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教学改革论纲

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教学改革论纲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筑装饰专业群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是教育教学制度的创新,实行“双导师制”能促进该专业群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建筑装饰设计、施工人才的培养注入无限的动力。

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教学改革论纲

学分制、双导师制、弹性学制”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教学体系与教学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学分制、双导师制、弹性学制”特点重点提出在专业中的有效应用与实施改革,构建出符合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学分制、双导师制、弹性学制”人才培养策略与路径。

“学分制、双导师制、弹性学制”作为教学管理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建筑装饰专业群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是教育教学制度的创新,实行“双导师制”能促进该专业群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建筑装饰设计、施工人才的培养注入无限的动力。

一、“三制度”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三制度”指的是“学分制”“弹性学制”和“双导师制”。学分制,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分量、学习成效,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余地的教学制度,是规定各门课程的学分和学生毕业标准学分的一种教学改革管理制度。学分制具有修业年限的弹性、课程的自选性、修读课程的自控性、开设课程的多样性等特性。学分制的实施是可以达到专业预期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基本的规格和能力。学分制是通过打破学年的限制,以定量的学时为单位计算学习劳动量,使学生有可能自定学习负荷和学习进度及顺序,既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分制的实行使计算学习量有了共同的标准,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之间的学分可以互相承认,让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的交流和充分的发挥;学分制是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上的变革,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观念、培养目标、招生就业、课程体系、教学手段、质量评价体系、学籍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全方位制度创新,有利于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理实一体的项目化课程改革。

“弹性学制”在国外其实就是学分制的发展和表现,在学分制的基础上演进而来的。弹性学制是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供选择性,学习年限有一定伸缩性的教育教学制度。遵循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以满足教育的个性化、多样化;弹性学制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弹性学制是把科目、课程、老师、时间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从而要求学校围绕弹性学制进行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弹性学制是国际教育的基本趋势,让更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需求和节奏来安排大学生活,把学生从接受者变为决策者,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变成主动学习者,而这一点恰恰是当代高职教育最希望解决的瓶颈问题。

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作为新型的教学制度,只有当两者真正的融合起来才会真正发挥各自的优点和作用。弹性学制真正意义上的推广和实施必须以学分的积累为基础,学分制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弹性学制,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双导师制”是指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担任导师共同指导同一批学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水平,从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借助双导师制可以对学生学业进行互补的指导,校内导师着重指导基础知识和理论,企业导师着重指导专业技能和生产操作。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双导师制实施归于行业化、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学生在这种模式下不仅可以提前了解行业环境企业管理,而且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三制度”人才培养比较与借鉴

美国是实施“学分制”最有代表性的国家。19世纪下半叶,美国首先建立了“学分制”。从弗吉尼亚大学1824年允许学生选学模块课程,一直到1872年学分制真正成为一种制度在美国哈佛大学实施,前后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如今,学分制在美国大部分高校已形成系统化、人性化和成熟化的教学体制。一是提倡“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美国社会的基本教育理念,即培养具有坚实基础知识且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通用型人才。大一与大二均以通识教育课程为主,形成文理融合、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大三学生可自行选择主修专业,自由学习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知识。但学校仍然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基础课程学分仍占有很大比重,扩大学生知识面,同时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二是提倡“灵活化选课形式”。美国大学课程中自由选修课占课程总量的2/3。学校会根据不同需求开设新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到各种自己喜爱的专业知识。在较大程度上已经满足世界各国学生在美国高校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三是提倡“完全学分制”。高校用学分衡量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能否毕业与取得学位完全由学分决定,只要达到毕业要求最低分即可。学校根据学生注册的学分数收取学费,奖学金也是参照学分发放。对学生起到激励的同时也具有约束的作用,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效率。四是提倡“学分转换与互认”。美国是一个高流动性的国家,学生更换大学的现象频繁发生,因此,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在每所大学都为学生保存成绩副本,在美国,高校之间教育的学分可以相互承认并转换,这是美国学分制最成功的典范之一。

导师制起源于19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强调个别指导与德智并重,注重营造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而“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在国外的实践教学方面也已经非常成熟。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非常具有时代特色。“双元制”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为德国的经济社会培养了大批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技术人才,被誉为创造德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双元制”中的一元是职业学校,主要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以企业培训为主,负责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在企业受训的时间是学校理论教学时间的3~4倍,真正做到突出职业技能培训。

“学分制”的实施在我国始于1919年,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开始实行选科制;1921年东南大学全面采用学分制,并在国内首创主辅修制;1929年,清华大学把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学生可以自行修订选修计划;1931年,教育部通令各校一律采用学年学分制,并规定了大学生应修学分的最低标准且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1952年,全面学习前苏联办学经验,学分制改为学年制;从1987年以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和影响一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才走到学分制的稳定和反思期。但综合来看,目前我国高校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大部分高校仍以学年学分制为主,并未过渡到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侧重点仍然以招生为主,没有精力大手笔的去推行和投入。人才培养方案虽然有些高校进行了优化,但教师素质、课程的数量和学时没有跟上,做不到完全的教学改革实施。二是选课情况复杂,教学秩序难以控制。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在过程中会有大批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会出现更改,这就产生了巨大的工作量;新体制下的学生上课会出现较大的流动性,当跨专业选课且选修科目多等问题出现时,教学秩序较难控制,教学调度比较困难。三是配套政策跟进不够。国内整体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仍未改变,学生目前只能在高考录取的学校、系及专业中学习,无法像有些国家一样自由转专业、转系,甚至转校。制约这一点的根本原因还是由我国国情限制以及相关教育部门在教学改革上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等。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是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与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高水平、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其实质是实行“双导师制”,实现“双主体育人”或“多主体育人”。借鉴德国“双元制”的经验,高职院校实施“双导师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师资队伍现状。针对高职院校如此高要求的培养目标而国内师资队伍的现状却不能完全满足,主要是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严重匮乏。二是双导师制下的教师职责规定。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应具有相对固定且相对实效的合作关系,而实际相反,由于配套政策跟进不够,校内导师往往由于校内的体制和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的制约,多数不能和企业导师进行理想化的密切联系,这对于“双导师制”的实施无形中造成了困难和阻碍。三是“双导师制”下的学习效果规定。一般校内导师所带学生原则上不超过15人、校外导师指导学生一般不超过5人为宜。而国内高职院校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考虑到生源的压力,学生班级人数远远大于规定人数,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实施“三制度”人才培养的条件分析

通过以上国内外“三制度”实施的比较,我国对“三制度”从认识到实施与国外相比起步甚晚,我国缺乏对高校“三制度”的整体状况、运行机制、实施规律及其未来发展等的细致的研究,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政策。但在推进过程中,由于内外条件的不成熟,例如,受传统教育思想束缚、教学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教师职务评聘体系不配套、高等教育投资不足等方面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资源紧张、弹性不足、师资难以满足要求、学生自主能力差、班集体概念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甚至一定程度上已经阻碍了“三制度”发展的进程。因此,学校相关部门要积极向上级部门协调并出台允许针对实施“学分制、双导师制、弹性学制”教学改革的相关政策。专业要利用各自的优势和资源积极探索和创新在教学观念、培养目标、招生就业、课程体系、教学手段、质量评价体系、学籍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全面改革,针对“灵活化选课形式、完全学分制、跨学校跨专业选课、学分互认与互换、双导师制”等核心问题进行梳理、完善和解决,保证“学分制、双导师制、弹性学制”在国内高职院校顺利实施。

四、建筑装饰专业实施“三制度”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扎实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在“5+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教学内容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完成,在顶岗实习运行管理标准制定、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与深入实践,现已发展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在同类院校中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为实施“学分制、双导师制、弹性学制”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www.daowen.com)

专业硬件基础牢固。专业的硬件基础条件是重要保证。例如,多媒体教室与实训室数量、实训设备与图书资料数量等。此外,业余时间能否对学生全面开放也是决定“三制度”能否推行的重要因素。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立了“仿真+全真”开放式、创新型实训基地。专业围绕软件建硬件,针对专业面向的建筑装饰行业与岗位群,按“源于现场、高于现场”的集成性原则建立了11个“产、学、研”一体化开放式的装饰技术实训室和工作室。

教学师资条件。“三制度”的实施对师资的数量和综合技能水平提出较高要求。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师资,无法形成竞争机制,难以实现学生选择教师的制度和丰富的选修课程。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目前实施了“企业进校园、工程师进课堂、教师进项目”等措施,实现了校企共建教学团队。制定了“工学交替”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人才、感情、文化、管理的“四融合”实现了“教室工作室化、学生学徒化、教师师傅化、教程工艺化、作品产品化”。

教学信息化资源。“三制度”的实施对网络共享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也提出较高要求,实施的成功关键在教学资源共享性和易学性,能为学生在网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供重要的自学资源。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系统设计了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校、行、企多元合作,搭建了提供智能查询、在线学习、讨论互动、培训认证、在线测试等服务的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目前已建成16门网络课程、30000多个素材资源、30多个培训包、100多个企业案例,促进了教与学的方法改革和效果提升,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有助于学生在任何时期或地方都可以自主的学习本专业相关知识。

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学分制与弹性学制要求在规定的年限内允许学生免修和重修或提前和推后毕业,在达到该专业或科目的最低学分要求下允许学生跨科目或专业选修容易或中意的课程或模块。这就要求专业构建一定要实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留出大量的课余时间和实习时间,让其自主地去选择性学习;“双导师制”规定专业的课程体系要大量地设置“工学结合”的课程,让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在整体课程体系中各尽其职。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构建了符合行业特点和职业能力的企业实习模式,每年在施工旺季,根据实际需求安排学生实习,一方面让学生提前了解工作任务和岗位要求,增强了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实现了校企合作育人目标;一方面给学生留出大量的课余时间和实习时间,让其自主地去选择性学习。

校企合作与院校同盟。“学分制”与“弹性学制”中学分互换和互认机制与学生跨学校跨专业的选修模式,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专业建设中校企合作与院校同盟的成果效应,而“双导师制”的核心更是离不开成熟的校企合作机制。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立并实施了“企业进校园、工程师进课堂、教师进项目、学生进工作室、文化进环境”的“五进”育人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学院与金螳螂公司在校内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设立“金螳螂家装e站班”;与江苏紫浪装饰装璜有限公司合作设立“紫浪班”,开展订单培养;与江苏天正建筑装饰工程公司、江苏水立方建筑装饰设计公司合作共建了校内工作室和装饰设计院;与南京金鸿建筑装饰工程公司等40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按企业和学校的双重要求考核学生,实现学校与企业双元合作。还牵头成立“全国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联盟”,专业联盟由全国23所高职学院发起成立,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全力打造资源共建、共享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团队中有11家全国装饰百强企业参加。

总之,实施“三制度”是高职院校教学体制的重大举措和改革方向。通过以上5点的总结,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完全有实力和能力来实施“学分制、双导师制、弹性学制”的改革与创新。

五、建筑装饰专业“三制度”人才培养路径选择

依托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发展优势和江苏建筑装饰强省优势,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目标是,实现国际知名且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关键是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管理上的飞跃。而针对在专业“5+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实施“学分制、双导师制、弹性学制”的融合与创新更是专业核心。结合专业的现状和肤浅的认识,提出初步构想如下:

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重新制订教学整改方案。学院要积极弘扬和传达教育改革道路上的新思路和新做法,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专业内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等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思想,统一建设策略;根据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特点与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重新建立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按照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的要求,重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基本学制为3年,学生可在2~5年完成学业,允许学生提前或延期毕业,实现学制上的弹性;根据已有的课程基础和学生就业岗位工作特性,在教学大纲中规定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上的弹性;按照相应比例开设足够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第二专业辅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与综合技能。

完善教务管理系统和学籍管理制度。教学管理部门要制订适合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的学籍管理办法,在学生选择课程、选择导师、学期考试、学籍管理、毕业就业和学分互认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出教改后实施细则以保证选课制落到实处。基于校园网络环境,利用当代前沿的信息化手段来建立教学信息系统。例如,在教务管理系统中提前录入专业内所有类型的课程信息、教师信息与学分信息等资料,让学生在选课选教时对课程和教师有初步认识;教务管理系统应具备自行选课选教的统计,在选课门数、学分数、学生数与学生限额等出具统计数据,为管理者提供实时决策依据;教务管理系统应根据同一班级中的不同学生自动生成个人化课表,包括课程、教师、教室、时间等所有信息;教务管理系统还应针对学分互认对学生的学习和毕业资格信息、课程以及教学内容信息公开。这样,学生在选课和学习等方面才有弹性,才有自由和自主性,才能真正将“三制度”落实。

深化校企合作和优化师资团队。“双导师制”是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的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院校和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要求校内专业导师应该是拥有双师素质、讲师以上职称,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科研和实践能力;要求校外导师应该具有大学以上学历或副高以上职称,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导师工作单位相对稳定,能有效地指导,让学生进行职业实践。专业实施“三制度”后必然出现竞争机制,出现学生选择教师、教师选择学生的双向选择。在此环境下,一方面要继续深化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积极健全本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继续引进实践能力、技术服务能力、专业设计能力较高的兼职教师作为校外导师,打造协同育人平台;另一方面要积极开阔专业教师的视野,持续推进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技术能力强化,通过国内外培训和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强“双师素质”培训的同时提升教育理念、双语教学能力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水平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工程型教学团队。

加强网络共享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实施“学分制、双导师制、弹性学制”的成功关键还在教学资源共享性和易学性,能否为学生在网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供重要的自学资源。因此,专业牵头的“国家级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要进一步丰富完善“两大平台、六大模块及一个系统”的总体框架,加快完善资源库中16门核心课程和4个特色中心等资源的建设,为后期教师线上线下个性化教学、学生自主化学习、交流等提供核心基础。

建立人性化的学习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学生管理制度。考核评价体系应改变以前单一的学科成绩考核的方法,结合行业和专业的特点,遵循“能力为主、知识为辅,过程为主、结果为辅”的原则,修改理论和职业能力的考试权重,使学习效果评价与岗位职业标准相吻合,可采用现场实操、答辩等方式进行考核。当“学分制、双导师制、弹性学制”完全实施的时候,传统的固定班的模式会基本消失,同时,班级学生也会变得松散,学生的集体观念也会淡薄。因此,在实施前期应及时研究和探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制定配套的学分制下的学生管理制度,课后要进一步加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作为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具有双重服务的对象,必须同时兼顾企业和学生的双重需求。传统的教学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学分制、双导师制、弹性学制”作为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新生事物已活生生地站在了我们面前,实施后可以充分地发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个性化的人才、满足社会对多种类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要在这一次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必须在探索中实施、在实施中完善,制定出一整套符合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分制、双导师制、弹性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