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是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的具体举措,是如何创建优质高职院校的抓手。《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品牌专业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是我们进行建筑装饰专业省品牌建设目标设计的依据。建筑装饰专业2015年6月被确定为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其建设总体目标设计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三个原则”、实现“四个目标”、完成“四个一流”任务。
一、建筑装饰专业省品牌建设目标设计要突出“三个原则”
坚持顶天立地。2016年,全国共有专科院校1335所,建筑装饰专业办学点近300个,分布在31个省(市、自治区),在校生近6万人。我校建筑装饰专业综合实力可以用“五个牵头”、“五个唯一”来说明(见图1、图2)。
图1 建筑装饰专业综合实力“五个牵头”
图2 建筑装饰专业综合实力“五个唯一”
但本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绝对领先优势地位不明显,在世界同领域中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也不够强,在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提质增效方面潜力巨大。因此,建筑装饰专业省品牌项目建设目标设计“顶天”就是要聚焦“国内一流”,“立地”就是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因此,在目标设计中,我们提出“立足徐州、服务江苏、聚焦全国、放眼世界”。
坚持特色发展。高职教育办学定位经历了“高层次实用人才——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技能专门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嬗变,根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要求,《三年行动计划》聚焦的是“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建筑装饰专业就是要瞄准这样的办学定位,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双创”人才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要根据建筑业尤其是建筑装饰企业发展的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趋势,把PC技术人才、BIM技术人才培养当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动力;专业建设项目的目标设计要围绕“行业优势明显、专业特色突出、社会声誉卓著、社会认可广泛”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实施。
坚持示范引领。建筑装饰专业是国家示范专业,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牵头建设单位,“5+3”人才培养模式、PACD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五进四融合”教育教学模式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到了引领与示范作用。但专业建设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带动其他相关专业建设发展能力还不够强劲、教学的中心地位还不够牢固。因此,我们建设项目目标设计时要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促进内涵式发展”的要求进行设计与实施。
二、建筑装饰专业省品牌建设目标设计要突出“四个指标”
把建筑装饰专业打造成全国领先、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专业。按照“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创新机制、打造品牌”的要求,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在全国同层次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优势、高标准通过国际专业认证、在世界同领域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专业。因此,建筑装饰专业省品牌建设目标设计要找准国内、国际标杆。(www.daowen.com)
重新定位建筑装饰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回归教育的本质,克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工具主义”,把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的“软实力”与“硬实力”,继续使该专业“第一志愿率、专业技能竞赛获奖率、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初次就业率、专业就业岗位对口率”等“五率”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
形成富有弹性、充满活力的建筑装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实施基于“分层培养、分类教学”专业的教学模式;探索“学分制、导师制、弹性学制”“三制度”育人机制;转型升级校企合作模式,健全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实现由“双主体育人”到“多主体育人”的根本转变;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使之更加健全完善。
产出一系列优秀教学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现在,制约专业高水平发展的主要是师资队伍瓶颈。我们虽然有一支专兼结合的国家级教学团队,但团队中具有国际视野、国际化水平高、在全国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和大师名师奇缺;教育教学成果中虽然国家级奖项、课程、教材、课件、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与真正的“优质”“优秀”相比还有相当差距,成果的开放共享也有一定距离。因此,进行这方面的目标设计就是要把握“优质”“优秀”的要求。
三、建筑装饰专业省品牌建设目标设计要体现“四个一流”
建设一流专业。牢固树立卓越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切实推动专业教学达到国际水平。发挥品牌专业优势,建立区域共享机制,在国内高校同类专业中形成较强的示范性、引领性。
造就一流人才。紧紧把握建筑业中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培养一批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推动我省建筑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打造一流平台。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建筑装饰专业与有实力建筑装饰企业协同育人平台,促进培养与需求对接、科研与教学互动。加大与境外标杆高校师生互访互换和学分互认,形成国际合作育人平台。
产出一流成果。围绕教育教学前沿领域的重大热点问题,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重大理论研究成果和标志性实践成果。突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造就国家级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