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保守的一面,对外来文化总有某种抗拒性。
传统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开放性和保守性是一种民族文化内部的两种张力,保守力量在于巩固和维护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民族性,开放力量在于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在历史上,对外文化交流始终在两种力量的制衡中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历来有“夷夏之防”的观念,那么,在外来文化大规模引进的情况下,就会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越性造成冲击。特别是近代以来的西方文化的大规模传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是相当大的,对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具有颠覆性的力量的。
保守主义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19世纪,中国的经济主要还是以农业为基础,最广大的民众还是农民或是依附于农民的阶层,城市里的官员、商人、士大夫等都与农村和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工业文明进来了,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农业社会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破坏了农业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社会伦理、生活方式等都对传统社会文化风俗造成很大冲击。因此,广大的农村社会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就形成了巨大的抵制力量。所以,晚清多次出现不同程度的反洋教、反洋人的教案,最后出现了义和团这样大规模的排外浪潮。在许多教案中,都有一些地方的士绅参与或操纵,表现出下层民众的排外思潮与上层精英社会的保守主义的默契与合流。
保守主义是社会进步的阻碍力量。但是,作为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还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提出。一方面,保守主义对于激进的引进外来文化的主张,是一种制衡的力量。我们经常引证恩格斯的一个观点,说历史是多种力量合力的结果。多种力量造成了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使哪一种力量都不会走得太远,都限制在历史实践所能容纳的范围内。如果没有文化保守主义的抵制、抗拒和制衡,那么,引进近代西方文化、大工业文明,就可能更快一些,但也可能走得更远,超出当时社会发展水平所能容纳的程度,因而引起更大的社会和文化的震荡。比如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主张全盘西化,但在其后期又出现过儒学振兴运动,主张恢复和保存传统文化,对当时滚滚而来的西化浪潮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避免了社会的文化分裂。日本的例子是先全盘西化,然后再校正,中国则是在一开始就有文化保守主义在遏制、在制衡,所以就没有像日本那样走得急、走得远。(www.daowen.com)
另一方面,文化保守主义的本质,是面对强大的外来文化,试图守护、保存本土文化、民族文化,尤其是保存民族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努力。他们态度是明朗的、真诚的、坚决的,就是要做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卫道士,尽管外来文化的冲击有的时候是强有力的、巨大的。因此,即使到了清末和20世纪前期,西学取代中学,新学取代旧学,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文化保守主义者仍然在做保存传统文化的努力,比如创办存古学堂,比如用西学的方法整理、研究旧学,即所谓“整理国故”“保存国粹”等,都是要延续传统文化的文脉,在西学滚滚的浪潮中赓续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生命。
从以上两点来说,我们以往对于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正面意义估计不足,评价不高。除了他们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一定的积极作用之外,他们对待文化传统的真诚和态度,就值得我们抱有真诚的敬意。
文化保守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还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心理。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对于传统文化的敬意和忠诚都是一样的。除了上述文化保守主义者之外,即使是那些主张向西方学习、积极引进西学的启蒙思想家,他们也没有人主张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他们积极引进西学,目的不是要否定传统文化,而是要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进一步维护传统文化以及其支撑的封建专制制度。比如他们先后主张“西学中源”“中体西用”,除了文化策略上的考虑之外,还表示了他们把中学与西学作为两种并行的文化,把西学的“用”作为中学的补充和丰富,巩固中学的“体”。即使是康有为等更激进的思想家,虽然已经超出了“体”“用”的框架,但在极力鼓吹西学的同时,也努力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思想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