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来到隆中的初期,生活得倒有规律,上午与弟弟诸葛均前往山冲耕种农田,下午就在家中读书。
诸葛亮兄弟父母过世早,家境渐渐衰落,所以在老家阳都时,诸葛亮就跟着叔叔下地干过农活。在老家阳都,种的是旱地,小麦、黍之类,在隆中可就不一样了,主要是种水稻。别说种水稻,从小长在北方的诸葛亮见都没有见过水稻。所以,刚到隆中时,诸葛亮不得不到附近拜访农户,虚心学习种植水稻的技术。开始两年,诸葛亮拜师学艺,自家的农田都荒废了,基本没有收成。靠着叔叔在世时留下的微薄积蓄,勉强可以度日。
一日,弟弟诸葛均背回一个口袋,累得满头大汗。诸葛亮问:“是何物,看把你累得。”
诸葛均说:“我也不知叫何名称,只听人叫疙瘩菜。如果这个东西可以吃,后山漫山遍野长的都是,不就解决我们吃菜的问题了吗!”
诸葛亮赞许地说:“小弟真是越来越懂事了!”
随后,诸葛亮带着弟弟到附近农户请教,得到的结果是,这个东西叫蔓菁,当地人常常把它切丝晒成半干腌着吃,只是这种腌出来的菜有一股冲味,很多人不习惯,所以喜欢吃的人并不多。
诸葛亮如法炮制,腌制了不少蔓菁丝。正如他人介绍的一样,这个菜冲劲太大,就如同吃芥末一样,无法下口。诸葛亮反复琢磨,终于成功解决了蔓菁丝冲劲大的问题,那就是用生花生米和蔓菁丝一同腌制,利用花生米把冲味吸走。没有了冲味的腌蔓菁丝味道格外鲜美清脆,诸葛亮连忙把这方法传授给附近的乡亲们。
第二年过冬前,诸葛亮弟兄俩从后山挖回了几百斤蔓菁,腌制了一部分后,还剩下一大半。怎么办呢?不能眼睁睁看着它们烂掉吧!诸葛亮心想,既然切丝能腌,成坨应该也可以腌。于是,诸葛亮弄来几口大缸,把剩下的蔓菁腌制起来。
诸葛亮巧腌大头菜
这一腌,居然腌了一年。因为诸葛亮种的地收成越来越好,有时蔬菜吃不完,还进城送给两个姐姐吃,根本想不起来还有几缸腌菜没有吃。一直到了冬天,蔬菜青黄不接之时,才想起那些腌菜。诸葛亮连忙去察看,那些蔓菁菜竟然一个也没有坏,而且个个散发着一股特殊的香味。诸葛亮用它凉拌、爆炒、烧肉,虽然味道各异,但都清香可口。有一次,诸葛亮去拜访老师庞德公,带了不少腌蔓菁请老师尝尝,没想到得到老师的大加赞赏,老师问:“这菜叫什么名字啊?”诸葛亮回答:“没有名字。”庞德公笑呵呵的说:“那就叫诸葛菜吧!”诸葛亮连忙说道:“使不得,使不得,我看就叫襄阳大头菜可乎?”庞德公仔细一想,说道:“要得,大俗即大雅,大头菜,襄阳大头菜,有味道!”
诸葛亮腌制的大头菜,也得到岳父黄承彦,特别是媳妇黄月英的称赞。黄月英说:“没想到夫君善腌菜。”诸葛亮说:“被逼无奈矣。”
诸葛亮善交友,朋友隔三岔五来隆中聚会。这些朋友每每高谈阔论之后,则要豪饮一番,多数时间喝得东倒西歪,诸葛亮自然少喝不得。黄月英每每看到丈夫醉倒的样子,就心痛不已。同时,一笔经济账黄月英也不得不算。所喝之酒,皆是从襄阳城里购买的醪酒,这些酒酒劲大,价钱也高,久而久之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为了丈夫的身体,也为了节省开支,黄月英决定自己做酒,为此,她回黄家湾住了一段时间,向母亲和街坊四邻认真学习做酒的技术。母亲告诉她,黄家湾有户张姓大爷,年轻时在城里做过调酒师,村子里就数他的酒做得最好。
张大爷的家在村头大榆树下,黄月英来到张大爷家,张大爷正在树荫下歇息。黄月英连忙上前施礼,说道:“小女子这厢有礼!欲拜先生为师。”
张大爷说:“所拜为何?”
黄月英说:“学制佳酿矣!”
张大爷说:“所学为何?”
黄月英说:“夫孔明善友,友来必饮,供之不及也。小女子既为人妇,当会自酿。”
张大爷说:“尔夫就是那位做木牛流马迎亲的山东小子?”
黄月英答道:“正是。”
张大爷又问道:“尔就是那位黄发黑肤的黄阿丑?”
黄月英屈膝道:“正是小女子。”
只听张大爷爽朗大笑,道:“人人皆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休矣!休矣!我看可改为:‘若学诸葛择妇,正得黄家靓女。’可笑,可笑,老夫竟也相信传言,以为尔是一位黄发黑肤的丑女!”
黄月英说:“让先生见笑了!月英今天是来请教酿酒之法的。”(www.daowen.com)
张大爷说:“哦,哦!看我,看我,差点忘了正事。尔找我算找对人了!酿酒关键看水质和酒曲,水佳,酒自然佳。酒曲关乎醇度,大曲则烈,小曲则绵和。此两条把握好了,其他就可以随心所欲调制了。”
黄月英说:“难道没有别的诀窍了吗?为什么市面上醪酒那么受欢迎呢?”
张大爷笑道:“看来你这小女子不得真传誓不罢休。好好好,看在你爹黄老先生的面上,我把看家本领教给你。”
黄月英就要给张大爷跪下,被张大爷止住。张大爷说“实不相瞒,我自幼就在王旗营当学徒,学了一辈子酿酒之术。我酿的宜城九醖堪称一绝,据说连京城洛阳也来采购。我现在年事已高,前几年辞工回乡,原本想将制酒之术传给小儿,奈何他的志趣在于功名,去年已随黄祖在江夏做小吏。哎!只是可惜了老夫这一身绝技了。你既如此诚恳,我就把它教给你吧。让更多的人喝上美酒,也算是对老夫的一点慰藉吧!”
黄月英拜师学酿酒
接着,张大爷滔滔不绝的讲起来:“最初的酒有醴、醪之分。醴,是指酿造一宿的酒,这种酒薄而淡;醪,是将醴酒再酘而成,这种酒厚而醇。但这两种酒均是汁滓混合的酒,后来人们发明了滤酒,苞茅缩酒就是滤酒。春秋之际,酎酒和九醖先后出现。酎酒是酿造三重的醇酒,而九醖则更复杂。酎和醖虽然都是把发酵的时间加长,但由酎到醖,不仅时间更长,而且要不断加水和酒料。九醖不是一定要反复九次加料,而是形容所加次数较多而已。至于加多少,这靠自己把握。”
黄月英牢牢记住了张大爷的话,回家后反复酿造,终于用隆中老龙泉的水和襄阳小酒曲做出了口感好、度数低的美酒。这种酒呈乳白色,味道甘甜微酸,散发着淡淡的米香,介于醪酎之间。由于这种酒是用小曲发酵,酒劲则低,即便喝过量,也挥发得快,不会伤人。从此以后,朋友聚会,就喝黄月英亲手做的美酒。一次酒后微醺,庞统说有诗已成,口中吟道:“隆山一股泉,巧手九醖旋。不须宜城行,亦作酒中仙。”徐庶说,“我也有了。”便信口念道:“此酒虽白却称黄,只因月英亲手酿。若以大头下此酒,仅此美味醉襄阳。”大家拍手叫好,认为徐庶的顺口溜更胜一筹。
黄月英做的黄酒,很快风靡全城,成为襄阳人喜爱的饮料。据说黄月英也酿造过九醖,只是平时并不示人。日后刘备带关羽、张飞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即以九醖招待过他们。
隆中饮者评曰:
大头菜实乃蔓菁腌制而成的咸菜疙瘩,许多地方均有。但是惟襄阳、沂南、成都、汉中等地的大头菜被赋予诸葛亮文化。一是说大头菜为诸葛亮发明,故大头菜也叫诸葛菜;二是说大头菜是诸葛亮的行军菜,在北伐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何也?沂南为诸葛亮的出生地,襄阳乃诸葛亮的成长地,成都乃诸葛亮的成就事业地;汉中乃诸葛亮的北伐地。这些地方的人民,对诸葛亮怀有特殊的感情,所以,就不难理解当地人为什么要把大头菜和诸葛亮联系起来。话说回来,多地不约而同地把大头菜与诸葛亮联系在一起,话出有因,也可能确有其事!这类事无法考证,也没有必要考证。饮者以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关于襄阳黄酒,饮者必须得说几句。襄阳历史上就是出好酒的地方。襄阳下游的宜城,乃楚国故都鄢郢,自古盛产佳酿。盛名天下的宜城醪、宜城醴、宜城九醖就产自这里。
曹植在《酒赋》中赞曰:“宜城醪醴,苍梧缥青。或秋藏冬发,或春酝夏成。或云沸潮涌,或素蚁浮萍。尔乃王孙公子,游侠翱翔,将承欢以接意,会陵云之朱堂。”魏晋以来,有多少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慕名而至,为的就是在这里一醉方休,对酒当歌!梁简文帝诗曰:“宜城醖酒今行熟,停鞍系马暂栖宿。”唐王维诗曰:“一罢宜城酌,还归洛阳社。”唐孟浩然诗曰:“宜城多美酒,归与葛强游。”刘表迁府后,襄阳成为文人云集之地,自然少不得美酒。宜城匠人趋之若鹜,纷纷在襄阳设坊。那时襄阳宜城之间异常繁荣,几乎连成一体。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云:“襄阳岘首山至宜城百余里间,雕墙峻宇,阁阖添列。汉宣帝末其中有卿士、刺史二千数十家。朱轩辉,华盖连延,掩饰映于太山庙下,道为冠盖里。”
襄阳酒坊盛行,巷里糟麯飘香。李白在名篇《襄阳歌》中唱到:“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麹便筑糟丘台。”在酒仙的眼中,襄阳处处皆美酒,连滔滔的汉江,也让勤劳的襄阳人发酵做成了春酒!
襄阳是一座地地道道的酒城,无怪乎王维感叹之:“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精彩评论
汉江风:听故事,涨姿势!
襄江红:自古襄阳出美酒!古隆中酒有襄阳古酒遗风,尽管有白黄之分,但饮“古隆中”,就能体会李白当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豪气!
大汉后人:隆中饮者,为何不吹吹习池酒风?
隆中饮者:不嫌啰嗦,我就讲一讲习池与酒。自从山简醉酒习家池之后,习家池便与诗酒结下不解之缘。
自古以来,有无数名士倾情于习池一醉,同时也留下了千百首醉酒诗作。其中不乏李杜孟白苏等大家,但是,所有诗作均不及一首襄阳儿歌《山公歌》:“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倒著白接篱。举鞭问葛强,何如并州儿?”歌中所唱之事,发生在西晋永嘉三年(309)、四年间,当时,四方寇乱,天下分崩,王威不振,朝野危惧。山简以镇南将军,都督荆湘交广四州诸军事,假节,镇守襄阳。他在襄阳,优游卒岁,唯酒是耽。每出游嬉,多至习家池,置酒辄醉,因仿照高阳酒徒故事,名习家池为高阳池。
B52:高阳池就是酒池吧?没有酒,襄阳会少许多风采。
隆中饮者:是滴!自山简之后,诗人们每游习池,便以诗酒相伴。把诗酒结合的最完美的莫过于李白,在习池醉酒赋诗这等雅事自然少不得他。“山公醉酒时,酩酊高阳下。头上白接篱,倒著还骑马。”“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这是他《襄阳曲四首》中的第二首和第四首中句。与李白一样,杜甫对习池充满了神往之情。杜甫至少有十二首诗写到习家池。诸如“荆州爱山简,吾醉亦长歌”“空醉山翁酒,遥怜似葛强”“非寻戴安道,似向习家池”“日有习池醉,愁来梁父吟”“戏假霜威促山简,须成一醉习池回”“不但习池归酩酊,君看郑谷去夤缘”等,说明他对习家池的关注是相当殷切的。襄阳是杜甫的祖居之地。诗人欲留迹襄阳,晚年定居习池附近,一直是他的愿望。其后,白居易、李商隐、欧阳修、曾巩、米芾、王安石等都在习池留下足迹及吟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