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业堂苦学成果-三国襄阳

学业堂苦学成果-三国襄阳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业堂坐落在岘山脚下,襄水从学堂门前蜿蜒流过。学业堂授课的老师,都是全国有名的大师,綦毋闿、宋忠、司马徽、王俊、隗禧、邯郸淳、韩暨、杜夔、梁鹄等均在此讲学。一日,学生等候上课,刘廙顽皮,与潘濬扭打,不分胜负,潘濬情急之中使了一个绊脚,刘廙被摔倒。一番话引起哄堂大笑。众山峦中,一峰隆起,故号为隆中山。据王粲《荆州文学记官志》载,刘表设立的官学规模宏大,讲授的儒士有三百余人。

学业堂苦学成果-三国襄阳

诸葛亮在襄阳的头三年,寄寓刘表处,是在襄阳城中度过的。刘表的府邸在襄阳城内东北,学业堂在襄阳城南二里。诸葛亮每天都要步行五六里到学堂读书

学业堂坐落在岘山脚下,襄水从学堂门前蜿蜒流过。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每天总是最早到学堂,学堂没有开门,弟兄俩就在襄水岸边复习功课。襄阳学业堂的课程异常繁复,大致有训六经、讲礼物、谐八音、协律吕、修纪历、理刑法六类。学业堂授课的老师,都是全国有名的大师,綦毋闿、宋忠、司马徽、王俊、隗禧、邯郸淳、韩暨、杜夔、梁鹄等均在此讲学。

在所有老师中,诸葛亮最崇拜司马徽。自从在庞德公家偶遇之后,经学课便由从宋忠改为从司马徽。

一日,学生等候上课,刘廙顽皮,与潘濬扭打,不分胜负,潘濬情急之中使了一个绊脚,刘廙被摔倒。刘廙正欲发作,先生司马徽忽入课堂,以手抚其头说道:“孺子,孺子,黄中通理,宁自知不?”

刘廙当时年仅十岁,经学初通,不甚明白先生话语之意,便指着潘濬说道:“什么‘黄中通理’,是这个湘西蛮子不讲理!”

一番话引起哄堂大笑。司马徽说:“孔明,你可与学弟解释否?”

诸葛亮起立说道:“是。”只听诸葛亮侃侃道来:“先生之语出自《易经》,曰:‘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五行之说,土居中,故黄为中央正色。心居五脏之中,故称黄中。所谓‘理’,‘腠理’也,人之皮肤、毛孔。功夫到了,内外部皆通,美由内而外,畅于四肢。先生之意是说,人要有内在的修养,再生发而外,达到内外合一,这就是理想的天人合一境界。”

司马徽说:“黄中为人本性,通理即是明道;正位居体,即是立道;美在其中,即是天道;畅于四肢,即是乐道;发于事业,即是行道;美之至也,便为成道。养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这就是我这个当先生的对你们的期望。”

刘廙这才不好意思地说:“先生,我错了,我一定牢记先生的教诲,做一个内外皆完美的人。”

司马徽又抚了抚刘廙的头说道:“你呀,要多多向孔明学习,他就是大家的典范啊!”

司马徽的一席话,说得诸葛亮不好意思,拱手说道:“各位学兄、学弟,亮初来,还望诸位指教。”

同窗马良、崔州平、庞统、孟公威、石广元、尹默、李仁等,纷纷围住诸葛亮。马良说:“今日听君一席话,当刮目相看!今后多多切磋矣。”

住在刘表的府邸大院,高墙壁垒,诸葛亮感觉别扭,但是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经常接触到一些大师,这些人因公务时常出入府邸。

诸葛亮就读学业堂

学业堂每月初一、十五休课,诸葛亮早已将功课背得滚瓜烂熟,闲着无事,便在偏殿外等候。诸葛均拉着哥哥衣襟说道:“一个月就这两天无课,你还不带我出去玩。自来襄阳,尚不知有何名胜。”

诸葛亮说:“你就知道玩!学堂所学有限矣,平日有课,无缘见到大师,只有今日有机会相遇。”

诸葛均说:“你知道今日谁来?”

诸葛亮说:“不知,遇见谁,就是谁。”

弟兄俩正说着,忽见大书家梁鹄进殿。诸葛亮连忙迎上前,说道:“在下诸葛亮,寄寓刘荆州处,在此专候先生指教。”说着,从袖中掏出一副临帖奉上。

梁鹄望着眼前这位小伙子,又翻了翻临帖,说道:“你就是德操的高足孔明吗?”

诸葛亮毕恭毕敬答道:“正是。”(www.daowen.com)

梁鹄说:“好,好,那我还要认真看一看,等批阅后还你。”

诸葛亮连忙躬身致谢。

安定的环境,身边都是一些学识渊博的人,对诸葛亮来说,是非常可贵的。诸葛亮极其珍视这一切,他就像一个如饥似渴的婴儿,拼命地吸允着知识的乳汁。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叔父精心为他创造的条件。他从内心感谢叔父,而感谢的最好方式就是勤学成才。

然而,在建安二年的初春,传来噩耗,叔父诸葛玄在西城民反中不幸遇难。诸葛亮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一方面叔父对自己恩重如山,从8岁到17岁,叔父把自己抚养成人,呕心沥血,这不是父子却胜似父子的关系,使诸葛亮更加充满了无尽的哀思;另一方面,叔父的死,使他和弟弟诸葛均断了生活来源,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衣食无忧、集中精力的学习了。

刚满17岁的青年诸葛亮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返回故土?不,家乡阳都至今还陷在战争的漩涡之中,两个姐姐都已嫁到襄阳,更重要的是,叔父辛辛苦苦把自己带到荆州,目的就是希望自己学有所成。荆州环境安宁,交通便利,教育发达,人才集中,信息灵通,显然比战乱不已的家乡更适合学习和发展。

凭着叔父与刘表的故旧关系,在官府寻求个一官半职?不,这不符合自己的志向。老师庞德公那么大的学问,都拒绝到刘表那里做官,一定有其充足的理由。再说,自己目前首要任务仍然是学习,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

他突然想到了老师庞德公,过着超脱世俗的躬耕生活。一边耕作,一边游学,既可以解决生计问题,又不耽误学习深造,岂不一举两得。

诸葛亮此时心中已经有了打算,他要选择一个理想的地方,实现自己的想法。

在襄阳城西20多华里有一个地方,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众山峦中,一峰隆起,故号为隆中山。隆中山起伏盘旋,势若蟠龙;另一座大旗山与之隔谷相望,它一头高昂,一头缓缓下垂,像只卧虎。这里茂林修竹,泉水潺潺;阡陌垄亩,依山就势。实在是躬耕读书、修心养性的好地方!这里当时虽然归南阳郡邓县管辖,但是远离张绣统治下的战乱纷扰的郡治宛城,相反,距离荆州学术中心襄阳却近在咫尺。

诸葛亮拜谢刘表

一切都安排好之后,诸葛亮前去拜见刘表,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刘表。刘表挽留了一番,诸葛亮既已决定,就坚决辞别了刘表的好意,毫不犹豫地带着弟弟诸葛均在隆中定居下来。刘表见劝不住诸葛亮,便由他而去,也对这个有志气的年轻人高看了一分。

从此,诸葛亮和弟弟开始了长达10年的耕读生活。

隆中饮者评曰:

东汉初年,刘秀注意整顿吏治,他利用兴办学校和乡堂里选等方式,培养和选拔地主阶级的子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这样,就为儒生的入学大开方便之门。顺帝时建立太学,儒生人数发展很快,到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增至3万多。张俭、刘表、诸葛瑾等人先后均在太学求过学。可是到了董卓乱政后,太学土崩瓦解,师生作鸟兽散。

刘表主政荆州之后,重仕尊教,相当一部分太学师生先后来到襄阳。綦毋闿、宋忠等大师均在此设坛讲课。据王粲《荆州文学记官志》载,刘表设立的官学规模宏大,讲授的儒士有三百余人。《刘镇南碑》中也说道:“吏子弟受禄之徒,盖以千计。洪生巨儒,朝夕讲诲,訚訚如也,虽洙泗之间,学者所集,方之蔑如也。”当代魏晋南北朝史界泰斗唐长孺先生在《汉末学术中心的南移与荆州学派》一文指出:“荆州学校的规模和制度远远逸出郡国学范畴,不妨说是洛阳太学的南迁。”这是襄阳历史上最为光辉的一个时期,刘表在襄阳培养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三国人才储备库,魏、蜀、吴三国均有获益。如王粲、石广元、徐庶、孟公威、司马芝、刘廙等人为魏国所用;诸葛亮、庞统、尹默、马良等人为蜀国所用;潘濬等人为吴国所用。

精彩评论

护心镜:人才之盛莫过于三国。人才之争的激烈程度也莫过于三国。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国之争就是人才之争。当时的统治者似乎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得人才者得天下

隆中饮者:魏、蜀、吴三国之主都能用人。所以,在众多军阀混战中,这三家渐渐凸显出来,最终形成鼎足之势。曹操更具备了刘备孙权难以企及的优势。曹操还采取了许多“唯才是举”的重大举措,所以,曹操阵营里贤才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可谓名贤连茹,奇才接踵。其次是孙吴政权,有张昭、顾雍、周瑜、诸葛瑾、鲁肃、吕蒙、程普、黄盖、韩当、周泰、丁奉、徐盛、甘宁、陆逊、陆抗等。吴国人才的缺陷是面窄,受区域的限制较大。但是,由于孙权本人在位时间最长,所以,他的人才战略得以贯彻始终,这与三国之中吴国灭亡最晚不无关系。三国之中,蜀汉的力量最为弱小,特别是刘备死后,蜀中人才难以为继,政治势力一路下滑。但是,蜀汉人才的特点最为鲜明,文臣武将都是超一流角色。诸葛亮的谋略无人企及,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的万人不敌之勇,都为蜀汉政权支撑了数年。

大汉后人:文中说诸葛亮曾求教于东汉大书家梁鹄,说明他们之间是一种师承关系。本人曾看过诸葛亮《远涉帖》的影印件,全帖二十七字:“师徒远涉,道路甚艰,自及斜褒,幸皆无恙。使回,驰此,不复云云。亮顿首”。此帖后为王羲之所得,并亲为临仿。其后,王羲之所临《远涉帖》的唐人钩摹本又为苏轼所得,后又落入宋徽宗赵佶手中,成为宫廷收藏品。宋徽宗将诸葛亮称为蜀汉书法第一人。宋徽宗在他所撰写的《宣和书谱》草书叙论中说:“自汉晋宋以还,以草书得名者为多,流传于今者,蜀得诸葛亮。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

汉江风:长见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