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元年(1912年)9月,北洋政府任命前清二十镇统制张绍曾为绥远城将军。张系直隶大城人,他的同僚蒋雁行、蔡成勋系天津人,潘榘楹系山东人。他们所带的兵士也多来自直隶、山东和河南。由于二十镇在绥远地方占有军事、政治上的势力,直隶、天津、北京的一些资本家和商人纷纷涌入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抢购地皮,筹办企业、经营西药、照像、五金、钟表等新兴行业。这些商人、兵士、军官以及他们的家属,喜听当时在京、津、冀、鲁相当盛行的河北梆子,在他们的促成下,河北梆子进入绥远地区。
民国2年(1913)秋季,大青山哈拉沁沟的洪水把归化新城四面包围。绥远城将军张绍曾亲往北城墙拜神许愿,许下水退去后从北京、天津请名角到归化唱戏酬神。不久后洪水退去,张绍曾果然请到颇负盛名的男旦演员海棠花和他的梆子戏班,在归化南街搭台唱戏,酬谢鼓楼弥罹阁上的神像。海棠花和他的梆子戏班受到归化城军民的热烈欢迎。此后,张绍曾、蒋雁行、蔡成勋、潘榘楹等人经常从京津邀约河北梆子戏班到绥远演出,使河北梆子在绥远的影响越来越广。
民国4年(1915)京绥铁路修到蒙古要地丰镇,1920年延至集宁。绥远地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归化城也于1926年5月通行火车。由于交通便利,从京、津、冀赴绥远贸易的商人与日俱增,造成铁路沿线各城镇空前繁荣的景象。在绥远地方后起的直隶帮商人(当时天津隶属于直隶省,直隶帮主要是以天津人为主),同早在绥远地方建立了基业的山西帮商人展开激烈的商战。他们为了扩大各自在当地的影响,分别从家乡邀请名班名角儿到绥远唱戏助威,于是,几个地方剧种成为商战双方的组成部分。由于河北梆子有军、政两界和直隶帮商人做靠山,加之河北梆子的剧目、表演、特技、唱腔、音乐等诸多方面均与早在当地产生影响的山西北路梆子相近似(河北梆子与山西北路梆子同源异流),当地群众看去听来不感觉陌生。特别是继海棠花之后,在包头、归化等地的戏台上,相继出现了小香玲、梁春楼、梁艳楼(后改工京剧)、张菊花、金玉喜等在当地风靡一时的女演员。女艺人登台演唱,在当地确属破天荒,因此吸引来大批好奇的看客,这是山西北路梆子望尘莫及的。当时由于京剧的强盛,河北梆子在京、津已开始出现不景气,许多优秀的河北梆子演员不得不离开京、津舞台,到外地另辟活动场所,绥远就是其中一块新的阵地。这些梆子艺人身怀绝技,不同于一般的零散流动艺人,他们的演出使观众眼界大开。来自天津的河北梆子演员所演武戏,开打红火热闹,也胜过山西梆子一筹。传说三国时期名将关云长原籍山西蒲州,山西人历来对关公格外崇敬,河北梆子每演关老爷戏,山西梆子的基本观众也常常被吸引到河北梆子戏台跟前。所有这些,促成河北梆子在绥远地区的日益兴盛。它不仅受到京、津、冀、鲁籍军、政、商界的欢迎,而且也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一时间,河北梆子不仅占据了归化、包头、丰镇三城的舞台,而且在山西北路梆子根深蒂固的毕克齐、察素齐两镇以及上下四村的外台子,也能与山西北路梆子平分秋色。除京津的河北梆子名角外,在京津原属一般水平的演员如盖连仲、姚得保、李泰盛等来自直隶城乡的男演员,也都曾给绥远地区的人民群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纷远日盛一日的河北梆子对山西北路梆子造成严重威胁,于是北路梆子群起效法河北梆子,赶紧培养女艺徒。此后,在绥远的北路梆子戏台上出现了腊玲子、花女子(李桂林)等女演员。
这个时期的绥远,丰镇驻有察西镇守使乔健才的淮军,大同驻有晋北镇守使张汉杰的晋军,所以在这一带土匪不敢明目张胆地活动。地面比较平定,农村的庙会和社戏照常规举办和演出,这些有利的条件使带有竞争性的地方剧种演戏活动顺利进行。昔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阴山南北、黑河两岸,顿时成了“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刀枪与弓箭”的升平盛世局面。(www.daowen.com)
1926年阎锡山的晋军与张作霖的奉军交战,晋军把国民党从绥远赶走,从此河北梆子戏班在绥远失去军、政靠山。受政治局势的影响,河北梆子戏班陆续从绥远撤走,但零散艺人仍来去频繁,演出活动并没有间断。当年尚未成名的韩俊卿就曾跟随她的母亲金香翠在归化,并深入到亚苏台、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献艺。老艺人李和才(宝坻县人)等多人也曾到归化、赛汗塔拉、库伦等地为蒙古族人民演出河北梆子,使此前多年曾在蒙族地区流行,后来绝迹的梆子腔,重又在草原上传唱。梆子腔的爱好者中还有蒙古族的王公贵族。
在二十年代后期大批河北梆子艺人从绥远撤出时,有些留在原地未撤的艺人,由于人少势孤,举步维艰,或改工晋剧,或营他业,景况大都不佳。武戏演员白俊英和他的几个徒弟,一直坚持在绥远,与当地的山西北路梆子、中路梆子艺人们一起从事演戏活动,直到归化和平解放后,有人还在大观园戏院充当班底。曾经在绥远地区红极一时的女演员小香玲,后来穷困潦倒,中年即死在归化,葬于郎神庙义地。早年在丰镇唱河北梆子的李泰盛,后来改唱了山西北路梆子,并培养出韩金凤、王金凤等一些优秀演员。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北梆子在绥远虽然消沉了一段时间,但它给当地各族人民群众留下的印象是相当深刻的。解放后天津、北京的一些河北梆子剧团重返呼和浩特、包头、集宁等地演出,唤起当地人民群众对河北梆子早年在内蒙古地区盛行情况的美好回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为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要求,经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协商,于1960年9月将以张美华为主要演员的天津市复兴河北梆子剧团调往呼和浩特市,组建为内蒙古艺术剧院河北梆子剧团,于此不难看出河北梆子剧种在绥远地区所具有的群众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