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原游艺场:忆50年兴盛,成立游艺部,续演至‘七七’事变

中原游艺场:忆50年兴盛,成立游艺部,续演至‘七七’事变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原负责人见此情况,由董事会决定仿上海大世界、先施公司、永安公司等大商场的作法,成立游艺部,以郑瑞阶为游艺部长。中原公司游艺部于1935年1月30日开幕,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逐渐衰落。中原游艺场兴旺时期至今已过50多年,但其经营盛况却令人难忘。到4月底满期后又续演下去,直到“七七”事变时,全体演员回上海,中原游艺场也停止了。中原游艺场五楼大戏部为全游艺场的重点,在中原游艺场中有强大号召力。

中原游艺场:忆50年兴盛,成立游艺部,续演至‘七七’事变

王子民

解放前的中原股份有限公司,即今百货大楼的前身。它坐落在旧日租界福岛街和旭街路口西南角上,就是现在的多伦道、和平路角。中原公司大楼曾是天津最高的楼房,主楼六层,以上有小楼两层,共八层,曾是天津的标志。在天津郊区可以见到它的身影,尤其夜晚,楼上用电灯组成的“中原”二字四面照耀,远远望见这灯光,便感到接近天津卫了。

中原公司是由广东人开办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是广东人林紫垣,主要负责人都是广东人。初开业时一至四楼为商场,五楼为电影院,六楼为餐厅,屋顶有花园。开业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后,该大楼又在日租界的中心,因此,一般中国顾客购物多去法租界劝业场和小白楼等地,而不到中原公司。中原负责人见此情况,由董事会决定仿上海大世界、先施公司、永安公司等大商场的作法,成立游艺部,以郑瑞阶为游艺部长。除一、二楼仍售百货外,三楼改为杂耍场,四楼为电影院和评戏、文明戏院,五楼为大戏院,六楼为大酒楼。经改建装修,中原公司改变了以前的面貌。

中原公司游艺部(简称中原游艺场)于1935年1月30日开幕,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逐渐衰落。他们的经营方式与其他影剧院不同,每天下午2点到晚12点开放,顾客可以随时来去。票价是通票两角,可在三四五楼各剧场随意观看,如在大戏院前10排需加价两角。六楼大酒楼因系售广东菜且价格昂贵,光顾者少。原来还在二楼设有理发部,三楼开设巴黎舞厅,曾兴旺一时,“七七”事变后与游艺场同时停办。1945年抗战胜利前又在五楼开设了凤凰厅舞场。著名的上海舞星林琳和武师师、小凤凰等曾在此风头一时。三、四楼还有女招待送茶水,胡青莲是当时女招待中最红的一个。游艺场总负责人郑瑞阶是广东人,能说一口流利的北京话,高高的身材,派头十足,显出他的精明能干,能歌能舞并擅长京剧,有时还客串演出。他善言谈,广交际,和当时天津很多名人相识。在将近三年中,中原公司游艺场营业蒸蒸日上,认识他的人都对他有深刻的印象。中原游艺场兴旺时期至今已过50多年,但其经营盛况却令人难忘。

三楼杂耍(曲艺)场虽然没有刘宝全、白云鹏那样的鼓王,但人材济济,可称首屈一指。当时天津虽然有几个名杂耍园,如北马路的宝和轩、北海楼的天晴茶社、侯家后的玉茗春、南市的玉壶春和燕乐升平、泰康商场的小梨园等,但都比不上中原的杂耍场。中原的主要演员有铁片大鼓名家王佩臣,时王正值中年,嗓音清脆,气力充沛,已达炉火纯青,佐以卢成科的三弦伴奏,衬托严紧,堪称红花绿叶;花四宝之梅花调,那时花正值青春妙龄,悲、媚、脆三者皆备,被誉为色艺双绝;联幼茹之京韵大鼓,首次来津即献艺中原,初试新声,一炮即红。此外赵小福的靠山调,米玺珍之辽宁大鼓,雪艳花(司马静敏)之单弦,石氏四香之“荡调”,四个少女载歌载舞,使人悦目清心;常旭九之联珠快书,于瑞凤、明清泉的莲花落,二三人合唱对唱,佐以锣鼓,火炽非常;沈君(沈观澜)、张君(张士诚)之口技,大至汽笛声,小至蚊子叫,实为绝活;王雨田之巧耍飞叉及其女王葵英、王桂英之巧抖空竹;郭荣山、韩永先之拆唱八角鼓,类似今曲艺剧,二人以曲牌对唱,三弦伴奏,演出短小的滑稽故事,如《瞎子逛灯》《、怯算命》等;盲人艺员王殿玉之单弦拉戏(即今之大擂拉戏),模仿京剧名角之唱段,二人或三人对唱(如《二进宫》),每人曲调层次分明,有时学鸡鸣犬吠、洋鼓洋号,仿佛行军行列由近渐远,以至无声,令人叫绝。卢成科除给王佩臣、花四宝伴奏外,有时单上一场巧练弦,千变万化,亦称绝技。压轴(倒二场)是常连安、小蘑菇(常宝堃)父子相声。彼时小蘑菇尚在童年,父子搭配紧严,包袱响亮。多使“小孩哏”,如《羊上树》、《点人口》等最受欢迎,为常宝堃以后成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压场是陈亚南、陈亚华兄弟的西洋魔术,当时二人正值壮年,亚南台风潇洒,手法灵巧利索,亚华体胖,动作滑稽,二人配合默契,甚受欢迎。中原这些节目、曲种当时颇具水平,惜有的后继乏人或失传,如“荡调”、“莲花落”、“连珠快书”、“拆唱八角鼓”等。今日回忆该杂耍场演员的演出犹历历在目,大有“人间难得几回闻”之感!

四楼电影只是一个衬托而已,所演出的影片多系市内其他影院演过几轮的旧片。比较有号召力的是文明戏和评戏的小剧场,到这里看戏的多是女宾。1935年1月开幕首次演出的是文明戏班,演员有:英雪艳、王慧影、周石吟、小侠影、马俊贤等。演出剧目有:《两对有情人》、《麻疯女》等戏。同年4月这个戏班离去,又约来一个文明戏班,演员有:陈霞飞、裴灼灼、张妙新、黄君玉等人,以实事编排的《阮玲玉自杀》打炮,以后又演出《白云塔》、《黑夜枪声》等。该班一部分演员来自上海,吸引了在天津的上海人。开始上座较好,以后逐渐冷落。到同年9月改演评戏,以当时较红的评戏女角郭砚芳挑班,演员有花艳霞、李云霞、白莲花等,剧目多为评戏传统剧目,如《杜十娘》、《王少安赶船》等,1936年1月又改演文明戏,演员有张月英、张月琴、傅秀英等。这个班连演5个多月,又改演评戏,由当时在天津大红的坤角新翠霞挑班,演员有花迎春、白莲花、花凤霞等。在这期间由新翠霞和郭砚芳、李银顺等轮流演出。到1937年2月由上海约来一申剧团(当时叫滩簧),演员有逢爱琴、甘雪琴、孙凤珍、孙殿海等。演出剧目多为沪剧传统剧目,如《珍珠塔》、《何文秀》、《回龙传》、《双蝴蝶》等,听众都是上海人,北方人听不懂。到4月底满期后又续演下去,直到“七七”事变时,全体演员回上海,中原游艺场也停止了。

中原游艺场五楼大戏部为全游艺场的重点,在中原游艺场中有强大号召力。这个剧场虽然没有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北京名角,但郑瑞阶另辟蹊径,独创一格,因而赢得了天津的广大观众。然而他们也走过一些弯路。1935年1月30日初开办时,他们约来在外地的旦角凌湘娟挂头牌,其他演员有郝维良、赵鸿林、金铎声、凌艳霞、赵妙云等。天津人对凌湘娟生疏,其他均为二三流演员,知名度不高,打炮戏也是各戏院常演的剧目。如头一天演出的有《汾河湾》、《盘丝洞》、《连环套》等。如此演员如此剧目,不用说和旧法租界戏院竞争,和南市的大舞台等比也为逊色。郑瑞阶乃改弦易辙,与天津专演连台本戏的演员赵鸿林多次研究,决定改演有灯光布景的连台本戏。由郑瑞阶、赵鸿林主持编排,并在上海请来了天蟾戏院的布景师陈正民设计和制作布景。在两年多的时间,先后编演的连台本戏和新编剧目计有:一至八本《金台传》、一至三本《天雨花》、一至三本《彭公案》、一至十二本《华丽缘》(即孟丽君与皇甫少华的故事),此外还有《八仙得道》、《情侠传》、《多情太子》、《玉葵宝扇》、《征东传》、《月宫攀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蟠桃会》、《盂兰盛会》、《天下第一桥》、《同命鸳鸯》等剧。连台本戏中最精彩最有名的是他们排的新剧头二本《释迦牟尼出世》,在1936年6月10日演出,这一天是农历的四月初八,相传这一天是释迦牟尼的生日,也称“浴佛节”。剧本故事取材于佛经,表现释迦牟尼出世及成长后宣扬佛法,普渡众生。内容情节计有:菩萨天眼下界,佛母入梦,佛祖灌顶,佛祖结婚,魔女迷惑佛祖,耶输陀罗入梦,耶输陀罗随佛祖回宫等。郑瑞阶亲饰头本的阿私陀仙,二本的跋伽仙人。赵鸿林饰释迦牟尼,张淑兰饰佛母摩耶夫人,张淑娴饰佛妻耶输陀罗,杨博生饰娑呵提婆,阎又琴饰佛之姨母摩呵波暗波提,朱盛富饰释种童子。服装道具均按佛经形式制作,以“天竺衣冠海外景”为号召,此剧连演月余而上座不衰,因此中原游艺场的连台本戏轰动一时。(www.daowen.com)

中原游艺场大戏部如此轰动一时,究竟有哪些名角呢?其实它的班底大都是天津不大出名的演员,如担当重要角色、能编能排戏的武生赵鸿林,原是在家乡香河梆子班学唱花旦的,后改为武生。到天津后拜当时的名武生周瑞安(绰号“周一腿”)为师,艺技大增,后又经尚和玉指导,长靠短打无一不精。1920年起一直在天津演出,曾在新明大戏院(今人民剧场)与著名女老生孟小冬合作演出连台本戏《七擒孟获》;曾创汉调“仰面朝天一声叹”的大段唱腔,风靡津沽,以后刘汉臣演此剧就继承了这一唱段。赵还几次去上海与周信芳、孟小冬等在天蟾舞台等剧场演出,三十年代后则基本上在天津献艺。因他经验丰富,能编能排,故有“戏篓子”之称。他除在中原外,后又在南市上光明编排了《乾坤斗法》、《火烧红莲寺》等剧;与田鸿儒等在天宝戏院编演《八仙得道》等剧。解放后赵在河北省戏校任教,1979年病逝。

名花脸演员张德发也是中原大戏部的重要角色,1935年中原大戏部开锣,张即加入该班。张是河北省新安人,幼年拜陶显庭学昆曲,后改唱京剧。1921年拜尚和玉为师,工架子花与武二花,演出尚派的《挑滑车》、《惜惺惺》、《铁笼山》等戏均有成就,后专攻武二花,尤以《白水滩》中的青面虎为拿手,后辈凡演青面虎者均以张为规范。他曾在天华景任教,经常演出于大舞台、北洋、新中央等戏院,在中原为当家花脸。“七七”事变后,中原的演员移南市上光明后,他与赵鸿林、梁一鸣、张淑娴均为主要演员,凡连台本戏他都担任重要角色。

张淑兰、张淑娴是中原的主要旦角,尤其是张淑娴聪明伶俐,多才多艺。这两姐妹到中原前在天津没有什么名气,自到中原后,演了几出连台本戏后就大红起来,后移到南市上光明后名声大起。张淑娴除在《乾坤斗法》、《火烧红莲寺》等剧中演主角外,还曾反串武生,如《刺巴杰》中的骆宏勋、《连环套》中的黄天霸,都很出色。张淑兰则不如其妹,只充二三流角色。

除上述几位主要演员外,旦角尚有杨维娜、阎又琴(后拜遗老金息侯为“过房爷”,更名为金又琴),女老生金铎声,女老生兼小生杨博生,武旦米盛富,海派老生王麟崑,里子老生王洪福,四梁八柱搭配还比较整齐。

兴盛一时的天津中原游艺场迄今已过去50余年了,当时红极一时的演员如今已大多作古,而当年到过中原游艺场、看过那里演出的观众现在也已不多了。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真是时过境迁,晃如梦中一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