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发布】
以小组为单位参照本教材相关知识或可查询网络资源共同制定任务试验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检测试验,得出试验结论并做好试验记录。完成前面几项检测试验后,小组成员核对试验数据填写完成的检测报告。
试验一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检测
一、检测目的
学会制作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测定其抗压强度,为确定和校核混凝土配合比、控制施工质量提供依据。
二、仪器设备
1.压力试验机:精度(示值的相对误差)至少为±2%,其量程应能使试件非预期破坏荷载值不小于全量程的20%,也不大于全量程的80%。
2.钢尺:量程300mm,最小刻度1mm。
3.试模:由铸铁或钢制成,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并便于拆装。试模内表面应刨光,其不平度应不大于试件边长的0.05%,组装后各相邻面的不垂直度应不超过±0.5mm。
4.振动台:试验用振动台的振动频率应为(50±3)Hz,空载时振幅约为0.5mm。
5.钢制捣棒:直径16mm、长600mm,一端为弹头形。
三、试件成型
1.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一般以三个试件为一组。每一组试件所用的拌合物应从同一盘或同一车运送的混凝土中取出,或在实验室用机械或人工单独拌制。用以检验现浇混凝土工程和预制构件质量的试件分组及取样原则,应按GB50204—2012及其他有关规定执行。
2.制作试件前,试模清刷干净,在其内壁涂上一薄层矿物油脂。
3.所有试件应在取样后立即制作。试件的成型的方法应视混凝土的稠度而定。坍落度不大于70mm的混凝土,宜用振动台振实;大于70mm的宜用捣棒人工捣实。检验现浇混凝土工程和预制构件质量的混凝土,试件成型的方法应与实际施工采用的方法相同。
(1)采用振动台成型时,应将混凝土拌合物一次装入试模,装料时应用抹刀沿试模内壁略加插捣,并使混凝土拌合物高出试模上口,振动时,应防止试模在振动台上自由跳动。振动应持续到混凝土表面出浆为止,刮除多余的混凝土,并用抹刀抹平。
(2)采用人工插捣时,混凝土拌合物应分两层装入试模,每层的装料厚度大致相等,插捣应按螺旋方向从边缘向中心均匀进行,插捣底层时,捣棒应达到试模表面,插捣上层时,捣棒应穿入下层深度为20~30mm,插捣时捣棒应保持垂直,不得倾斜。同时,还应用抹刀沿试模内壁插入数次。每层的插捣次数应根据试件的截面而定,一般每100cm2截面积不应少于12次。插捣完后,刮除多余的混凝土,并用抹刀抹平。
表7-4 混凝土试件尺寸与每层振捣次数选用表
4.养护
试件成型后,应覆盖表面,以防水分蒸发,并应在温度为(20±5)℃情况下静置一昼夜(不得超过两昼夜),然后编号拆模。(www.daowen.com)
(1)标准养护 拆模后的试件应立即放在温度为(20±3)℃,湿度为90%以上的标准养护室中养护。试件放在架上,彼此间隔为10~20mm,并应避免用水直接冲淋试件。当无标准养护室时,试件可在温度(20±3)℃的不流动水中养护。水的pH不应小于7。
(2)同条件养护 试件成型后应覆盖表面。试件的拆模时间可与实际构件的拆模时间相同,拆模后,试件仍需保持同条件养护。
5.破型
(1)试件从养护地点取出后,应尽快进行试验,以免试件内部的温湿度发生显著变化。
(2)先将试件擦拭干净,测量尺寸,并检查外观。试件尺寸测量精确至1mm,并依据此计算试件的承压面积。如实测尺寸与公称尺寸之差不超过1mm,可按公称尺寸进行计算。
(3)将试件安放在试验机的下压板上,试件的承压面应与成型时的顶面垂直。试件的中心应与试验机下压板中心对准,开动试验机,当上板与试件接近时,调整球座,使接触均衡。
混凝土试件的试验应连续而均匀地加荷,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30时,其加荷速度为0.3MPa/s~0.5MPa/s;若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或等于C30时,则为0.5MPa/s~0.8MPa/s。当试件接近破坏而开始迅速变形时,停止调整试验机油门,直至试件破坏。然后记录破坏荷载。
【任务实施】
小组各组员分工明确后按照制定好的试验计划,完成任务试验并得出试验结论做好试验记录。
【结果计算与评定】
(1)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fcu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1MPa:
式中:fcu——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MPa;
F——破坏荷载,N;
A——试件承压面积,mm2。
(2)以三个试件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抗压强度值。三个测值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如有一个与中间值的差值超过中间值的15%时,则把最大及最小值舍除,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抗压强度值。如有两个测值与中间值的差均超过中间值的15%,则该组试件的试验结果无效。
(3)取150mm×150mm×150mm试件的抗压强度为标准值,用其他尺寸试件测得的强度值均应乘以尺寸换算系数,其值对200mm×200mm×200mm试件为1.05,100mm×100mm×100mm试件为0.95。
表7-5 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报告
【反馈与评价】
各小组之间相互讨论纠正,教师总结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