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华文明养成记:圣人气象与君子之风

中华文明养成记:圣人气象与君子之风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的人生理想是君子之风,是圣人气象。这是把中国文化设计的理想人格分出了两个层次,一个是最高理想的层次,是圣人人格;一个是现实的属于典范的层次,是君子人格。无论是圣人还是君子,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理想,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于人的生活和人生境界的美好想象。“君子”概念的这种变化,也是因时代之变。君子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中华文明养成记:圣人气象与君子之风

孔子的人生理想是君子之风,是圣人气象。这是把中国文化设计的理想人格分出了两个层次,一个是最高理想的层次,是圣人人格;一个是现实的属于典范的层次,是君子人格。无论是圣人还是君子,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理想,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于人的生活和人生境界的美好想象。

在代表中华传统文化主体的历代儒学的典籍中,都把“圣人先王”作为理想中的伟大人物。例如一本《论语》,就有多处以崇敬思慕的情感谈到古代先王。它所构想的理想人格就是圣人的人格境界,这种圣人境界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意识。

这种“与天地合德”的境界是一种极高的境界。在儒学的典籍中,这种圣人如尧舜禹等,都被赋予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人们景仰的圣人气象或圣人范式儒家把这种圣人范式的实质归结为“仁”。在儒家那里,“仁”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和最高的道德规范,也是理想人格的核心内容,是人格美德的最高境界。孔子提出这是本于天理的至理、至德、至善。所谓圣人,就是仁者。

圣人是达到了人生最高境界的人,都是“仁”的道德理想的体现者。他们爱仁以德,立人达人,忠孝信义,宽信敏惠,智勇刚朴,心胸坦荡,有浩然之气,这些都是非凡人物的品质。这种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设计,强调了个体对道德秩序的社会关怀,强调自我与他人的伦理关系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集中体现了人格的道德力量。

但是,这种圣人人格太高了,是可望不可即的。《论语·述而》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孔子的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把君子的境界规定得比较高,仅次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内圣外王式的圣人。二是君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是可以“得见君子”的。

“君子”是先秦文献中出现的概念。如《易经》《诗经》《尚书》等,都广泛使用“君子”一词。《周易·乾》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经·周南·关雎》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及至春秋以后,“君子”更是各派学者文献中言必提及的。(www.daowen.com)

西周以来的君子与小人是凝固的等级阶层的区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身份。到了春秋时期,这种泾渭分明的身份界限不断变得模糊和淡化,“君子”一词开始具有道德品质的属性,具有德性上的意义,并逐渐开始以道德品性的高下来区分君子与小人,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等等。这样一来,君子的身份性特征逐渐泯灭,而在君子的内涵中融入道德品性的成分,使“君子”这个概念发展转向一个新的方向,更多指“立德、立功、立言”的杰出人士,即指称那些才德出众和有特异节操之人。

看一个人是否是君子,主要是看他是否具备君子的道德品格。“君子”概念的这种变化,也是因时代之变。春秋时期的社会文化大变动中,人们开始探索与追求人的新品格和新的人生观,新的价值观念不断涌现并逐渐流行。社会关系的丰富需要人们“信以为本,循而行之”,这种新品格的细目不断增多,如“仁德正直”“敬、忠、信、仁、义、知、勇、教、孝、惠、让”等。这些品格逐渐被确立为人的基本品格。先秦思想家们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完成了新价值观的建树,创立了新的君子人格。

论述“君子”最多的是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有人做过统计,在《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107次,其中有12处指执政者,其余主要指向道德人格。君子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人格,在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等方面都有具体要求与体现。孔子在《论语》中为我们展现了无忧无惧、修己安人、忧道不忧贫的君子形象。做到这些,就内心充盈饱满、胸怀坦荡宽广、目光睿智机敏、待人谦虚有礼,言必忠信,行则笃敬,所以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儒家学派的诸多后继者竭力张扬申说,在道家墨家法家那里,也颇为认同和肯定。

君子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儒家学说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内容是阐扬仁、义、礼、智、信,以及忠、孝、廉、悌等众多为人处世的伦理规范。这些伦理规范最终都聚集、沉淀、融入和升华到一个理想人格即君子身上。君子是人格养成的目标。在社会责任与担当的意义上理解时,君子被赋予了社会引领者、示范者的意涵,有时则成为社会精英的代名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