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建筑装饰专业教育与校企合作升级

建筑装饰专业教育与校企合作升级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装饰人才是建筑装饰专业群对校企合作本质的认知与把握;国家示范专业建设、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省品牌专业建设是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创新的内在根据,企业的转型升级是校企合作模式从1.0版升级到2.0版的外在根据。建筑装饰专业群校企合作的历程尤其是与金螳螂的合作历程就揭示这一规律。

建筑装饰专业教育与校企合作升级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装饰人才是建筑装饰专业群对校企合作本质的认知与把握;国家示范专业建设、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省品牌专业建设是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创新的内在根据,企业的转型升级是校企合作模式从1.0版升级到2.0版的外在根据。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断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从“双主体育人”到“多主体育人”的伟大变革。

建筑装饰专业群内含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三个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建筑装饰内外设计、施工人才。其中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是国家示范专业、江苏省高校品牌建设立项建设专业,该专业的发展壮大,是基于对校企合作内涵与本质的科学认识以及不懈的实践创新。

一、建筑装饰专业建设对校企合作基本内涵与本质的认知与把握

关于校企合作内涵,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界定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校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②高校和企业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为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而开展的合作教育活动;③高校与企业双方为了谋求各自的发展,在平等、互利、互惠和自愿的基础上,在寻求合理的合作方式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是一项涉及学校、企业、政府等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借助政府等的外界力量,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适应企业所需人才为根本目的、以实现“双主体育人”或“多主体育人”为本质的办学模式。

这一定义首先揭示了校企合作的要素系统,即主体、客体、中介。从主客体关系上看,学校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企业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从政府职能上看,政府是中介,是主客体的桥梁,是为主客体服务的。主客体通过政府中介产生的互动方式,我们可以称作为校企合作模式。当然,校企合作的要素随着模式的不断创新,主客体要素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这一定义揭示了校企合作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高职教育也不能例外。高职教育的目标界定回答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对高职教育的目标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不断思考、确证和求真的过程。从“高层次实用人才——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技能专门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每一次变化都凝结着高职教育研究者们的智慧探求,都更加趋近了高职教育的本质。随着高职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这种嬗变还会发生,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恐怕是很难丢掉的。既然不能丢掉,那么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体作用就不能被忽视。高素质是对“社会人”的基本要求,技术技能是对“职业人”的基本要求。实现这两个基本要求不能离开学校、也不能离开企业。因此,校企合作的本质是通过校企互动,通过一定机制与模式,全面实现“双主体育人”或“多主体育人”。

这一定义揭示了校企合作的基本内容。“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是校企合作的基本内容。从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上看,“合作教育”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合作教育”这一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引入,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工学结合”“企业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利用院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共同培育人才的办学模式,其合作范围不仅包括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也包括双方人员的互派共享、双方培训基地的共建共享等。从哲学意义上讲,校企合作是形式,合作教育是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并服务于内容,内容发生变化了,形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这也是本课题提出校企合作模式需要“转型与升级”的哲学依据。“合作教育”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核心即培养人才,校企合作是实现合作教育的根本途径。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校企合作的核心是人才培养,围绕这个核心目标,学校和企业将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技术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由此可见,“产学研合作”是校企合作的一种内容或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改善学校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方式等。

把握校企合作的内涵、本质、基本内容,是我们在建筑装饰专业群校企合作过程中构建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回答清楚的三个基本问题。这就是专业建设为什么要进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合作什么以及怎样合作(合作模式的选择)三个基本问题。

二、建筑装饰专业与校企合作的正向关系

专业建设与校企合作的正向关系,揭示的是校企合作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一方面,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上看,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抓好校企合作这个“牛鼻子”。校企合作搞不好,很难把专业建设好,因此校企合作是专业建设的必要前提与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专业建设好坏又影响制约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不好,就没有好的企业愿意与你合作。建筑装饰专业群校企合作的历程尤其是与金螳螂的合作历程就揭示这一规律。即:校企合作强,专业强;专业强,校企合作更强,这就是专业建设与校企合作的正向关系。

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是建筑装饰、建筑幕墙施工一级资质、设计甲级资质,并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体系三位一体认证。注册商标“金螳螂”及图案、英文被认定为江苏省著名商标。公司拥有占地100多亩,建筑面积30000多平方米的幕墙及家具制作车间、成品与半成品加工中心。公司资产规模近6亿元,是国内最早上市的从事酒店、商场、办公楼、娱乐场所、医院、体育场馆等各类公共设施设计、施工的著名企业。中国装饰行业首家上市公司,连续13年被评为中国建筑装饰百强企业第一名。

与金螳螂合作是1990年代专业始建以来学院梦寐以求的愿望。90年代初,学院多次试图与该企业合作,没有得到企业回应甚至遭到企业拒绝。当时主要还是因为专业在全省影响力不够。但到了2015年,建筑装饰专业群不仅在江苏省有影响力,而且在全国高职院校来讲有这样一个说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看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看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我们对这种说法和看法虽不以为然。但我们“以校企合作为抓手、以质量与内涵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办学思路确确实实取得了突出成绩。建筑装饰专业群经过20年的发展,国家高职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实现全覆盖,千余名企业经理人、三千余名技术人才脱颖而出,取得的成绩可以概括为“五个牵头、五个唯一”。“五个牵头”即:牵头建设国家级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牵头成立了全国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联盟;牵头全国高职规划与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牵头制订了《高等职业学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牵头制订了《高职教育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和《高职教育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标准》。“五个唯一”即:唯一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全国该专业中);唯一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该专业中);唯一获得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全国该专业中);唯一的国家示范重点专业(省内15所国示范骨干院校61个重点专业中);唯一的核心专业(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

目前,在金螳螂工作的大量毕业生,他们是学院的名片、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名片,是他们出色的工作吸引企业对学院的兴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金螳螂工作的建筑装饰专业群学生近600人,有的已经成为企业的领军人才。金螳螂对他们的评价是“能吃苦、肯钻研、上手快、适应性强、有潜力,运用所学技能较好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对专业评价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人才培养质量高,专业实施的‘5+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学期设置,校企合作制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符合工程项目实际,与工作任务相吻合”。 目前,金螳螂是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合作伙伴,是建筑装饰专业群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和摇篮。

三、建筑装饰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历史演变与转型升级1.0版

建筑装饰专业群校企合作模式的演变过程是伴随着专业建设历程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学水平评估——国家示范专业建设——省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这是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过程,也是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创新的过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总结的教训。

“建立实习基地”合作模式。200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若干意见》,紧接着又出台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学校党委研究决定参与第一轮评估。在《方案》中,把校企合作及其效果作为重要指标体系及观测点。如“产学研结合的理念、机制和途径在办学中得到体现,例如,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实习组织及科技成果转化、面向社会开展培训等方面有实质成效。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成效显著。在技术研究、开发、推广、服务中有明显成果或效益”。达到以上要求才算合格。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求“兼职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与学校专业设置相适应;兼职教师数占专业课与实践指导教师合计数之比达到10%”才算合格。要完成这一任务,学校必须与企业合作。学院虽然与企业积极联系,签订了很多协议,也建立了很多实习基地,对评估优秀起到了关键作用。但这种合作模式表现出校企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学校主管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大、建筑企业效益不是很好、建筑企业在徐州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较弱(当时产值不足百亿元),尤其是建筑装饰行业在徐州刚刚起步,而且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学院主打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与徐州地方产业发展定位不相符。因此学院与企业合作的深度不够,校企合作目标也没有真正达到。评估专家组最后的反馈也印证了这一点。

“引企入校”合作模式。2008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被列为示范性建设专业。在申报过程中,专业负责人对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做了这样的分析:“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作了一些探索,但是对符合建筑类专业特点并体现‘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近年来通过实践初步形成了‘校企联姻、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但是在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机制上还要进一步完善。”为此,申报成功后,专业负责人在《国家示范专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任务书》中把校企合作作为重点来描述。在教育部制订的《国家示范专业建设验收规范》中也把校企合作及其成果作为重要的验收点。例如,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验收要着重观察“校企合作协议、例会制度、工作职责、专项经费管理、共建实训基地管理、激励与考核办法、运行规范等”。

为完成示范建设任务,建筑装饰专业群积极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了“引企入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引企入校”就是把企业引入学校,使校企双方教育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效利用,实现双赢。这一模式可以说与“校企合作”的内涵与本质比较接近,与实现“双主体育人”目标也比较接近,但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2007年10月29日,学院与上海睿合广告传播有限公司签订首家“引企入校”合作协议,把“互相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共同发展”作为合作原则。学院将280平方米建筑装饰实训中心无偿供公司使用,公司提供全套建筑模型制作设备、技术和运行管理,设备投入58万元。公司接收学生在公司进行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并根据学生实习期的内容、项目和课题给予适当安排,公司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教学指导,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实习教学内容,安排的学生人数每学期不低于30人。在实习期间,公司为学生提供适量劳动报酬,学院为公司指导教师提供适量的指导费用。公司聘请学院专业教师为技术或管理人员并提供适量劳动补贴。学院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援助和项目合作研究;学院与公司一起制订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实施方案;学院对双方合作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公司根据生产特点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竞赛并出资3万元设立企业冠名奖学金。与该公司的合作,应该说为解决学生生产性实习提供了方便,公司组织的技能大赛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客观地说,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的目标没有很好地实现。由于该公司所在区域为教学中心区,其生产噪音很大,影响正常教学且有一定的环境污染,到2012年10月29日合同期满,没有再续签合作协议。

2008年5月1日,学院与江苏水立方建筑装饰设计院、徐州天力建筑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两家公司,一个法人代表),将这两家公司引入学校。学院将1030平方米办公用房无偿提供给公司作为设计工作场所、办公场所。两家公司投入100万元的设备作为生产和教学使用。这两家公司汇聚了徐州地区建筑装饰企业的高层次人才,现在已经成为在淮海经济区集设计、施工于一体的龙头装饰企业,有力地促进周边地区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公司与学院共建了“全真+仿真”型校内工作室,年接收300名以上学生带薪顶岗实习、10名以上教师挂职锻炼,与学院合作攻克技术难题,多次获得科技成果奖。20多名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实践,20多名专业教师走进了企业工作室,建立了一支力量雄厚、专兼结合的“工程型”教学团队。该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学院文化企业文化相互交融,为形成“5+3”人才培养模式与“545”教育教学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5+3”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订单班”合作模式。2010年1月1日,学院与徐州清大吉博力涂料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冠名成立“清大吉博力”特色班。学生由公司面试组成30~40人的班级,公司向该班学生每人每年支付2000元奖学金。该班学生毕业实习在该公司进行并接受实习考核后接收为企业或连锁机构员工。与该公司合作连续进行了3届,由于达不到校企“双主体育人”的目标,也由于公司经济效益不好,在公司工作的学生流失严重等问题,被迫于2015年12月31日合同期满不再续约。

“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合作模式。2011年9月20日,学院与江苏紫浪装饰装璜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冠名成立“紫浪”特色班。该公司是南通龙信建设集团子公司,公司实力雄厚,专业技术力量强,吸纳学生就业能力强,公司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注重人才培养。特色班实行双“班主任”管理,校企信息沟通渠道畅通且沟通交换信息频繁。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制订、课程开发,定期派专家到校开展企业施工案例讲座、进行企业文化渗透。学生顶岗实习实行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手把手进行指导(现代学徒制),学生对企业与师傅感情深厚,愿意为企业服务。与该公司的合作,体现了“双主体培养、双环境育人、双师授课、双身份学习”的现代学徒制模式。

“订单班+现代学徒制+联合技术研发”模式。2015年7月13日,金螳螂家装e站云贤通校企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2015届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家装e站班”教师特训营开班典礼在苏州金螳螂总部大楼隆重举行。“家装e站班”采用“2+1”模式,围绕“家装e站”36个节点标准化工作流程为要求制订的任务式教学方案在大三期间对该班学员进行一学期的专业课程特训,再根据各地人才需求安排特训营专项任务书,合格的学员至全国线下体验中心进入实训任务阶段。在实训任务阶段,分站将采用“A+B”的帮带模式,由一个老员工带领一名实习生完成实训任务。这样的安排既满足了专业培养方案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需求,也满足了各地分站对人才迫切的前置需求,是一个多方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这样的合作模式为家装人才培养装上了“互联网+”的引擎。这种合作模式对学校和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为探索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开辟了一条符合“互联网+”时代背景的新路径。

2013年2月3日,学院与金螳螂技术部签订“联合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协议,学院派出专业技术团队与金螳螂技术团队对接,利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委派的任务,目前《标准》已经在全国建筑装饰行业推广实行,这一成果也有力地促进了建筑装饰专业群专业标准建设,促进了专业的发展,同时也锻炼了学院专业教学团队。

2014年7月8日,学院与金螳螂联合申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国家专业建设资源库”项目并被批准立项。在建设过程中,无论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金螳螂都给予无私支持。他们给资源库建设提供了大量素材和案例并对项目建设的基本路径给予了大量指导工作。

2014年6月7日,学院与金螳螂技术部签订“联合攻关施工技术难点”协议。金螳螂把施工中存在的1000多个问题作为施工案例交予学院、把近600个已经解决的施工技术难点的方案交予学院教师用于教学。要求学院组织专门人员选择25个未解决的典型案例进行立项研究,企业派高级技术人员参与指导并提供研究经费。经过一年多的联合攻关,截至2015年7月,已向金螳螂提供13个解决方案,其研究成果通过协议由双方共享知识产权。目前这项联合研究还在持续中。这项校企联合技术攻关项目,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指明了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方向,有力地反哺了专业教学。(www.daowen.com)

2015年8月6日,学院与金螳螂合作,联合申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江苏省高校品牌建设工程一期项目”。金螳螂副总杨志先生亲临答辩现场进行答辩,项目获得立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成为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在整个立项申报过程中,金螳螂给予人力、物力支持,总经理亲自过问项目申报进展情况。

四、建筑装饰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转型升级2.0版

如果以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节点,我们可以把建筑装饰专业群校企合作模式称作校企合作模式1.0版。那么以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建筑装饰专业省级品牌专业立项建设为节点,校企合作模式需要从1.0版升级到2.0版。2.0版不是对1.0版的简单否定,而是在《三年行动计划》、在完成建筑装饰专业省品牌专业建设任务背景下,必须提升校企合作内涵,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这就是建筑装饰专业群校企合作模式“转型升级”的国家政策依据与现实依据,或者称为外在根据与现实依据。

(一)构建建筑装饰专业群2.0版校企合作模式的根据

《三年行动计划》描述了校企合作的主要目标:“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结合更加紧密;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与行业企业共同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机制初步形成”。

在目标描述中,值得关注的几个关键词是:服务发展能力、区域产业发展、应用技术研发能力、社会服务水平、技术技能积累。这是新时期版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校企合作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建筑装饰专业群构建2.0版校企合作模式目标的设计依据。

《三年行动计划》描述了实现校企合作目标的主要措施:“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更加健全;产教融合发展成效更加明显;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鼓励企业和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合作举办适用公办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股份合作制工作室;鼓励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研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深化校企合作发展;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鼓励校企共建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主的特色学院;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支持学校与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技艺传承创新等活动;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

在措施描述中,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几个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混合所有制、现代学徒制、应用技术协同创新等。指明了构建2.0版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路径。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学院制订了《江苏省高校品牌建设工程一期立项专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项目任务书》(以下简称《项目任务书》)关于校企合作建设目标做出这样描述:“依托装饰专业校企联盟,合作开展工作站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标准研制,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引领全国高职建筑装饰专业建设与发展,把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职教育品牌专业”。

在描述中值得注意的几个关键词:校企联盟、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学研协同育人、引领全国、国内一流、国际影响。这说明品牌专业建设的目标与国家校企合作目标是契合的。

《项目任务书》关于校企合作预期标志成果作了这样描述:校企共建1个教学工厂、4个研究中心和3个传统技艺大师工作室,打造具有鲜明特色、产学研一体化的国内一流实训平台;协同20家以上高职院校、15家以上国内装饰百强企业和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打造国内一流协同育人平台;引入装饰行业国际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标准、质量评价机制,提高专业建设国际化水平,引领国内同类专业发展;建成60万元基金的“校友拉手”创业孵化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向东盟2所以上院校输出专业优质教育资源。

在描述中值得注意的几个关键词:教学工厂、研究中心、大师工作室、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平台、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行业国际标准、百强企业、育人平台、“校友拉手”基金、“一带一路”等,这说明品牌专业建设的预期标志性成果是与国家加强校企合作的措施是契合的。

因此,《三年行动计划》是构建建筑装饰专业群校企合模式2.0版的外在根据(外因),《目标任务书》是内在依据(内因)。细究起来,《三年行动计划》与《目标任务书》每一项目标的实现、每一项预期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

校企合作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形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以便形式适应内容的发展。离开或抛弃原有模式,新模式不可能建立;死守原有模式不进行创新,原有的模式也不可能存在。因为学校与企业需求都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改革,尤其是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学校的作用发挥。高校三项职能,即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具体到高职院校就是为企业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传承文化”。这三项功能发挥程度,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高职院校存在价值。因此,建筑装饰专业群的校企合作模式,必须在现有模式基础上实现转型升级,需要“扬弃”1.0版模式,构建2.0版新模式。

(二)构建建筑装饰专业群2.0版校企合作模式的路径选择

2.0版校企合作模式构成要素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主体的变化:从原先的学校与企业,发展到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科研院所、学校与行业协会、学校与地方政府、学校与专业联盟、学校与职教集团等。其次是合作的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企业提供实训场所、接受学生就业到订单式培养,从订单式培养到实施现代学徒制,从联合建设培训基地到联合技术攻关与技术服务再到协同创新,从小规模合作到集团化合作,从局部合作到全面合作再到股份制合作办学,从育人主体的单一性全面走向“双主体育人”与“多主体育人”。根据校企合作系统发生的变化,就校企合作模式2.0版构建的路径作出以下思考。

以“江苏建筑职教集团”为平台,构建“职教集团型”合作模式。学校是江苏建筑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目前集团有130多家成员单位,基本上涵盖了江苏省特、一级建筑企业和建筑类职业院校。其中企业都有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资质,学校都开设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筑装饰专业群依靠这个平台,围绕江苏建筑装饰行业对装饰人才的需求,探索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依托平台,建立专业联盟、校企联盟,协同集团内高职院校和建筑装饰企业,探索跨区域学分互认、基于学分转换的集团内部建筑类学校建筑装饰专业教学管理模式,与集团内部中职学校联合开展“3+3”模式人才培养,发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国家示范、省级品牌的辐射作用,发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对集团内部企业员工的培训作用。

以“江苏建筑节能与建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构建“协同创新型”合作模式。江苏建筑节能与建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2014年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学校牵头的第二批协同创新计划建设项目。“中心”聚集了国内特级建筑企业、国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地方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聚集了一大批国内知名教授与企业科技人员;聚集了省内外建筑节能与建造技术领域具有优势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中心”围绕建筑节能与建造技术相关科学问题,在建筑节能技术、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建造新技术、建筑安全技术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人才培养、政策引导、成果产业化、社会服务等工作,其成果在“中心”内实现资源有效共享。

建筑装饰专业利用“中心”各创新主体之间深度合作,构建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三主体协同育人,形成系统的装饰专业技术技能性人才培养体系;发挥“中心”的桥梁作用,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充分发挥“中心”的人才优势,组建自己的兼职教学团队、建设3个大师工作室,解决长期以来专业带头人不足、领军人才缺乏制约专业发展的“瓶颈”;利用“中心”的研发能力与技术优势,围绕建筑装饰企业在施工过程所面临的若干重大技术问题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尤其是在核心关键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上取得突破。

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以下简称“资源库”)为平台,构建“资源共建与输出型”合作模式。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是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的牵头单位,联合了全国22所院校、14家企业、1个出版单位,组成项目建设团队。联合建设的22所院校中,有7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4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6所省(自治区)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5所一般高职院校,其中有5所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国家示范(骨干)重点专业、有5所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国家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联合建设院校分布于我国17个省、市、自治区。联合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和11家全国建筑装饰行业百强企业、两家一级装饰资质公司组建团队,不仅代表了行业的最高水平,而且在地域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具有广泛代表性,联合13家企业的施工水平代表了国家最高水平。目前,依靠大家的紧密合作共建,“资源库”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即将上线发挥作用。

充分发挥“资源库”对其他高职院校的辐射作用,引领专业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资源库”在全国高职院校的推广使用,引领全国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促进不同类型和地区的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水平均衡发展,整体提高建筑装饰工程技术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充分发挥“资源库”对社会的辐射作用,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资源载体任意组合成的若干能力模块、岗位技术课程和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满足教师、学生、企业员工、社会学习者等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基于云技术、具有社区化模式的多终端数字化教学空间,支持碎片化、个性化、探究式学习,移动学习与协作学习;实现“资源库”满足10万人同时在线,日访问量超过100万人次的目标。

以学校“大学科技园”为平台,构建“产业园型”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大学科技园”即将建成,科技园的基本功能应是推动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完善地区建筑业发展环境,引导社会资源向建筑产业集聚,推动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

建筑装饰专业群要借此平台,实现学院与科技园、学院与徐州市泉山区政府、学院与入住企业四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现“四方协同育人”;打造“专兼结合”“工程型”“双师型”教学团队,破解教师到企业挂职难、成本高的难题;改善实习实训条件,破解“放羊式”实习的窘境,减少学生实习中的风险,降低实习成本,提高实习效果;联合进行技术公关,为教师应用研究成果就地转化提供方便与渠道;加强“5个市级科研平台”与入驻企业在科研方面的融合,满足企业需求,开展应用技术研究。

以品牌专业建设中的“家具工厂建设”为平台,构建“股份型”校企合作模式。《目标任务书》中标志性预期成果要建设一个“家具工厂”,目前“工厂”正在选址、搞建设方案。建筑装饰专业群要抓住这一时机,以“家具工厂”为平台,吸引有实力的装饰企业、家具企业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家具工厂”运作,率先建设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协同育人。

建筑装饰专业群的不断壮大,得益于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5+3”人才培养模式和“545”教育教学模式建立的基础;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省品牌专业建设是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创新、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其根本目标是实现从“双主体育人”走向“多主体育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