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条件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各种地质要素的综合,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结构与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六大方面,是一个综合概念。
工程地质条件是长期地质历史发展演化的结果,它反映了地质发展变化过程,即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强度。工程地质条件的形成受大地构造、地形地势、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的控制。各地的自然因素不同,地质发展过程不同,其工程地质条件也就不同;同一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各要素之间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是因为它们受着同一地质发展历史的控制,形成一定的组合模式。认识工程地质条件必须从基础地质入手,了解地区的地质发展历史,各要素的特征及其组合的规律性,这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是大有帮助的。
1)地形地貌
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状况、山坡陡缓程度、沟谷宽窄等形态特征;地貌则说明地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时代。地形地貌条件对建筑场地的选择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对线性建筑如铁路公路、运河渠道等的路线方案选择意义更为重大。
2)岩土类型及性质
在工程中针对岩土的研究,除了要了解其成因类型、形成时代、埋藏深度、厚度变化、延伸范围、风化特征及产状要素外,还要进行岩土的物理性质试验,定量地确定有关指标,因为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岩土参数的准确性。岩土性质的优劣对建筑物的安全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大型建筑物一般要建在性质优良的岩土上,软弱不良的岩土体上工程事故不断,地质灾害多发,常需避开。
3)地质结构与构造
这包括地质构造、土体结构与岩体结构。地质构造确定了一个地区的构造格架、地貌特征和岩土分布。断层,尤其是活断层,会给建筑带来很大的危害,在选择建筑物场地时必须注意断层的规模、产状及其活动情况。土体结构主要是指土层的组合关系,亦即由层面所分隔的各层土的类型、厚度及其空间变化。特别要注意地基中强度低的软弱土层,它对地基承载力和建筑物的沉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岩体结构是指结构面形态及其组合关系,尤其是层面、泥化夹层、不整合面、断层带、层间错动、节理面等结构面的性质、产状、规模和组合关系。岩体结构面的空间分布,对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有重要影响。形成时代新、规模大的活动性断裂,对地震等灾害具有控制作用。(www.daowen.com)
4)水文地质条件
这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动态变化和化学成分等。地下水是降低岩土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地下水位较高一般对工程不利,地基土含水量大,黏性土处于塑态甚至流态,地基承载力降低,道路易发生冻害,水库常造成浸没,隧洞及基坑开挖需进行排水。滑坡、地下建筑事故、水库渗漏、坝基渗透变形以及许多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地下水的参与有关,甚至起到主导作用。工程建设中经常要考虑水文地质条件,如在计算地基沉降量时要考虑地下水位的变化,在分析基础抗浮设计、基坑涌水、流砂等工程地质问题时,地下水位的变化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在溶岩地区,地下水的溶蚀造成地基中的洞穴,给基础设计带来困难。地下水的水质对混凝土材料还可能产生一定的腐蚀,所以需要作水质分析。
5)不良地质作用
这是指对工程建设有不良影响的自然地质作用。地壳表层经常受到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会对建筑物的安全造成很大威胁,所造成的破坏往往是大规模的,甚至是区域性的,主要包括岩溶、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震等灾害,以及工程活动引起的对建筑物构成威胁和危害的不良地质现象。它影响建筑物的整体布局、设计和施工方法。
6)天然建筑材料
天然建筑材料是指供建筑用的土料和石料。为了节省运输费用,应该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用料量大的工程尤其应该如此。天然建筑材料的有无,对工程的造价有较大的影响,其类型、质量、数量以及开采运输条件,往往成为选择场地、拟订工程结构类型的重要条件。而不同地质条件的建筑材料适合不同的工程需要,所以必须搞清天然建筑材料的地质成因、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