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轩辕为天子,征战称尊-《史记》品读

轩辕为天子,征战称尊-《史记》品读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选文记述了轩辕在被尊为天子的过程中与炎帝及蚩尤的战争。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轩辕生活在一个乱世,由于神农氏的衰弱,其他诸侯不再臣服,相互讨伐征战,伤及无辜百姓,天下失去了和平。诸侯的归附,意味着轩辕在诸侯中的威望逐渐增高,轩辕继续励精图治,推行德政,整治军队,发展农业,实力不断增强,先后打败蚩尤、炎帝而被尊为天子。

轩辕为天子,征战称尊-《史记》品读

【题解】

五帝”是传说中的五位帝王,其具体所指,不同的文献记载有异。《史记》所确定的五帝分别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选文记述了轩辕在被尊为天子的过程中与炎帝蚩尤战争

【原文】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卷一,第4页)

黄帝

【注释】

①轩辕:黄帝,姓公孙,名轩辕。②神农氏:古帝王。③百姓:百官贵族的统称。④干戈:干,盾牌;戈,类似矛的武器;干戈是兵器的通称。⑤不享:不来朝贡的诸侯。⑥蚩尤:传说中东方九黎族部落首领,勇猛善战。后与黄帝战于涿鹿,兵败被杀。⑦炎帝:上古部族首领,与黄帝并列,一说炎帝即神农氏,但显然司马迁认为是两人。⑧五气:五行之气,即金、木、水、火、土。⑨艺五种:种植五种谷物:黍、稷、菽、麦、稻。⑩熊罴(pí)貔(pí)貅(xiū)(chū)虎:六种猛兽。一说是训练这些猛兽参加战斗,一说是以这些猛兽为图腾的部族。⑪阪泉之野:有三种说法。一说在山西省阳曲县东北;一说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一说在今山西省运城市南。⑫涿鹿之野: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南,一说山名。

【品读】

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黄”就是指黄帝,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黄帝的事迹在司马迁的时代已经很难知晓,所以《史记》的记载也不能完全被当作史实,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司马迁把他写进了《史记》,而且是开篇第一人,从此就奠定了黄帝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始祖地位。(www.daowen.com)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轩辕生活在一个乱世,由于神农氏的衰弱,其他诸侯不再臣服,相互讨伐征战,伤及无辜百姓,天下失去了和平。轩辕应时而出,训练军队,征讨不来朝贡的诸侯,诸侯都归顺了他。其中的蚩尤最为残暴,没有人能讨伐他。有文献记载说,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是兽身,但说人话,铜头铁额,以石子为食;还有说他人身牛蹄,四只眼睛六只手,两鬓的头发像剑戟一样树立,头上还有角。这些被附会的外形给人野蛮、残忍的印象,同时也说明他善于征战,力量强大,是轩辕强劲的对手。此外,还有炎帝想侵犯诸侯,但被轩辕打败,诸侯都归附了轩辕。炎帝是与黄帝并称的华夏始祖之一,《国语·晋语》中记载,少典娶了有氏,生了黄帝和炎帝。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不能就此断定黄帝、炎帝是亲兄弟。

诸侯的归附,意味着轩辕在诸侯中的威望逐渐增高,轩辕继续励精图治,推行德政,整治军队,发展农业,实力不断增强,先后打败蚩尤、炎帝而被尊为天子。之所以如此,军队强大只是一方面,“修德”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诸侯归顺黄帝,而不是蚩尤或炎帝,由此表明黄帝有海纳百川的心胸和巨大的凝聚力。后来,还有一些诸侯反叛,所以轩辕要继续去征讨,在平定之后离开。为了维护天下的安定,他穿山通路,从未有过安逸的日子,向东到海,向西到崆峒山,向南到长江,向北驱逐了荤粥(匈奴别名),四处迁徙,没有固定的住处,常常以军营为家。此外,他还设置了左右大监,负责督查各诸侯国,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顺应天地阴阳四时的规律,制定表示生死的礼仪制度,按照时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昆虫,教导百姓有节制地使用水、火、木材等物。因为出现了象征土德的瑞兆,所以称作黄帝。黄帝的努力加速了部族之间的融合,对华夏民族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

作为五帝之首,司马迁其实也通过黄帝树立了帝王的典范:首先是德,如果没有德,即使武力强盛如蚩尤,也会被打败;其次是勤政,天下的和平需要帝王的辛勤努力和付出。

据说,黄帝在位百年而崩,他的孙子高阳即位,即颛顼。

【扩展阅读】

导言: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但更具神话色彩。

女 魃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袁珂:《山海经全译·大荒北经》卷十七,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第31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