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嘉庆)光绪灵州志,全注全译,附宁夏郡沿革表

(嘉庆)光绪灵州志,全注全译,附宁夏郡沿革表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郡沿革表]①按:西汉元封五年,汉武帝置十三州刺史部,据清钱坫撰、徐松集释《新校注地理志集释》卷一三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卷二:北地郡属朔方刺史部。

(嘉庆)光绪灵州志,全注全译,附宁夏郡沿革表

史之有表,犹星辰之有躔纪[1],衣服之有冠冕[2]也,振纲挈领[3]、条绪斯分[4]。灵州自汉初建置,中更变易不恒,今取历代沿革始末,标为表识[5],庶几[6]观者如列眉[7]焉。

[宁夏郡沿革表]

①按:西汉元封五年(前106),汉武帝置十三州刺史部,据清钱坫撰、徐松集释《新校注地理志集释》卷一三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卷二:北地郡属朔方刺史部。朔方郡治所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北),辖境相当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黄河以南地区。东汉移治临戎(今内蒙古磴口县北)。汉朔方郡县实与宁夏境无涉,旧志往往误列入其地,本志沿误。以下及其它如“古迹”“宦迹”“艺文”等门类所录汉朔方故实皆相因致误,笔者不再一一作注,参此。
②按:北地郡,东汉末因羌族起事南徙关中,宁夏北部沦入羌胡,无郡县设置,南部属雍州之安定郡。故晋代宁夏与北地郡无涉,此误。赫连勃勃所建大夏国据有宁夏全境,但建置不详。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红墩界镇白城则村。夏州:此误。夏州之称为后魏事。
③十二年:原文为十一年,据蔡淑梅《(嘉庆)〈灵州志迹〉 (光绪)〈灵州志〉》征引《魏书·地形志》卷一零六改。按:据《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太平寰宇记》卷三七北魏始光四年(427),太武帝灭夏置统万镇,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改置夏州。西魏置弘化郡。至隋开皇初复为夏州,炀帝初复为朔方郡。唐贞观二年(628),平梁师都为夏州治所。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更名岩绿,县属化政郡,隋开皇三年(583)废化政郡,以岩绿县属夏州,唐贞观二年改为朔方县。夏州、朔方郡在今陕西横山县西,其辖境唐时相当今陕西大理河以北的红柳河流域及内蒙古杭锦旗、乌审旗等地,皆不至宁夏境,此沿旧志误以宁夏为其地。本书“沿革”“古迹”“宦迹”“艺文”等多录夏州、朔方郡故实,皆相因致误,笔者不再一一作注。此条当与“南北朝”条为一栏,所载皆为北魏事。
④按:唐灵武郡与灵州无隶属关系。据《旧唐书·地理志》卷三八、《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太平寰宇记》卷三六:隋灵武郡,唐武德元年(618)改为灵州。天宝元年(742),改灵州为灵武郡。至德元载(756),肃宗即位于灵武,升为大都督府,乾元元年(758),复为灵州。灵武郡原本作“灵州郡”,据此改。

续表(www.daowen.com)

①按:据《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太平寰宇记》卷三七:周置宁朔县,属化政郡。《太平寰宇记》作“属北政郡”,北政郡当为化政郡之误。参见正文“魏”“隋”栏。
怀远镇:原本脱,据《宁夏府志·地理·沿革》卷二补。
③朐衍:《汉书·地理志》卷二八下作“昫衍”,《汉书·五行志》卷二七作“朐衍”。下同。
④灵洲:《汉书·地理志》卷二八下、《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太平寰宇记》卷三六作“灵州”。
⑤西安州:原本作“安西州”,据《隋书·地理志》卷二九、《太平寰宇记》卷三七改。
⑥环州:原本脱“州”字,据《宁夏府志·地理·沿革表》卷二、《元史·地理志》卷六〇补。
⑦属:原本作“为”,据《宁夏府志·地理·沿革表》卷二改。

续表

①安定郡:原本作“安定县”,据《汉书·地理志》卷二八下、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卷二改。
②丰安县:原本作“丰乐县”,据正文“唐”栏与《隋书·地理志》卷二九改。
③威州:据《新唐书·地理志》卷三七、《太平寰宇记》卷三六:唐咸亨三年(672),于鸣沙县境内置安乐州,安置吐谷浑部,仍领鸣沙县。神龙二年(706),突厥攻陷鸣沙县,移置于废丰安城。大中三年(849)收复后,改安乐州为威州,领鸣沙、温池二县。州治据鲁人勇、吴忠礼、徐庄《宁夏历史地理考》谓在今同心县韦州镇南。
④属:原本作“所”,表意不明,据正文《[大清]一统志·灵州沿革表》和《明史·地理志》卷四二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