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的发明,是人类书写纪事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使人类在此之前使用过的各种书写纪事材料都退出了文明活动的舞台。
在世界科技史上,一般都把105年,即蔡伦正式向汉和帝奏明发明了纸的那一年,作为纸发明的年代。纸的发明和历史上的大部分发明一样,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任何发明的出现,一方面取决于社会对这种发明的需要程度,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为这种发明的出现准备了充足的条件。纸的发明也是这样。在蔡伦造纸以前,纸的发明大概已经走过了它的胚胎和萌芽阶段,而在蔡伦那个时代才发展成熟起来。
蔡伦是汉和帝时的太监,在宫中任职40余年,深得皇帝的赏识,参与军国机要,曾长期负责监制御用器物。在此期间,他总结了以往造纸的经验,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和革新。在原料上,除采用破布、旧渔网等废旧麻类材料外,同时还采用了树皮,从而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原料领域。在技术工艺上更加完备和精细,除淘洗、碎切、泡沤原料之外,还可能已经开始用石灰进行碱液烹煮。105年,蔡伦将其发明制造的成本低廉、质地良好、便于书写的纸献于汉和帝,受到皇帝的赞赏,并因此受到世人的尊敬和纪念。正是由于蔡伦的贡献,为人们提供了廉价优质、适于书写的纸张,从而使纸张的应用得到普及和推广,并引起了书写材料的历史性变革,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制纸图。
对书俑,西晋,湖南省博物馆藏。
自蔡伦以后,中国造纸业和造纸技术持续地得到发展。人们一方面不断地开辟着新的造纸原料,一方面在工艺技术上不断地进行着改进,使纸的品质越来越高,品种越来越多样。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业在产量、质量和加工等方面都比东汉时有所提高。造纸原料来源不断扩大,造纸设备也得到革新,出现了新的工艺技术,产纸区域和纸的传播也越来越广,造纸名工辈出。正是在这一时期,纸作为新型的书写纪事材料才正式取代了简牍缣帛,人们则逐渐习惯于用纸来书写,纸成了占支配地位的书写材料。
东晋末年的豪族桓玄废晋称帝,他曾下令说:“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为纸的使用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纸的推广使用,则有力地促进了书籍文献资料的大幅增加和科学文化的传播与进步。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复制主要是靠人工的手抄,不仅费时费工,费用高昂,而且还会出现不可避免的讹误。因此,为迎合书籍普及、文化进步的需求,印刷术应运而生。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传承获得了一种崭新的形式,即印刷读物。印刷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复制速度,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和普及,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的进步和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印刷术被誉为“文明之母”,印刷术的发明被看做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中国印刷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不同又互相联系的阶段:一个是雕版印刷技术的阶段,另一个是活字印刷技术的阶段。雕版印刷术又称整版印刷术,即将文字反刻在一块整的木板上,再着墨印刷。推动这一技术问世的是石刻传拓技术和印章的使用。它们为雕版印刷术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关于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年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发明于唐代。明代史学家邵经邦在其《弘简录》卷四六中记载:“太宗后长孙氏,洛阳人。……遂崩。年三十六。上为之恸。及宫司上其所撰《女则》十篇,採古妇人善事,……帝览而嘉叹。以后此书足垂后代,令梓行之。”
这份史料所说的“梓行”,即为雕版印行。长孙皇后卒于贞观十年(636)六月,《女则》一书的印行就在这年或稍后,可以说是最早的内府刻本。想必当时民间已有印本出现,所以太宗才想起把它印行出版。由此可见唐初即有雕版刊刻图书之事。(www.daowen.com)
另据唐末冯贽的《云仙散录》引《僧园逸录》说:“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方,每岁五驮无余。”玄奘印普贤像,当在贞观十九年(645)之后,距梓行《女则》只隔9年,并且印制和发行的数量也很大。另有记载说,武则天时代也曾刊过《妙法莲华经》。1966年,在韩国佛国寺释迦塔内发现了一部汉字木刻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据有关学者研究,认为它是在长安翻译和刻印的,大约于唐武则天长安四年(704)至玄宗天宝十年(751)间,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品。
唐时,雕版印刷术虽已发明,却用之不多,而且,印刷品多为诗集、韵书、佛像及佛经等书,没有关于印刷儒经的记载。至晚唐和五代时,雕版印刷术已经得到较为普遍的推广和使用,成为一种新兴的重要手工业部门。
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刻版印书之风日盛,书籍流传速度快、范围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学的恢复和发展。帝王和重臣提供经书、版本并主持经书的印行,使经学图籍传布天下。唐明宗时,国子监田敏校对九经,刻版印卖,当时虽逢乱世,但传布甚广,推动了经学教育的普及。学者可以在任何地方研习儒家经典,而不必到京师抄写石经,为学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尤其为私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对当时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改变了书籍的制作生产形式,使书籍的大量生产和广泛传播成为可能,为科学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正如美国学者卡特(T.E.Carter)所说:“由于这一发明,在量的生产方面,大大改善了中国的文化;也由于这一发明,在质的方面产生了中国最精美的书籍。”“这种印刷,就是远东过去几千年文化发展的基础。”[1]钱存训也指出:“印制现代书籍所使用的原料和工艺技术,在白纸上印黑字,中国人对其起源及发展做出了最大的贡献。”[2]
虽然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制几百甚至几千部书,但印一页必须雕一版,刻一部大书往往要多年工夫。此外,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空间。印量少又不重印的书,版片用后便成了没用的废物。因此,在雕版印刷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又有了一种新的发明来克服雕版印刷的这些弱点。这种新发明就是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发明在雕版印刷趋于鼎盛的北宋时期,它的发明者是一位叫毕昇的平民。这项发明克服了雕版印刷的弱点,非常经济和方便。它在中国和世界印刷史上都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据沈括在《梦溪笔谈》的记载,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已是一套完整的印刷技术,几乎具备了现代排字印刷的基本原理。元代,王祯试用木活字成功,大德二年(1298)用这套活字试印他自己纂修的《大德旌德县志》,全书6万多字,不到一个月,就百部齐成。这本《大德旌德县志》是有记录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
王祯不仅创制了木活字印书,而且还发明了一种新的印字机械“活字板韵轮”(即转轮排字架)。这也是印刷技术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活字板韵轮”由大木轮、轮轴和轮架构成,使大木轮可在轮轴上转动。大木轮的轮盘上“以圆竹笆铺之,上置活字板面,各依号数上下相次铺摆”。一般用两个“活字板韵轮”,一个置按字韵排列的木活字,一个置杂字板面,字都编成号,并另造一册。排版时,人坐于两个“活字板韵轮”之间,由另一人按册中的号码唱字,即转动轮盘按号取出所需的字来,进行排版。如遇缺字,则随时刻补。“活字板韵轮”的应用,既提高了排版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的劳动强度,把活字印刷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印刷术的发明根本上改变了图书的流通方式和人们的阅读方式,使阅读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变成了一种可以大众共享的文化形态。对于文明的发展史来说,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化。由于“印刷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图书生产的条件及图书的物质形态……它带来了书价的降低和书的相对平凡化”[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