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三国襄阳:李衡探营,孙皓归晋

三国襄阳:李衡探营,孙皓归晋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杜预夜袭乐乡,接连斩杀伍延、陆景、孙歆三员吴国大将,消息传来,吴国朝野震动。吴主孙皓命司马李衡前往襄阳探听消息。李衡别过孙皓,扮为商人,携妻一同踏上回乡之路。遂令诸将,一齐进兵,攻取建业。早有消息报入建业,吴主孙皓慌忙召众臣计议。孙皓大喜,遂问其计。

三国襄阳:李衡探营,孙皓归晋

杜预夜袭乐乡,接连斩杀伍延、陆景、孙歆三员吴国大将,消息传来,吴国朝野震动。吴主孙皓命司马李衡前往襄阳探听消息。

孙皓说:“襄阳乃杜预伐我之巢,朕知你夫妇二人皆为襄阳人,有地利、人和之便,故请你及夫人回乡一趟,探得晋军虚实。”

李衡说:“江汉凶险,恐臣不能完成使命。”

孙皓说:“当年爱卿只身使蜀,闯江夏、襄阳,逆汉水而至汉中,说服姜维共同举事,难道没有凶险?”

李衡说:“臣尽力而为。”

孙皓说:“朕闻人说‘娶妻当如习氏妇。’何也?”

李衡说:“臣任丹阳太守时,先帝为琅琊王,年少顽皮,衡每每管教。先帝既惧我也烦我,因此要求迁至会稽。后来先帝登基,衡惧怕报复,欲奔魏避之。内人劝说:‘不可,你本是一介庶民,吴君重用,当图恩以报,如今你投靠敌国,如何面对国人!’”

孙皓说:“说得好,说得好!夫人还如何说?”

李衡说:“内人说:‘琅琊王素好善慕名,如今登基,必欲自显于天下。你可自缚请囚,请求原谅。’我依内人之言,自缚请罪,先帝说:‘朕在君为君,不计前嫌。国家正用人之际,朕加封你为威远将军。’”

孙皓说:“人言‘妇人之见’,此言休矣!爱卿是否对妻之言言听计从邪?”

李衡说:“不尽然。我自谨慎,为官不敢有浮财,但以何遗子孙?想到太史公司马迁所说:‘种植千棵橘树,抵得上封一个君侯。’我就打算种植橘树。结果夫人不允,并说:‘人患无德义,不患不富。人在富贵之时能够守得住清贫,那才是值得称道的!’”

孙皓说:“你如何说?”

李衡说:“我无言以对,但心有不甘,便暗地遣人在武陵龙阳洲上垦荒,种植柑橘千株,今已结实矣!”

孙皓说:“哈哈!没想到你阳一套阴一套,如此对你夫人。看来你夫人非一般之妇人!”

李衡说:“实不相瞒,她乃名门之后,襄阳侯习郁之后代。知书达礼,琴棋书画,样样皆能。”

孙皓说:“襄阳之行,肩负重任,有你夫人伴行,朕自放心。爱卿回建业之时,朕当封赏尔妻。”

李衡别过孙皓,扮为商人,携妻一同踏上回乡之路。

话分两头,却说杜预军威大振,驰檄约会诸将,共议取建业之策。

平南将军胡奋说:“百年之寇,未可尽服。方今春水泛涨,难以久住。可俟来春,更为大举。”

杜预说:“昔乐毅济西一战而并强齐,今我兵威大振,如破竹之势,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岂有歇兵之理!”遂令诸将,一齐进兵,攻取建业。

早有消息报入建业,吴主孙皓慌忙召众臣计议。

孙皓说:“晋兵大至,诸路已有兵迎之。怎奈王濬率兵数万,战船齐备,顺流而下,其锋甚锐,朕因此忧也。”

岑昏说:“臣有一计,令王濬之舟,皆为齑粉矣。”孙皓大喜,遂问其计。

岑昏奏道:“江南多铁,可打连环索百余条,长数百丈,每环重二三十斤,于沿江紧要去处横截之。再造铁锥数万,长丈余,置于水中。若晋船乘风而来,逢锥则破,岂能渡江也?

孙皓大喜,传令拨工匠于江边连夜打造铁索、铁锥,设置停当。

时龙骧将军王濬接到杜预传令,即率水兵顺流而下。前哨报说:“吴人造铁索,沿江横截,以铁锥置于水中,欲拦我船舰。”

王濬大笑,遂造大筏数十方,上缚草为人,披甲执仗,立于周围,顺水放下。

吴兵见之,以为活人,望风而走。暗锥着筏,尽提而去。又于筏上作大炬,长十余丈,大十余围,以麻油灌之,但遇铁索,燃炬烧之,须臾皆断。两路从大江而来。所到之处,无不克胜。

却说东吴丞相张悌,在牛渚设防。令左将军沈莹、右将军诸葛靓,来迎晋兵。

沈莹对诸葛靓说道:“上游诸军不作提防,吾料晋军必至此,宜尽力以敌之。若幸得胜,江南自安。今渡江与战,不幸而败,则大事去矣。”

诸葛靓说:“公言是也。”

言未毕,人报晋兵顺流而下,势不可当。二人大惊,慌忙来见张悌商议。

诸葛靓对丞相张悌说:“东吴危矣,何不遁去?”

张悌垂泣说道:“吴之将亡,已不可逆转矣!今若君臣皆降,无一人死于国难,不亦辱乎!”

诸葛靓垂泣而去。张悌与沈莹挥兵抵敌,晋兵一齐围之。周旨首先杀入吴营。张悌独奋力搏战,死于乱军之中。沈莹被周旨所杀,吴兵四散败走。

却说晋兵克了牛渚,深入吴境。王濬遣人驰报捷音,晋主司马炎闻知大喜。

贾充奏道:“我军久劳于外,不服水土,必生疾病。宜召军还,再作后图。”

张华说:“今大兵已入其巢,吴人胆寒,不出一月,孙皓必擒矣。若召大军撤退,前功尽废,岂不可惜也。”

贾充叱张华道:“你不看天时地利,只顾自己贪图功名,拿将士性命不当回事,虽斩你之首,不足以谢天下!”

司马炎说:“一举攻克东吴,此是朕意,张华与朕同耳,何必争辩!爱卿既为灭吴大都督,宜南屯襄阳,坐守中军,总督各路大军。”(www.daowen.com)

贾充不敢忤逆,应道:“臣即回襄阳节制。”

忽报杜预驰表到,司马炎视表,杜预亦言宜急进兵之意。司马炎遂不复疑。

王濬率军水陆并进,风雷鼓动,吴人望旗而降。吴主孙皓闻之大惊失色,诸臣表奏:“晋兵日近,江南军民不战而降,将如之何?”

孙皓说:“何故不战?”

众臣不敢指责孙皓昏庸,皆嫁祸岑昏,说道:“今日之祸,皆岑昏之罪,请陛下诛之。臣等出城决一死战。”

孙皓说:“量他就是一个朝臣,何能误国?”

众人大叫说:“陛下岂不见蜀国黄皓乎!”遂不待吴主之命,一齐拥入宫中,将岑昏剁为肉泥。

却说晋将王濬,扬帆而行,过三山,舟师报告:“风波甚急,船不能行,且待风势稍小再行。”

王濬大怒,拔剑道:“我目下欲取石头城,何言住耶!”遂擂鼓大进。

吴将张象请降。王濬说:“若是真降,便为前部立功。”张象回本船,直至石头城下,叫开城门,接入晋兵。

孙皓闻晋军已入城,欲自刎。中书令胡冲、光禄勋薛莹奏道:“陛下何不效安乐公刘禅乎?”

孙皓从之,亦舆榇自缚,率诸文武,诣王濬军前归降。王濬释其缚,焚其榇,以王礼待之。唐人有诗叹曰:“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于是东吴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户口五十二万三千,官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老幼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皆归大晋。

次日,杜预亦至,大犒三军,开仓赈济吴民。于是吴民安绪。杜预上表报捷。朝廷闻吴已平,君臣皆贺,司马炎执杯流涕说道:“此羊太傅之功也,惜其不能亲见之耳!”

却说王濬班师,迁孙皓赴洛阳面见晋帝司马炎。孙皓登殿稽首以见司马炎。

司马炎赐座,并说道:“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

孙皓说:“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

李衡夫妇回襄阳

司马炎大笑,封孙皓为归命侯,子孙封中郎,随降大臣皆封列侯。

话说李衡夫妇,千辛万苦来到襄阳,探得贾充受责,回到襄阳备战,调度六军之实。二人来到习家池,拜过祖宗,便匆忙往回赶路,欲报之吴主。

李衡夫妇回到建业之时,人是物非,国亡主虏。李衡在石头城上叹道:“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浊酒一樽酹江涛。”

隆中饮者评曰:

通读《三国志》,隆中饮者偶思中发现,三国起始终结皆与襄阳有关,历史似乎从襄阳出发,绕了一个大圈子后又回到了襄阳。三国历史,历史年表记载的只有60年,即从曹丕公元220年登基算起,直到孙皓灭亡(280)为止。但是,《三国志》所录史籍则是从东汉末年算起,大约有90年。建安年间(196―220),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这段历史,《后汉书》有录,《三国志》亦有录,呈现交叉状态。正是在这个社会剧烈动荡时期,魏、蜀、吴三家凸现出来。确切地说,在曹、刘、孙三家宣布立国之前,实际上三国鼎立局面已经形成。所以,研究三国,并不拘泥于历史年表的表述,而总是将其由公元220年往前推移二十余年。

三国局面的形成,很关键的是刘备的崛起。假设没有刘备的崛起,东吴早在建安十三年(208)就被曹操所灭。那么,寄居在刘表麾下的刘备,当时只有几百人的兵力,何以能迅速壮大起来,最终形成三足中的一足,并且立国当了皇帝呢?这正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当时国内局面还是一片混乱,曹操讨袁战争尚未结束,荆州有刘表,东吴有孙权,巴蜀有刘璋,汉中有张鲁,西域有马腾和韩遂。但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天下走势已作出了三分的规划。后来的历史,正是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在发展。《隆中对》不是占卜家的预言,而是一个政治谋略家对历史发展的客观分析。正是由于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在国内政治力量中不足挂齿),刘备才得以脱颖而出。所以,我们说三国鼎立之局面,此时已在孕育之中。三顾茅庐、“隆中对”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襄阳,并对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没有刘备的三顾,没有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没有三国史。从这个意义上讲,襄阳成了三国史的起始点。

三国的君王、武将谋士们上演了一幕幕历史好戏。曹、刘、孙各自做着统一天下的美梦,始料不及的是,美梦未醒,他们的王朝都先后覆灭了。蜀国于公元265年被魏国所灭,魏国亦于第二年被晋代,吴国虽苟延残喘,最终亦被晋灭。三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标志是公元280年晋灭吴。晋立朝是公元265年,在某种程度上,晋立朝以后,就在精心准备灭吴的计划。泰始五年(269),讨吴之事被提上议事日程,其标志就是派羊祜镇襄阳,都督荆州军事。由于病重,羊祜未能亲自率军灭吴。羊祜临终前举荐杜预接替他。公元279年,晋军由襄阳出兵伐吴,一路势如破竹,活捉孙皓,平定四州、四十三郡,三国史到此画上了句号。

由此,我们清晰地看到,三国史起始于襄阳,也终结于襄阳,这绝不是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建安初的襄阳,实际上已经取代京都,成为全国学术中心和人才集聚地。襄阳的富庶安定,特别是学术的活跃,是诸葛亮投奔、求学和发展的客观因素。刘备也正是看中了襄阳的人才荟萃,才委身刘表待时而求。刘备和诸葛亮在襄阳融合在一起,改变了他们两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历史。

襄阳和三国联系得太紧,诸如刘琦登楼去梯,隆中对策,刘备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携民渡江,关羽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王粲登楼赋诗,羊祜爱民恤民,杜预立碑沉潭等,虽脍炙人口,但饮者认为,一个朝代源于此城又终于此城,才是最值得称道的。

精彩评论

大汉后人:欲知三国事,务必到襄阳。襄阳的三国事迹太多,襄阳与三国联系得太紧。

汉江风:襄阳是一座地地道道的三国古城。除了诸葛亮在此生活了13年外,关羽也在这里生活了很长的时间,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他的官衔就是襄阳太守。刘备、张飞赵云等也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刘备还在这里生下刘禅。刘表、庞德公司马徽、宋仲、庞统、徐庶、黄祖、王粲、邯郸淳、祢衡张仲景、黄承彦、马良、糜竺、伊籍、魏延、刘封、蔡瑁、蒯越、蒯祺、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习祯、杨虑、杨颙、向朗、向宠、潘濬、曹仁、满宠、于禁、庞德等三国人物风云际会于此,轮番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活剧。

踏歌行:襄阳就是三国大舞台,开幕闭幕都在这里。

小明:三国就是襄阳,襄阳就是三国。印象最深是传国玉玺,也就是和氏璧,与襄阳息息相关,与三国走势息息相关,与三国著名的人物命运息息相关。

襄江红:没有襄阳,三国将黯然失色!孙坚命丧凤林关、刘备马跃檀溪、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刘琦登楼去梯、刘备携民渡江、关羽水淹七军、关羽刮骨疗毒、羊祜爱民如子、杜预刻碑沉潭等等,差一个故事,三国就不完整。

贝公子:当地政府总的来讲还是重视三国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但仍有差距。偏重诸葛亮一个人物,忽视了三国整体。比如关羽在襄阳的分量比在荆州(江陵)重的多,但远远比不上荆州开发得好。重视现有资源,忽视潜在资源。比如曹操汉江宴宾,是千古难得的题材。比如刘备岘山濯笔,是为人津津乐道的佳话。这些题材的开发,并不是太难之事,衷心希望当地政府能够从善如流,合理采纳。

大愚锦泽:襄阳有许多型态的文化,但三国文化绝对是最精彩的文化,有说头,有看头。

B52:襄阳在刘表时期,是三国人才的摇篮,从这里走出的人才遍布魏、蜀、吴三国;襄阳是魏、蜀、吴争夺的焦点;襄阳是三国启幕与闭幕的策源地。襄阳本土、在襄阳客居、襄阳人外任、与襄阳有关的三国人物不计其数,细算起来有数百人之多。一个三国人物就是一个三国故事,如果在襄阳建设一个三国人物馆,是不是特别有意义!

郭力:听了各位前辈的高论,受益匪浅!襄阳老乡李衡亲眼目睹了三国烟消云散,感慨万千,在石头城高歌:“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浊酒一樽酹江涛。”酒与英雄有不解之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诚邀各位前辈举杯,畅饮三国美酒,再叙襄阳佳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