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在家庭起步的,家庭承担着最初的教育责任。中国古代的蒙养教育,是指连接于小学与学前幼童之间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中国的教育体制的根本思想,也通过蒙学教育的形式,贯彻到儿童教育当中,使儿童从幼年起就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
汉代的启蒙教育已经比较成熟。书馆是汉代启蒙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称为“书师”。书师由私人教学的蒙师担任。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识字。汉代的书馆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书师以家室或公共场所,坐馆施教,附近儿童入馆就学;一种是贵门富户聘书师来家施教,本家或本族学童在家受教,也叫家馆。皇帝子女也是通过私学性质的家馆接受启蒙教育。此时的私学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通用教材,包括通称字书的识字、习字教材,以及《九章算术》。
学童学完字书后,接着进入初读一般经书阶段。这一阶段一般由乡塾来承担,其教师称“塾师”或直接称“孝经师”,主要学习《孝经》《论语》,有的还学《尚书》《诗经》和《春秋》。这个阶段既是为了巩固识字、习字的成果,又是进入更高学习阶段的准备和过渡,也是进一步深化品德教育的需要。这个阶段的教学要求是对经书粗知文意或略通大义,不要求有精深的理解,所以主要方式是诵读。
中国古代学者十分重视蒙学教材的建设。中国古代蒙学教材在后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有南朝齐周兴嗣编纂的《千字文》、宋代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和轶名作者所撰的《百家姓》,号称中国“三大蒙学读本”。
《千字文》是由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千字文》第一部分从天地开辟讲起。有了天地,就有了日月、星辰、云雨、霜雾和四时寒暑的变化;也就有了孕生于大地的金玉、铁器(剑)、珍宝、果品、菜蔬,以及江河湖海,飞鸟游鱼;天地之间也就出现了人和时代的变迁。第二部分重在讲述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也就是修身功夫。第三部分叙述了上层社会的豪华生活和他们的文治武功,描述了国家疆域的广阔和风景的秀美。第四部分主要描述恬淡的田园生活,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不为名利羁绊的人们,对民间温馨的人情向往之至。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称此书为“绝妙文章”。
《三字经》是一部进行博物性知识教育的蒙学书籍,采用三言韵语的方式,内容涉及古代历史、典故、名言、人物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丰富,且行文句式简洁明了,易读易记。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三字经》的核心思想体现了仁、义、诚、敬、孝的儒家观念。
唐欧阳询《千字文》,故宫博物院藏。(www.daowen.com)
《三字经训诂》书影。
《千字文》《三字经》之类的蒙学读本,内容丰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容易被儿童理解,对于没有机会或资格上学的贫家子弟,也可以通过邻居或长辈的帮助,从小诵习这些读本,从中获得一些粗浅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社会、伦理常识。
【注释】
[1][美]P.K.博克著,余兴安、彭振云、童奇志译:《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0页。
[2]龚书铎总主编,黄朴民等著:《中国文化发展史》秦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44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