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建筑构造:砖墙细部构造解析

建筑构造:砖墙细部构造解析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有墙体的根部均应设置水平防潮层。为了防止地表水反渗的影响,防潮层应设置在距室外地面150mm以上的墙体内。在防潮层部位用防水砂浆砌筑3~5皮砖,其构造如图3-12所示。在防潮层部位浇筑60mm厚与墙等宽的细石混凝土带,内配36或38钢筋。图3-13 垂直防潮层的构造2.勒脚构造勒脚是外墙接近室外地面的部分。对于年降水量较大的地区,常在散水的外缘或直接在建筑物外墙根部设置的排水沟称为明沟。图3-16 明沟的构造4.门窗洞口构造门窗过梁。

建筑构造:砖墙细部构造解析

1.墙身防潮层构造

建筑地下部分的墙体和基础会受到土中潮气的影响,土中的潮气进入这部分材料的孔隙内形成毛细水,毛细水沿墙体上升,逐渐使地上部分墙体潮湿,会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和安全,如图3-10所示。为了防止地下土中的潮气沿墙体上升和地表水对墙体的侵蚀,提高墙体的坚固性与耐久性,保证室内干燥、卫生,应在墙身中设置防潮层。防潮层有水平防潮层和垂直防潮层两种。

图3-10 地下潮气对墙身的影响

(1)水平防潮层。所有墙体的根部均应设置水平防潮层。为了防止地表水反渗的影响,防潮层应设置在距室外地面150mm以上的墙体内。同时,防潮层应设置在首层地坪结构层(如混凝土垫层)厚度范围内的墙体之中,与地面垫层形成一个封闭的隔潮层。当首层地面为实铺时,防潮层的位置通常选择在-0.060m处,以保证隔潮的效果,如图3-11(a)所示。防潮层的位置关系到防潮的效果,位置不当,就不能完全地阻隔地下的潮气,如图3-11(b)、(c)所示。

图3-11 水平防潮层的位置

(a)位置适当;(b)位置偏低;(c)位置偏高

水平防潮层的常见构造做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油毡防潮。多采用沥青油毡。油毡防潮层有干铺和粘贴两种做法。干铺法就是在防潮层部位抹20mm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然后在找平层上干铺一层油毡;粘贴法是在找平层上做一毡二油(先浇热沥青,再铺油毡,最后浇热沥青)防潮层。为了确保防潮效果,油毡的宽度应比墙宽大20mm,油毡搭接应不小于100mm。这种做法的防潮效果好,但破坏了墙身的整体性,不应在地震区采用,其构造如图3-12(a)所示。

防水砂浆防潮。在防潮层部位抹25mm厚1∶2的防水砂浆,其构造如图3-12(b)所示。防水砂浆是在水泥砂浆中掺入水泥质量5%的防水剂,防水剂与水泥混合黏结,能填充微小孔隙和堵塞、封闭毛细孔,从而阻断毛细水。这种做法省工省料,且能保证墙身的整体性,但易因砂浆开裂而降低防潮效果。

③防水砂浆砌砖防潮。在防潮层部位用防水砂浆砌筑3~5皮砖,其构造如图3-12(c)所示。

④细石混凝土防潮。在防潮层部位浇筑60mm厚与墙等宽的细石混凝土带,内配3ϕ6或3ϕ8钢筋。这种防潮层的抗裂性好,且能与砌体结合成一体,特别适用于刚度要求较高的建筑中。

当建筑物设有基础圈梁,且其截面高度在室内地坪以下60mm附近时,可用基础圈梁代替防潮层,如图3-12(d)所示。

图3-12 水平防潮层的构造

(a)油毡防潮;(b)防水砂浆防潮;(c)防水砂浆砌砖防潮;(d)细石混凝土防潮

(2)垂直防潮层。当室内地面出现高差或室内地面低于室外地面时,除了要在相应位置设置水平防潮层外,还要对两道水平防潮层之间靠土壤的垂直墙体作防潮处理,即设置垂直防潮层。具体做法:在墙体靠回填土一侧用20mm厚1∶2水泥砂浆抹灰,涂冷底子油一道,再刷两遍热沥青防潮,如图3-13所示,也可以抹25mm厚防水砂浆。在另一侧的墙面,最好用水泥砂浆抹灰。

图3-13 垂直防潮层的构造

2.勒脚构造

勒脚是外墙接近室外地面的部分。勒脚位于建筑墙体的下部,承担的上部荷载多,而且容易受到雨、雪的侵蚀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因此,需要对这部分墙体加以特殊的保护。

勒脚的高度一般应在500mm以上,有时为了满足建筑立面形象的要求,可以把勒脚顶部提高至首层窗台处。目前,勒脚常用饰面的办法,即采用密实度大的材料来处理勒脚。勒脚应坚固、防水和美观。常见的做法有以下三种:

(1)在勒脚部位抹20~30mm厚1∶2或1∶2.5的水泥砂浆,或做水刷石、斩假石等,如图3-14(a)所示。

(2)在勒脚部位加厚60~120mm,再用水泥砂浆或水刷石等罩面。

(3)当墙体材料防水性能较差时,勒脚部分的墙体应当换用防水性能好的材料进行贴面。常用的防水性能好的材料有大理石板、花岗石板、水磨石板、面砖等,如图3-14(b)所示。

(4)用天然石材砌筑勒脚,如图3-14(c)所示。

图3-14 勒脚的构造及做法

(a)抹灰;(b)贴面;(c)石材砌筑

3.散水和明沟构造

为了防止室外地面水、墙面水及屋檐水对墙基的侵蚀,沿建筑物四周及室外地坪相接处宜设置散水或明沟,将建筑物附近的地面水及时排除。

(1)散水。散水也称为散水坡、护坡,是沿建筑物外墙四周设置的向外倾斜的坡面,其作用是把屋面下落的雨水排到远处,进而保护建筑四周的土壤,降低基础周围土壤的含水率。散水表面应向外侧倾斜,坡度为3%~5%。散水的宽度一般为600~1000mm。为了保证屋面雨水能够落在散水上,当屋面采用无组织排水方式时,散水的宽度应比屋檐的挑出宽度大200mm左右。散水的做法通常有砖散水、块石散水、混凝土散水等,如图3-15所示。在降水量较少的地区或临时建筑也可采用砖、块石做散水的面层。

微课:块材墙体细部构造(一)

图3-15 散水的构造及做法

(a)混凝土散水;(b)砖散水;(c)块石散水

散水垫层为刚性材料时,每隔6~12m应设置20~30mm的伸缩缝,伸缩缝及散水和建筑外墙交界处应用沥青填充。(www.daowen.com)

由于建筑物的沉降,勒脚与散水施工时间的差异,在勒脚与散水交接处应留有缝隙,缝内处理一般用沥青麻丝灌缝。

散水一般采用混凝土或碎砖混凝土做垫层,对于土壤冻深在600mm以上的地区,宜在散水垫层下面设置砂垫层,以免散水被土壤冻胀而遭破坏。砂垫层的厚度与土壤的冻胀程度有关,通常砂垫层的厚度为300mm左右。

(2)明沟。对于年降水量较大的地区,常在散水的外缘或直接在建筑物外墙根部设置的排水沟称为明沟。明沟通常用混凝土浇筑成宽度不小于180mm、深度不小于150mm的沟槽,也可用砖、石砌筑,如图3-16所示。沟底应有不小于1%的纵向排水坡度。

图3-16 明沟的构造

4.门窗洞口构造

(1)门窗过梁。门窗过梁是指门窗洞口顶上的横梁。过梁的种类很多,目前常用的有砖砌过梁和钢筋混凝土过梁两类。砖砌过梁又分为砖砌平拱过梁和钢筋砖过梁两种;钢筋混凝土过梁又分为现浇和预制两种,如图3-17所示。

微课:块材墙体细部构造(二)

图3-17 过梁的构造

(a)砖砌平拱过梁;(b)钢筋砖过梁;(c)钢筋混凝土过梁

砖砌平拱过梁的适用跨度多小于1.2m,但不适用于过梁上部有集中荷载或建筑有振动荷载的情况。钢筋砖过梁适用于跨度不超过1.5m、上部无集中荷载的洞口。当墙身为清水墙时,采用钢筋砖过梁可使建筑立面获得统一的效果。

钢筋混凝土过梁承载能力强,跨度可超过2m,施工简便,目前被广泛采用。按照施工方式的不同,钢筋混凝土过梁分为现浇和预制两种,截面尺寸及配筋应由计算确定。过梁的高度应与砖的皮数尺寸配合,以便于墙体的连续砌筑,常见的梁高为120mm、180mm、240mm。过梁的宽度通常与墙厚相同,当墙面不抹灰,为清水墙结构时,其宽度应比墙宽小20mm。为了避免局压破坏,过梁两端深入墙体的长度各不应小于240mm。

钢筋混凝土过梁的截面形式有矩形和L形两种。矩形过梁多用于内墙或南方地区的混水墙。钢筋混凝土的导热系数比砖砌体的导热系数大,为避免过梁处产生热桥效应,内壁结露,在严寒及寒冷地区外墙或清水墙中多用L形过梁,如图3-18所示。

图3-18 钢筋混凝土过梁的截面形式

(a)平墙过梁;(b)带窗套过梁;(c)带窗楣过梁

(2)窗台。窗台是窗洞下部的构造,用来排除窗外侧流下的雨水和内侧的冷凝水,并起一定的装饰作用。位于窗外的叫作外窗台,位于室内的叫作内窗台。当墙很薄,窗框沿墙内缘安装时,可不设内窗台。窗台的构造如图3-19所示。

图3-19 窗台的构造

(a)平砌外窗台;(b)侧砌外窗台,木内窗台;(c)预制钢筋混凝土外窗台,抹灰内窗台

①外窗台。外窗台面一般应低于内窗台面,并应形成5%的外倾坡度,以利于排水,防止雨水流入室内。外窗台的构造有悬挑窗台和不悬挑窗台两种。悬挑窗台常用砖平砌或侧砌,也可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其挑出的尺寸应不小于60mm。窗台表面的坡度可由斜砌的砖形成,或用1∶2.5水泥砂浆抹出,并在挑砖下缘前端抹出滴水槽或滴水线。悬挑外窗台下边缘的滴水应做成半圆形凹槽,以免排水时雨水沿窗台底面流至下部墙体。

如果外墙饰面为瓷砖陶瓷马赛克等易于冲洗的材料,可不做悬挑窗台,窗下墙的脏污可借窗上墙流下的雨水冲洗干净。

②内窗台。内窗台可直接抹1∶2的水泥砂浆形成面层。我国北方地区墙体厚度较大时,常在内窗台下留置暖气槽,这时内窗台可采用预制水磨石或木窗台板。装修标准较高的房间也可以采用天然石材。窗台板一般靠窗间墙来支承,两端伸入墙内60mm,沿内墙面挑出约40mm。当窗下不设暖气槽时,也可以在窗洞下设置支架以固定窗台板。

5.圈梁

圈梁是沿建筑物外墙及部分内墙设置的连续水平闭合的梁。圈梁与楼板共同作用,能增强建筑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对建筑起到腰箍的作用,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振动引起的墙体开裂。在抗震设防地区,圈梁与构造柱一起形成骨架,可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微课:块材墙体细部构造(三)

圈梁有钢筋砖圈梁和钢筋混凝土圈梁两种。钢筋砖圈梁是将前述钢筋砖过梁沿外墙和部分内墙连通砌筑而成,目前应用较少。钢筋混凝土圈梁的高度应与砖的皮数配合,以方便墙体的连续砌筑,一般不小于120mm。圈梁的宽度宜与墙厚相同,且不小于180mm,在寒冷地区可略小于墙厚,但不宜小于墙厚的2/3,如图3-20所示。圈梁一般是按构造要求配置钢筋,通常纵向钢筋不小于4ϕ10,而且要对称布置,箍筋间距不大于300mm。圈梁应该在同一水平面上连续、封闭,当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就近在洞口上部或下部设置附加圈梁,其配筋和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变。附加圈梁与圈梁搭接长度不应小于两者垂直间距的两倍,且不得小于1.0m。地震设防地区的圈梁应当完全封闭,不宜被洞口截断。

图3-20 圈梁构造

圈梁在建筑中设置的道数应结合建筑的高度、层数、地基情况和抗震设防要求等综合考虑。单层建筑至少设置一道圈梁,多层建筑一般隔层设置一道圈梁。在地震设防地区,往往要层层设置圈梁。圈梁除了在外墙和承重内纵墙中设置之外,还应根据建筑的结构及防震要求,每隔16~32m在横墙中设置圈梁,以充分发挥圈梁的腰箍作用。

圈梁通常设置在建筑的基础墙处、檐口处和楼板处,当屋面板或楼板与窗洞口间距小,且抗震设防等级较低时,可以把圈梁设置在窗洞口上皮,兼做过梁使用。

6.构造柱

由于砖砌体的整体性差,抗震能力较差,我国有关规范对地震设防地区砖混结构建筑的总高度、横墙间距、圈梁的设置、墙体的局部尺寸等都提出了一定的限制和要求,设置构造柱也能有效地加强建筑的整体性,设置构造柱是防止房屋倒塌的有效措施。构造柱通常设置在楼梯间、电梯间以及某些较长的墙体中部。构造柱在墙体内部与水平设置的圈梁相连,相当于圈梁在水平方向将楼板和墙体箍住,构造柱则从竖向加强层与层之间墙体的连接,共同形成具有较大刚度的空间骨架,从而较大地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度,提高墙体抵抗变形的能力。

构造柱下端应锚固于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或基础梁内,上部与楼层圈梁连接。如果圈梁是隔层设置的,应在无圈梁的楼层增设配筋砖带。构造柱应通至女儿墙顶部,与其钢筋混凝土压顶相连。构造柱的最小截面尺寸为180mm×240mm;主筋宜用4■12,箍筋间距不大于250mm;墙与柱之间应沿墙每500mm设置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长度不应小于1m。构造柱在施工时应先砌砖墙形成“马牙槎”,如图3-21所示,随着墙体的上升,逐段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图3-21 构造柱构造做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