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伦理道德基础的国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漫长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严密而具体、世代相传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在道德文化的两大层面中,其上层有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并为历代思想家所承续和发挥着的形式完备的道德哲学,设定了中国人的道德理想、道德价值、道德关系、人伦秩序和行为规范,并通过制度的和非制度的多种形式渗透和影响着下层的道德文化,执行着对中国人进行道德教化的功能。在道德文化的下层,有潜藏到人们深层心理结构的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思维和道德心态,并形成世代沿袭的道德行为方式。所以,我们说中华文明“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同构,首先是在伦理价值观上的同构,它们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它们共同塑造着中国人的伦理世界。
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主要有这样一些特征:
(1)强调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主体的人伦关系。家族或家庭是中国传统社会组织的基础,家庭人伦关系是中国人的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中国传统伦理以“孝”为核心,讲“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对家庭中的父子、长幼、夫妻等人伦关系都有明确的规范,特别重视人伦价值。在家族人伦关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出社会等级关系次序。这样的人伦关系和社会等级关系就是对个人“身份”的确定,个人认同于自己的身份,按照自己的地位身份活动,就是讲人伦、守道德。每一个社会成员首先考虑的也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履行自己的伦理义务,否则就是不道德。
(2)以社会为本位的道德原则,就是把社会集体利益(皇权利益、家族利益)作为个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以集体主义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因为在传统社会中,中国人只能作为家族的成员而获得“存在”,生命的意义在于家族这个集体之中,是以社会取向而不是以个人取向为成就的动机。个人的取舍选择要以家族集体的利益为最后的标准。在道德评价上只肯定那些对家族集体、社会和他人有益的言行。
(3)注重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谐的道德心态。在传统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中,一直是把“和谐”当做最高的目标,以自然之和谐(道、理)为真,以人人之和谐(仁、义)为善,以天人之和谐(天人合一)为美。特别是在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领域,中国人历来主张“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和”是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原则。
(4)以“成圣成贤”为道德理想或理想人格,强调个人的修养践履。理想人格是对一种人格模式的理想化的设计,是人们在自己的心目中塑造出来的、最值得追求和向往的、最完美的人格典范,集中体现了特定文化的伦理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所设计的理想人格是一种在伦理道德关系上至善至美的典范和楷模,是一种体现“仁”的道德理想的“圣人”。任何个人都应该按照“圣人”的理想人格模式来约束和反省自己,通过自我修养和内心修炼,展现潜藏于自身的“仁”性,实现个人人格的完善和成长。(www.daowen.com)
总之,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的主要特征,在于强调家族人伦关系和社会等级次序,以集体主义为主要价值取向,以人伦和谐作为最高价值原则,并以体现这种道德关系的“圣人”作为道德理想和理想人格。
中国传统伦理价值的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蕴涵,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稳定的道德关系。成为整合社会力量、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
伦理价值观反映着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关系。作为一种观念文化的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和传统中国人的伦理精神,取决于、服从于、服务于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的性质。
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社会,血缘人伦关系是宗法社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宗法社会中,道德的威力始终被看得比法律更有效,这种情况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家族伦理为中心价值取向的伦理型文化,而伦理价值观则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对中国宗法制度下的人际关系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理论体系,构成中华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系统的核心,在建构传统中国人的伦理价值观上发挥了突出的重大作用,我们现在所指称的“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实际上也就是经过历代儒家思想家们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关于伦理价值和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态度。
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是中国传统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是中国传统社会宗法制度下道德关系的反映,但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作为一种观念文化形态,又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用。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为传统中国人的道德活动以及整个生命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激励动力;为维护传统社会的秩序和结构稳定提供了精神纽带和控制手段;为构筑传统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观念文化的基础。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是维护、促进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体系稳定的精神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