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建筑装饰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计划

建筑装饰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计划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筑装饰作为与人民大众生活质量相关的消费,更是让人期待。高职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作为装饰行业企业人才的输出者,对人才培养中的“工匠精神”培育承担重任。可以说,现代社会赋予了“工匠精神”新的内涵。“现代工匠精神”是一个价值体系。

建筑装饰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计划

随着政府工作报告中“工匠精神”一词的出现,一场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品质革命”呼之欲出。建筑装饰作为与人民大众生活质量相关的消费,更是让人期待。装饰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品质取胜问题。高职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作为装饰行业企业人才的输出者,对人才培养中的“工匠精神”培育承担重任。为此,本文主要从“工匠精神”的内涵,高职装饰专业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影响因素、培育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对提高高职装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所帮助,对高职装饰专业更好地服务于行业、社会有所帮助。

在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工匠精神”被时代赋予了新的价值意蕴,它的概念与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手工业范畴,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价值体系。

一、工匠、“工匠精神”与“现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周礼·考工记》中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路,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作也。”强调了手工劳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现实作用,并将发明或制造这些工具的人视为圣人。《说文解字》曰:“‘工’,巧饰也。”段玉裁注曰:“引申之凡善其事曰工。”《汉书·食货志》曰:“作巧成器曰工。”《公羊传》何休注云:“巧心劳手以成器物曰工。”突出了存在于“工”事中的尚巧之意。在《汉字大辞典》中,“工”字有若干个解释,其中包括个人不占有生产资料,依靠工资收入为生的劳动者,制造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事业、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技术和技术修养、细致精巧、善于等含义。《说文解字》曰:“匠,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以作器也。”由此可见,“匠”字为会意字,外框“匚”是指口朝右可以装木工用具的方口箱子,其中的“斤”就是木工用的工具。所以在上古,只有木工才叫做“匠”。《韩非子·定法》曰:“夫匠者,手巧也。”意指匠人都是手巧的人。此后,具有专门技术的人都可以称为“匠”。在《汉字大辞典》中,“匠”字共有三个解释:其一指有手艺的人,如匠人、木匠、能工巧匠等;其二取灵巧,巧妙之意,如独具匠心;其三指具有某一方面熟练技能,但平庸板滞,缺乏独到之处,如匠气。

何为工匠?即掌握了某种专门技术活技艺的体力劳动者,从早先的木匠、铁匠、鞋匠、泥匠到近现代社会的车工焊工电工等都属于工匠。在此需要提到的是,尽管工匠拥有专业的技术,也能够制造出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工具,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价值观,使得工匠这份职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获得与之匹配的职业声望,这种现象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有所改观。

“工匠精神”源自“工匠”,指的是工匠们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对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对于现代社会“工匠精神”的兴起,我国学者通常会通过瑞士的制表匠、日本寿司之神等案例来进行阐述。但不论是在哪个国家,属于哪种行业,“工匠精神”都普遍被总结为“精益求精”“专注”等字眼。正如我国学者李宏伟与别应龙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将“工匠精神”概括为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与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五个方面。我国学者潘墨涛也认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著的坚持和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这些关于“工匠精神”的描述都是从匠艺活动中提炼而出,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匠艺活动本身,然而也正是如此,这类描述往往忽视了“工匠精神”产生的母体——匠艺活动。

“现代工匠精神”是指主体(人)在从事某项活动时,考虑外界事物的客观标准,并结合自身的条件和经验,通过自我意志及个人特性的表达,在永不止境的道路上逐渐靠近完美结果的精神理念。

如今,“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比喻与象征意义,在我国现代社会各个领域中兴起。“工匠精神”已经不仅是传统手工业领域中的概念,它触及到了人类美学思想这一精神领域,也延伸进了制造业及服务产业等领域。“工匠精神”在现代城市中的兴起并不是回归手工的复古活动,而是在后工业化时代的企业管理中,借鉴工匠们注重细节、精益求精,为达到专业极致不惜耗时耗力的精神。可以说,现代社会赋予了“工匠精神”新的内涵。它代表着一种追求完美的精神,热衷于对产品精雕细琢,对产品的追求胜过对金钱的追求,是一种以产品为导向的价值观。其内涵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精益求精。即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二是严谨,一丝不苟。即不投机取巧,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三是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在专业领域上不停止追求更大的进步。四是专业、敬业。即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现代工匠精神”是一个价值体系。从国家层面来说,“现代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是实现科技创新、民族振兴、工业强国、人民安康的动力源泉;从企业层面来说,“现代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是一种时间的沉淀,是企业百年品牌的基石;从个人层面来说,“现代工匠精神”则是一种内化于心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著、对产品负责的态度,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融入每一个工作环节的认真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

2016年3月5号,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的“工匠精神”受到广泛关注。随之,一场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品质革命”呼之欲出。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地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成为接下来的工作基调。这既是一种导向,更是一种动员,中国经济发展开始由“致广大”向“尽精微”转向。

二、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现代工匠精神”培育

对于建筑装饰行业来说,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化和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层次需求不断提高,行业发展整体水平也向更高层次发展,逐渐呈现出国际化、专业化、资本化、互联网化的趋势。很多装饰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亟待解决创新发展、品质取胜的问题。

建筑装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建筑装饰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根据这一目标,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要始终思考学生的技术能力、工艺技术水平,创意、创业、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敬畏职业、对工作执著、对客户负责、对设计与装修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如何培养;其实质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现代工匠精神”。

(一)建筑装饰专业培养学生“现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建筑装饰行业、企业发展要求建筑装饰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现代工匠精神”。国家“一带一路”“走出去”“新型城镇化”“绿色建筑”等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为建筑装饰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同时,建筑装饰行业经过30年的巨变,正在打破同质化竞争格局,形成做专、做精、做久的差异化发展新格局。在新的历史时期,建筑装饰企业的专业化生产经营,既是市场的客观需要,又是企业自身成长的需要,更是整个装饰行业的发展常态。谁在垂直领域做得匠心独具,谁就能在细分市场上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谁能在品质上下工夫,谁就能赢得市场。或是开创某一领域的先河,引领行业创新发展;或是在某一专业化市场精耕细作,具有领先地位。比如作为声学装饰的开创者,中孚泰一直坚持自身定位,逐渐成为我国以建筑声学工程技术为核心的大剧院建设与投资的领导型企业;洪涛装饰公司致力于公共建筑高端装饰30年,专注高端大堂、大剧院、国宾馆、五星级标准酒店装饰等细分市场,实力雄厚,为业界尊为“大堂王”“大剧院专业户”“国宾馆专业户”等。可以看出,通过在一个或者几个专业领域建立绝对优势,才能拥有做大、做强、做精的基础,才能提高企业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竞争力。而企业的优势便是在于人才的优势,在于向顾客有效地提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对于装饰企业来说,品牌信誉在于打磨、在于沉淀、在于持续的品质追求和精细化的文化管理。因此,向顾客提供的有效产品与服务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纸上谈兵”有多么美、多么好、多么高大上的装饰设计理念和设计图纸,更是通过持续的品质追求和规范管理,手工操作展现出来的精湛装饰产品成果。成果品质代表着企业品质,更与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品牌形象、长久发展等息息相关。为此,企业渴求能做到极致的“大国工匠”的人才,需要既有创新发展“头脑”和“灵魂”,又有灵活“四肢”的“能工巧匠”。那么,作为高职装饰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必然要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装饰行业、企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更是长远发展的需要。

目前,建筑产业正处于结构调整阶段,建筑装饰行业、企业也正处于“优胜劣汰”、有序竞争的调整阶段。建筑装饰企业越来越看重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精神。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往往会强调“工作认真负责、能吃苦,具有某项或多个特殊技能”,可见,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对装饰专业学生顺利就业来说至关重要。在装饰企业看来,胜任职业岗位的一些知识与技能是可以在工作中通过一定培训、培养获得的,但工作责任感则需要在学校的培育中逐步养成。由责任感延伸出来的认真敬业、一丝不苟、坚持、专注等品质对企业的创新发展来说非常有利,正是企业所期待的。

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变化需要建筑装饰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现代工匠精神”最终体现在产品工艺提高上,体现在消费者对产品工艺的高度认可上。建筑装饰作为与普通大众生活质量紧密相关的消费更是如此。

就家装市场而言,据调查,中国建筑装饰行业自1990年代初兴起以来,随着国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建筑装修需求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2006年后,居民消费开始从“衣与食”向“住与行”转换,装修消费成为居民居住消费的重要部分。同时,公装也以6~8年的装修周期(如一些宾馆饭店、写字楼等),甚至周期更短(如娱乐场所和商务用房)的速度,对装修的要求不断提升。庞大的消费群在为建筑装饰行业提供巨大市场的同时,也对建筑装饰装修的质量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从满足基本居住需求到体现主人的个性和品位,从重视装修材料的质量、施工的质量,又增加了对装修后的新居室内空气质量的热切关注,从装修行业中的材料、合同、报价、施工工艺等不了解到对装饰公司资质、规模、设计、管理、材料的理性对比等。面对现在装饰行业信息的逐步透明化,消费者对装饰公司的选择空间更大,而作为代表公司形象出现的装饰专业人才,就需要用更加用心的态度、专业的水准、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来对待每一次任务,用专业的知识引导业主消费、用专业的技能帮助业主实现梦想。如严控施工工艺质量,规范环保材料及管理,耐心与业主沟通,加强服务环节等,凭借精湛的设计技艺和优秀的工程质量,为消费者打造放心工程、安心工程,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装饰装修服务,改善家居环境。

当前,装饰装修作为一种大众消费,由于消费投资巨大,装饰装修过后的使用时间长,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等原因,消费者对装饰装修的施工质量期待高,对装饰装修的合同报价、材料使用、施工过程关注度高,其消费需求也逐步从“有”向“优”升级,从温饱向小康转变。那么,以“工匠精神”进行装饰,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高品质的装修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与纠纷,不仅是尊重消费者的意愿需要,尊重市场发展的规律需要,更是创建高品质的“和谐时代”需要。为此,高职装饰专业须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为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建筑装饰专业技术人员个人提升发展需要现代“工匠精神”。如果说学生毕业时找一份工作为了生存需要的话,那么,随着时间推移,从业者会追求更高的目标,寻求更大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以获得一定的归属感成就感、价值感。作为从业者,这种自我实现的价值感一方面来自于个体对于社会的贡献,另一方面来自于自身知识、技能等的转移与升华性创造。实践证明,只有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毕业生,才能成为行业里面的专家、技术能手,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对于装饰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良好的规范意识,品牌质量意识,习惯养成意识,创新、高效、环保意识,强烈的责任意识,善于思考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对待工作的认真执著态度、爱岗敬业精神等等都有助于个人的提升发展。

因此,高职装饰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工匠精神”培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顺利就业,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是有利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实现从“无业”到“有业”到“敬业”再到“乐业”的升华转变。

(二)建筑装饰专业人才“现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制约因素

社会因素。最近,有少数专家学者抛出“中国缺少‘工匠精神’”的观点,有违历史事实。我们国家历史上不仅曾经有过“工匠精神”,而且非常辉煌,只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工匠精神”逐步走向边缘化。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李时珍华佗黄道婆身上,鲁班造锯、铁杵磨针、熟能生巧、庖丁解牛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里面,今天的华为、徐工、中国高铁等世界著名品牌之中,无不包含着令人敬仰的“工匠精神”,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强国的希望。今天,中国“工匠精神”的颓弱已是不争的事实,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及时代激荡中寻找根源。就现代中国而言,“工匠精神”最受摧残的当属“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割资本主义尾巴”“斗私批修”,不仅家庭副业受到抑制,手工业更是遭受毁灭性打击,“工匠精神”面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尴尬境地。

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间,我国社会百废待兴,物资极度匮乏,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求满足温饱,完全没有闲情逸致和能力去追求“工匠精神”。改革开放之后,虽然“文革”的错误得到纠正,但随着农林牧渔和工业生产能力被激发,社会物资渐趋丰富,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在“短平快”的爆炸式生产的基础上,人们有能力、也乐意购买的大多是“简易”“质次”的便宜货,在这样的生产和消费环境下,显然无法培植企业的“工匠精神”。

改革开放之后,“海南精神”和“深圳速度”逐步成为时代特征,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世纪80年代下海当个体户能发财,90年代股票兴起,又能通过投资达到投机,2000年房地产暴涨又“养育”了一大批暴发户,房子还没捂热,互联网时代又来了,遍地都是创业机会,大家自然不愿意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一件产出很低、又随时可能被替代的事情或物件之上。这段时期,人们普遍追求的是紧紧把握机会快速赚钱,而不是打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为严重的是,不仅“工匠精神”没能得到弘扬,反倒是急功近利的“差不多”文化逆风生长,制假卖假的犯罪成本很低,山寨产品因利润丰厚而久打不死、死而不僵,偷工减料因权力寻租而得到保护和纵容,这些歪风邪气的盛行成为打压工匠精神的重大杀手,甚至还引发了“读书无用论”的重新抬头。(www.daowen.com)

行政主导的管理体制,也是造成“工匠精神”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中的行政人员实行级别制度,岗位决定着地位,行政人员其福利待遇普遍高于专业技术人员,这导致了“工匠精神”难于长期驻守。另外,政府统一采购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关注产品的价格,而非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使得“工匠精神”因“不需要”而逐步出现“退化”。

就装饰行业本身来说,建筑装饰行业像其他所有快速增长性行业一样,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消费随之升温,装修行业的高利润吸引着众多“淘金者”的目光,装修市场难免庞杂,从业者队伍素质很容易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装饰企业对“现代工匠精神”的认识水平、重视程度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装饰企业多存在片面追求眼前效益的短期行为,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与学校合作的动力不足,对学生的企业实习指导不够重视,这些也都制约着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学校家庭因素。当前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重知识传输,轻技能培养;重智力提升,轻素养培育,客观上导致年轻一代普遍缺乏“工匠精神”的基因;而家庭对劳动教育的忽视,家长对子女择业观、人生观的影响,也导致孩子不愿选择“工匠”作为终身职业;而且,前几代人的财富积累足以为年轻一代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让他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逍遥日子,更加剧了许多年轻人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敬而远之。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工具理性主义”制约了建筑装饰人才“现代工匠精神”的培养。“工匠精神”作为一个职业人职业素养的极致绽放,需要学校的源头培育。长期以来,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在“传技”和“育人”关系的把握上形成了“重技轻人”的取向偏差。在能力本位前提下,学校更多关注专业知识的授受与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及相关的课程体系开发,而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创新教育重视不足,对企业特色和传统文化特色挖掘不足,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必要的创新教育课程设置等。其次,在理念上强调的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在教学落实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职业标准引入;与企业合作中,缺乏“互惠双赢”的机制,难以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学生难以通过企业实际项目感触职业氛围,难以深入学习企业文化,对职业的优质产品技艺、过程、价值缺乏必要的感知;聘请行业中的工匠名师只是限于一场报告、一场讲座,而对其成长历程中的敬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格力量、不断追求技术进步、创新精神等缺乏必要的挖掘、宣传等。这些问题与不足对于高职院校装饰专业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来说,都是需要着重解决和改进的。

学生个人因素。长期以来,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一直是一种“末流”高等教育,是学生在不能考取普通高中或本科院校后的无奈选择,具有一定的强迫性。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职业院校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近乎于零,对于选择什么专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入学之后,很多学生对于职业教育有本能的反感,对所选择的专业也少有满意。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退学、转学无门,调换专业无望,很多学生便选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厌学、逃课者不在少数,要对这样的学生培育“工匠精神”,无异于天方夜谭。

虽然“现代工匠精神”有其独立的内涵,但与“研究性学习习惯”“钻研精神”“敬业精神”等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这些素质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有直接影响。由于很多高职学生本来就缺少主动学习习惯,缺乏刻苦学习精神和钻研精神,在遇到困难时缺少解决问题的信心、决心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不愿意思考、怕吃苦;甚至受社会不良思想影响产生得过且过、走捷径的想法。同时,多数高职学生求学的目的只是满足于学会一技之长,而对自己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精益求精的目标动力。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为学校进行“现代工匠精神”培育增加了难度。

三、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工匠精神”培育宏观路径选择

尝试招生制度改革。职业院校应当积极尝试招生制度改革,自主选择招收有职业潜质的学生,聚拢有职业愿望、职业理想的学生。在具体操作环节上,可以尝试初入学时为“大类招生”,一年后由学生根据对学校及专业的了解,结合自己的喜好选择专业,尽可能避免专业选择上的强迫,让喜爱职教、喜欢专业的学生,成为工匠的后备军,成为“工匠精神的传承人”。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主要从两方面发力,一是不断培植“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二是不断强化一技之长,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革,走出过于重视技能传授而忽视文化素养培育的误区。具体来讲,在学制变革上,尝试“宽基础+活模块”模式,即中职学校实行“2+0.5+0.5”模式,高职院校实行“1.5+0.5+1”模式,其中,中间的0.5均为灵活学时,用于让学生自主选择除所学专业之外的另一个自己喜欢的辅修专业,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学生选错专业的遗憾,同时扩充学生跨专业的知识面,为成为现代复合型工匠奠定基础。另外,学校应当实行“灵活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提高选修课的开课容量和范围,尤其是多开设人文、历史、艺术、哲学等课程,重视非功利化的文化育人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重要作用。

重视培育职业态度与素养。“工匠精神”是态度与技术的复合,有学者曾对“工匠精神”总结出20个“特质”,其中包括“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做到专业与专心”“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对自己从事的行业充满敬畏感”“对自己的手艺有超乎寻常甚至近乎于神经质般的艺术追求”“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等。毫无疑问,这些精神层面特质的培育,需要依靠开设相关课程、开展多种主题教育活动来实现。当下,迫切需要帮助学生改掉浮躁和懒散的作风,培养恒心与定力,做到学术严谨、实训严格、生活严肃,培养关注细节、精益求精的意识和习惯,热爱专业,敬畏职业,关心行业、忠于企业。

强化研发能力的培养。与传统工匠面向单一产品注重个人默默奋斗不同,未来的现代工匠将会面对非常复杂的综合项目,原本依赖精雕细琢实现的精益求精,将更多地通过强化科研来实现。为此,我们应当与时俱进,更加注重学生研发能力的培养。具体实施中要通过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研中学;既要重视系统扎实的理论教学,为学生日后解决复杂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又要重视培养学生具备调查发现问题、设法解决问题和讨论总结问题的能力。通过紧密融合的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带领学生承接来自企业的真实攻关项目,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提高研发能力,为培养现代工匠型人才奠定基础。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新的时代赋予“工匠精神”新的内涵,独家绝活不再适合时宜,团队合作更显重要。俗话说,一个人或许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团队合作越来越成为现代职场人的共识。通过团队合作,可以有效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才智和资源,优质、高效地完成项目任务。团队合作精神是现代“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飞机、机器人、卫星、航天器等综合项目的完成,都离不开跨界团队的精诚合作。我们应当通过分组教学、项目教学、小班化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创新意识。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要培育学生具有“工匠精神”,师资队伍建设应当列入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建筑设计与装饰学院来说,专业教师的企业经历和工程经验尤为重要。为了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需要积极拓宽师资来源,优先引进企业工程师、建筑装饰行业的能工巧匠,充实专兼职教师队伍。要贯彻落实《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精神,建立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制度,实现教师企业实践的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一方面让教师及时掌握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发展动态,另一方面,让其在参与企业项目研发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传承“工匠精神”,从而全力突破“工匠精神”培养的人才瓶颈。

四、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工匠精神”培育微观路径选择

抓好教学阵地,促进职业素养养成。“工匠精神”培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各个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实现。需要强调技能为本位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品格养成和职业素养提升。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就业创业指导课中,选用合适的方法途径,将“工匠精神”纳入其中的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让学生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全过程,从而形成更为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职业态度,提升其职业素养。

在专业课程中,引入装饰行业标准和职业标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推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以建筑装饰工程中天棚装饰施工、墙柱面装饰施工、楼地面装饰施工等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流程和工作过程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符合国家标准和操作规程,施工产品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专业课程在对应职业岗位中的作用优势和教学内容特点,不仅向学生传授必要的职业知识与技能,传授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更以优质工程为例,让学生感受“工匠精神”为人们带来的生活变化,感受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规范设计与施工对装饰产品结果的影响。

在实训、实习教学环节,注重对学生职业规范的意识培养,不放过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和每个细节,处处、时时严格按照程序规范操作。例如在天棚装饰施工实训前的准备,从工具的准备、工装的穿戴、现场施工操作、实训后的现场清理整顿等都要给学生强调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并列为评价考核内容范围等等。

营造环境文化,做好榜样引导与指导。人生需要榜样的引导,这是经过无数实践证明了的一个不朽的命题。高职学生一般年龄在18~23岁,正处在青年中期,模仿性比青少年更强,有了生动具体的形象作为榜样,很容易具体地领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容易受到感染,容易跟着学,跟着走,这样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利用学校橱窗、工作室、实训场所等进行展示宣传。从名匠大师、优秀校友、身边技能大赛获奖同学等的作品展示,到他们的职业风采、职业作为展示,让装饰专业学生充分感知这些宣传展示带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以激发学生学习技术、钻研技术的饱满热情。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微信公众号、微电影制作、主题班会课、团委社会实践活动、征文演讲比赛、组织优秀毕业生事迹宣讲会、组织收看相关电视节目等在学生中开展“发扬‘工匠精神’,做高技能人才”主题教育活动,宣讲优秀工匠和“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优秀工匠,了解工艺、感受对工艺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以及工匠、“工匠精神”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真正认识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锤炼追求卓越的职业品质,练就扎实的职业技能。

定期邀请具有能工巧匠专业基础与职业技能的企业名师进行装饰设计与施工专题讲座、优秀装饰工程项目案例介绍、指导学生实训、指导学生实习、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等。让学生在与名师的接触中感受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行为习惯。

完善制度规范,提高校企合作成效。校企合作作为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是校企联合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也是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如果校企合作能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使学生在学校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在企业实践中接受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培养,可以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而在目前,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法律的保障,缺乏相应的管理和监督等,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的深入度仍然不够,校企合作成效并不明显。为此,结合我国国情,需要制定并完善有关校企合作制度,对校企合作的利益主体、合作过程、监督评价等做出具体规范;联合多部门组建校企合作管理机构,统筹管理相关事项,使校企合作有序开展;制定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等。

在此基础上,实行校企双导师制,请企业有资质的人员与班级结对,请企业导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进行专题讲座,参与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实习、实训,以实际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进行指导,校企合作共同组织、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包括材料准备、参赛过程、结果评价等),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合作共同进行教科研课题研究、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跟岗实习等等。即通过这些校企深入合作,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切实提高校企合作的成效,真正使学生躬行践履、知行合一,实现从知识、技能到素养、精神的高度融合,落实“工匠精神”的培育。

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产品品质追求的背后蕴含的是对工艺创新的不断求索。因此,在“工匠精神”培育中必须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创造力,完成产品的卓越升级。为此,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发、开设创新教育课程,以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另一方面,让学生适当地参与教师科研工作,以增强学生的技术服务、技术创新能力。

开展技能竞赛,强化品质标准追求。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毋庸置疑,而通过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对职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对职业标准的认识、对职业意识的培养也显而易见。这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非常有利的。

那么,除了组织少数学生参加全国类的一些大型技能比赛外,针对装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装饰行业需要,在专业内部定期开展不同的建筑装饰技能比赛,比如镶贴工比赛、木工制作比赛、CAD绘制装饰施工图比赛等等也是必要的。以此来引领学生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一流的产品是需要一流的技术工人制造出来的,再先进的科研成果,没有技术工人的工艺化操作,也很难变成有竞争力的产品”。而一流的技术工人不仅仅是掌握了娴熟的操作技能,更需要具备严谨、一丝不苟、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曾经,工匠作为一个与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以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的景图定下底色。而今,随着农耕时代的结束,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他们一丝不苟、坚持专注、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永不过时。“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应存在于每一个职业人的身上、心中。高职教育直接为社会输送各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培养的人才质量决定企业产品的质量。高职装饰专业进行“工匠精神”培育,不仅是提升社会服务的需要,更是期待我们生活的空间环境更加美好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