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刘云若挥泪写章回--天津通俗小说家成名作《春风回梦记》

刘云若挥泪写章回--天津通俗小说家成名作《春风回梦记》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默生刘云若是天津以写社会言情章回小说而享有盛名的通俗小说家。刘云若的成名作,也是他章回小说的处女作,即《春风回梦记》。继《春风回梦记》之后,刘云若又写了100万字、24回的《红杏出墙记》,这篇巨作堪称是《春风回梦记》的姐妹篇。记得唱梅花大鼓的女演员花四宝自杀后,我前往采访,回来后把只有卢成科守在那里的惨状告诉刘云若,他马上写了一篇《花四宝玉殒香消》的文章,用我的名字发表了。

刘云若挥泪写章回--天津通俗小说家成名作《春风回梦记》

李默生

刘云若是天津以写社会言情章回小说而享有盛名的通俗小说家。虽然他50岁便英年早逝,但他一生创作了近30篇章回小说,而且半数以上都是洋洋洒洒上百万言的长篇巨著,这使他成为当时写章回小说的代表人物。

刘云若原名刘兆麟,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生于天津[1]。年少时自半私塾式小学毕业后,进入天津官立一中上学,仅念了二年就离开学校到一家银行为职员。不久,又辞去了银行工作,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并向各地报纸投稿。

刘云若天赋聪明,才华横溢,文笔流畅,不论写什么都能妙笔生花。最初,刘云若以不同的笔名向天津有名的四家大报(《益世报》、《大公报》、《庸报》、《商报》)投稿,受到《益世报》老报人王小隐的赏识,于是约刘云若为《益世报》副刊撰稿。后来王小隐转到《商报》,就推荐刘云若到《商报》编副刊《鲜货摊》。以后《北洋画报》在津创刊,又邀刘云若担任编辑,从此刘云若的编辑才能得到了发挥。抗战期间刘云若还应邀主编过《新天津画报》的副刊《黑旋风》。

刘云若的成名作,也是他章回小说的处女作,即《春风回梦记》。这篇小说最初在天津《商报》连载后,马上轰动三津,《商报》也由原来的印行500份,猛增到2000份,找《商报》登广告的也日渐多起来,《商报》的营业收入由此成倍翻番。许多《商报》订户,报纸一到便抢着看小说;茶余饭后人们议论的话题也尽是《春风回梦记》。刘云若名声大振,很快便红了起来。刘云若生在天津,长在天津,自幼便生活小市民中间,对当时的天津市井生活非常熟悉,因此他的小说都是以天津为背景并具有浓厚天津地方色彩的。刘云若自己说:“《春风回梦记》是用眼泪写出来的。”因为小说里的人物遭遇既有他自身经历过的,也有他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而得来的,他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各种人的生活和心态,同时也寄予了他的同情与忿恨。

继《春风回梦记》之后,刘云若又写了100万字、24回的《红杏出墙记》,这篇巨作堪称是《春风回梦记》的姐妹篇。这篇小说四十年代曾被上海大明星周曼华拍成电影,轰动一时。以后刘云若又写了《歌舞江山》、《情海归帆》、《小扬州志》、《旧巷斜阳》、《芳草天涯》、《粉墨筝琶》、《燕子人家》、《酒眼灯唇录》、《江湖杂霸录》、《南市风云》等章回力作。他成为与张恨水齐名的章回小说作家,当时有“南张北刘”之说。

刘云若才华横溢,文笔流畅。他写稿子从来不打草稿,文不加点,挥笔而就。他习惯用士宝斋印行的红格直行毛边纸写稿子。他用蝇头小楷,不分天地,也不留装订线,一行接一行地写,写得满纸密密麻麻的,乍一看歪歪斜斜,仔细一看却字体工整、清晰,是当年排字工人最喜欢的“内行字”。

刘云若同时为几家报纸写长篇连载小说,情节各不相同,但每篇小说写到哪他都记得住、接得上。有时几家报纸都来催稿,他也能应裕自如,立等可取。当然也有因一时想不起来而闹笑话的。有时手头没有现成稿纸,他随手抄起纸就写,因此他的稿子有时是写在茶叶纸、香烟纸等包装纸或月份牌上,真是五花八门。另外他写稿子也不一定是铺在桌子上,枕边、椅子、床头、膝盖、有时甚至是厕所里,都是他写作的地方,而且一写就是一两千字。有时他不在家,而报社又等着稿子发排,催稿人只好到他常去的戏院、饭馆、澡塘找他,弄得他不得安宁。有一次我受出版社之托去找他要稿,最后在土膏店找到了他,他正和魏病使在吞云吐雾。我说:“五哥,跟我回去”他没说话,站起来就跟我回去取稿子。我小刘云若近20岁,因此叫他“五哥”,他叫我“小末”,意思是“末将在”,“末将愿往”。

由于刘云若写作不拘地点,不拘纸张,因此待他的小说写完之后,把原稿装订起来,那真是五颜六色,长短不齐,他这种写作方式一时传为美谈。刘云若写完稿子从来不再看一遍,在报上连载时,他也不剪下来贴存,因此一部小说登完后,他自己想找一份完整的剪报都很困难。有的出版商摸清了他的脾气,一旦打算出版他的小说,都事先自己剪报贴好,然后再去找他订出版合同。

刘云若成名后,报馆、出版商找他来约稿,不管是谁,都要先付稿酬,不先付酬不写,稿费少了不写,要得紧了也不写。有时报馆派人来催稿,拖欠稿费就中途辍笔。其实刘云若先要稿费再写稿的事,也是被逼出来的。因为当时有些人找他约稿,稿子写成拿走后,也未给钱。刘云若几经受骗,才提出先要稿费,这也是不得已的。其实当时稿费并不算高,以1941年为例,刘云若写一部30万字的稿子,要稿酬500元,而出版商却讨价还价到300元,这在当时对刘云若这样的名家来讲,实在是太低了。(www.daowen.com)

刘云若不修边幅,蓬头垢面,又瘦又高的身子挑着一领长衫,越发显得瘦。瘦得走起路来如风摆杨柳,几乎要摔倒的样子。他常说自己是“真人不露相”,我问他是什么“真人”,他说是“东皇太乙”。后来刘云若染上了“阿芙蓉”之癖,离开了就无法支撑。最初并不太重,结果“饮鸠止渴”,终于加入了瘾君子的行列,从此生活更加困窘、更加潦倒,区区稿费根本无法应付“北口膏子长流水”的债务。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一个原因。

有人说刘云若喜好“北里之游”,他自己也说过:“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但据我所知,他的“北里之游”都是“喝偏”,从不当嫖客。等“唱手”知道他就是刘云若时,都愿意向他倾吐身世。刘云若正是从她们身上寻找写小说的第一手素材,这从刘云若的小说中是可以看出来的。

刘云若很喜欢昆曲,我向他提起陶显庭、侯益隆、郝振基、程永龙的戏,他老是拍腿叫绝,说:“哎呀,好死了!”有一次刘云若要看马祥麟的《游园惊梦》,正赶上北洋戏院上演宣义社首期大戏,请李砚秀演《盘丝洞》。那天我在北洋戏院为刘云若安排好座位,并商定加演马祥麟的《游园惊梦》,结果把安舒元的《盗魂铃》给挤掉了。看完戏之后,刘云若提出要和马祥麟见一面,但不要告诉马他是谁,这可真难坏我了。后来我把马祥麟请来,他们相对无言,坐了一会儿各自走了。

1941年刘云若写过几篇稿子是用我的名字发表的。记得唱梅花大鼓的女演员花四宝自杀后,我前往采访,回来后把只有卢成科守在那里的惨状告诉刘云若,他马上写了一篇《花四宝玉殒香消》的文章,用我的名字发表了。另一次,我因为《空城计》中的“羽扇‘纶’巾”和《翠屏山》里“只骂得小豪杰‘脸’上发烧”与别人打起笔仗,眼看陷入重围,结果刘云若以我的名字写了一篇《为纶佥进一解》的文章,强词夺理,硬是把我救了出来。

刘云若才思敏捷,文思过人。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关于李玉茹的文章,苦思苦想写不出合适的题目。刘云若得知后,未加思索张口就说:“叫《红氍艳影话肥环》。”还有一次天津稽古社的高渤海邀我到天华景看李大春演的《安天会》,看完后我写了一篇《李大春的安天会》,但不愿用我的名字发表,正在踌躇间,刘云若在一旁说:“用‘杀青’。”我问:“‘杀青’是什么意思?”他说:“上海有个哈杀黄,不许天津有个李杀青吗?”后来这篇稿子登在《庸报》的副刊《满庭芳》上。没成想在十年浩劫中为这个名字把我整得死去活来,原因是“杀青就是杀江青”!

刘云若的写作生涯就是这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最后贫穷、劳累和病魔把这位才华横溢的津门才子吞噬了。他以血和泪换回来的稿费并不能养家餬口,却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

【注释】

[1]该时间是我根据刘云若生前好友王子扬所说:刘云若1950年死时是50岁。据此推算,刘云若出生时间为1900年,此说较为可靠。另一说法是刘云若出生于1904年。——作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