣王的多项罪状,如听信妇人言;废弃祖先祭祀;不重用亲族反而任用犯罪的逃亡之人,使他们残害百姓。阐述这些罪状,旨在说明商朝已经不可救药,上天也不再护佑,因此自己“行天之罚”,讨伐纣王是替天行道,而不是以下犯上,从而说明了这场战争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武王的这番话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当时,纣王是君,他是臣,讨伐纣王就是伯夷、叔齐所说的“以臣弑君”,是为不仁。君臣关系是不可扭转的,但天高于君,纣王既然逆天而行,那么武王就可以代表天的意志去惩罚纣王,如此,当然也就不用背负“以臣弑君”的恶名,反而说明了自己是天命所在。即便如此,在孔子看来还是不完美的,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认为舜乐《韶》尽美尽善,而武王乐《武》尽美未尽善。《韶》尽善尽美是因为舜是以禅让得天下,《武》尽美未尽善则是由于武王是以讨伐得天下,况且还与纣王是君臣,因此孔子有此评价。现在看来,孔子的意见是难以服人的,但孔子之所以这么说,是和孔子时代礼崩乐坏,诸侯强、王室弱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的。所以,以此来批评孔子,也是缺乏同情和了解的做法。与孔子不同,孟子认为武王伐纣是正当的,并不存在所谓的“以臣弑君”,因为像桀纣这样的君主,毁仁害义,只能称作“一夫”,杀了他们也只是杀了个众叛亲离的“一夫”而已。
姬发来势汹汹,纣王听到消息后积极备战,发兵七十万,可就算人再多也无济于事,商朝军队倒戈相向,武王顺利进入都城。纣王在鹿台上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战争的关键是民心向背,得人心者得天下,统治者不能像纣王一样,自以为天命所在,就肆无忌惮,胡作非为。
【扩展阅读】
导言:关于人心得失与天下的关系,孟子有精彩的论述。
得天下有道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杨伯峻:《孟子译注·离娄章句上》卷七,中华书局,2014,第15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