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前美村:探寻船主佛与慈黉爷的渊源

前美村:探寻船主佛与慈黉爷的渊源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年之后,遂成为樟林港著名的红头船主,人称“船主佛”。相传,他在海上屡遭海寇抢劫和台风袭击。其墓在隆都镇与潮安交界的龙门关脚,土名严厝围的“鲤鱼地”,今保护完好。当时,陈慈黉已经年过花甲,仍不辞路途之艰辛,毅然前往。事后,双方才明白,原来请戏并付费的,都是慈黉爷一人所为。双方都感激不尽,也感慨不已,都表示从此和睦共处,以谢慈黉爷恩义。陈慈黉于1921年在家乡逝世,享寿78岁。

前美村:探寻船主佛与慈黉爷的渊源

十九世纪末,前溪陈慧先公的长房开始崛起。此间,陈慈黉的父亲陈焕荣是最关键的人物。

陈焕荣,字宣衣,生于清道光五年(1825),幼时家贫,为补家用,长年累月到河溪池塘掠鱼摸螺,换些粮米,艰难度日。因为他个子矮小,就有了绰号“阿佛”(“佛”潮音与“核”同,意为果核)。又因为他成天浸泡在水里讨掠,遂号之为“水鬼佛”。村中数他水性好,又天天下河溪,对隆都内外大小河溪都甚为熟悉,故村中流传一句俗话,“欲知隆都河溪深浅,问‘水鬼佛’就晓”。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陈焕荣深感时艰,不愿困守家乡,遂伙同陈氏族中青壮年到汕头、香港当船工。是时,焕荣年仅十五六岁。据村中老辈人说,焕荣及族人出外谋生,是由其家居山内的姑丈介绍到樟林古港给一姓蔡的船主行红头船,当船工,随船南来北往装卸货物。他任劳任怨,克勤克俭,把每次领取的工钱尽量积存,装入随身携带的竹槌里。道光二十二年(1842),陈焕荣回乡娶妻成家,第二年就生长子慈黉。

当年香港创办乾泰隆的地方 陈克湛/提供

有了妻儿,陈焕荣就更加拼搏,在外行船力争多赚多积蓄。后来,就自购船只,当起船主,开始自营货运,航行于中国上海天津青岛、汕头和南洋各地。多年之后,遂成为樟林港著名的红头船主,人称“船主佛”。

其实,陈焕荣的发迹来之不易,行红头船也并非一帆风顺。相传,他在海上屡遭海寇抢劫和台风袭击。但无论是炮震刀鸣,血染波涛,还是樯摧舟覆,浮尸汪洋,他总能逢凶化吉,虎口余生。有一次,船行海中,风大浪高,船身簸荡厉害,龙骨“啼哭”,声声凄厉。富有经验的焕荣预感到这船不可再用,恐怕有朝一日要出大事,遂有弃船上岸做生意的冲动。当时香港已被英国占领并宣布为自由港,作为南北货运中转站,商机难逢。陈焕荣主意已决,遂与合伙族人商议,弃船上岸开店经商。咸丰元年(1851),陈焕荣与族人合资在香港创办乾泰隆南北行,主要经营大米进出口业,又将中国土特产远销南洋各地,既搞贸易,又搞航务,盈利甚丰。乾泰隆是继澄海人高满华于1850年开办的“元发行”之后,华人在港最早开设的老商号之一。后来与潮安人创办的“合兴行”成了南北行最早的“三鼎足”。随着红头船逐步被蒸汽轮船替代,许多红头船主都相继关门大吉,而陈焕荣开创的转口贸易却越来越红火。

泰国的黉利宅第(身穿白衬衣的是陈慈黉的曾孙陈天中) 陈克湛/提供

不料,正当陈焕荣在香港红红火火经营乾泰隆,创下相当可观的家业之时,祸起萧墙。咸丰四年(1854),族人陈宣岭参与潮安官塘陈阿十反清起义失败,被官府斩首。官兵放火烧毁了陈家祖屋。事后,陈焕荣在港获知此事,甚为担忧,遂将年仅12岁的陈慈黉带到香港,言传身教,精心培养,使慈黉很快就熟悉了航运知识和经商之道。长大后,陈慈黉接管了父业,主持乾泰隆,使乾泰隆大步发展,成为香港进出口米业的巨商。同治十年(1871年),已28岁的陈慈黉在陈焕荣的支持下,离开香港到暹罗曼谷创立了“陈黉利行”,并先后开设几个火砻,自行加工大米。

陈慈黉 陈克湛/提供

在宣衣回乡后,接手经营乾泰隆的陈慈宗 陈克湛/提供

就在陈慈黉到暹罗拓展家业的时候,陈焕荣将香港乾泰隆交与亲侄陈慈宗打理,回归故里,颐养天年。是时,他年近半百,疾病缠身,体质虚弱,但壮心不已,时时关注乡事和社会公益,建树颇多。事迹已见上文叙述。饶平知县杜承洙亲书“乐育英才”的匾额及对联“十室有忠信,一乡称善人”相赠。朝廷还赐建“乐善好施”坊,并封赠他为通奉大夫,赏顶戴花翎,故其相继兴建的5座住宅,皆称“通奉第”。(www.daowen.com)

陈焕荣于光绪十六年(1890)去世,享寿67岁。当时澄海名士王景仁为他撰写挽文,朱汝珍为他书写像赞。其墓在隆都镇与潮安交界的龙门关脚,土名严厝围的“鲤鱼地”,今保护完好。

陈慈黉到暹罗建基立业,创设陈黉利行,当时已是局面初开。黉利行位于曼谷对岸吞武里火船廊,这里是黉利家族集团的发祥地,至今仍为泰国黉利股份有限公司的行址。在这里,陈慈黉整体推进区域性经营,自设火砻(机器碾米厂)直接加工生产大米出口外销。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暹罗火砻业的重心,渐次由洋商转入华商之手。陈慈黉创设的黉利行,就是向中国香港、汕头和新加坡直销暹米的佼佼者。到19世纪90年代,陈慈黉在暹京的两家火砻,每天加工生产大米的能力接近200吨。

20世纪中叶,香港南北行的百年老字号,仅存乾泰隆一家岿然独存,成为香港一家历史最久远的华人商号。直至现时,每年农历新年,乾泰隆仍然悬挂出其阅尽百年沧桑的对联“乾坤浩荡财源远,泰岱峥嵘气象隆”。从这副颇具历史内涵的迎春对联,人们仍依稀可见香港南北行当年的鼎盛景象及其不同凡响的商场气派。为了纪念南北行在奠定香港转口贸易地位所起的重要作用,表彰其对促进早期香港经济繁荣的巨大贡献,香港无线电视台于1976年把本港现存历史最悠长的一家南北行——乾泰隆拍成电视纪录片,广为播放。

陈慈黉情系桑梓,乐善好施。回乡伊始,善举颇多。仅先后为村里及隆都修桥造路、筑堤通渠就有数十处。至于帮助乡亲邻里,则做到有求必应。有一次,滨海有两个村发生纠纷,互不相让,发生械斗,双方都来请陈慈黉去裁决。当时,陈慈黉已经年过花甲,仍不辞路途之艰辛,毅然前往。可是,无论他如何劝解,双方都不相让,最后,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要对方请戏班来演戏,以示道歉,陈慈黉听了,都替对方答应下来。结果,双方都如期请戏班演戏,并言归于好。事后,双方才明白,原来请戏并付费的,都是慈黉爷一人所为。双方都感激不尽,也感慨不已,都表示从此和睦共处,以谢慈黉爷恩义。20世纪初,为适应教育新潮流,陈慈黉拨款将先前由他出资创办的私塾改为成德初等小学堂,后来又改为成德学校,使当地适龄学童得以免费就读。至于村中有什么天灾人祸,他都一一施以援手,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善人。

陈慈黉于1921年在家乡逝世,享寿78岁。

陈慈云,是陈焕荣第三子,又名步墀,号子丹。慈云幼年失怙,母子流落香港,被陈焕荣偶然碰见,“异其状”,遂收为义子。陈焕荣备尝目不识丁之苦,向来重视儿孙辈的学业。慈云天资聪颖,受到名师悉心指导。光绪十一年(1885),他县试第一,继而,府试第二,院试进邑庠第一。正当他踌躇满志的时候,光绪新政,停止科举。幸得其师陈伯陶(江苏提学使署江宁布政)举荐,为候补道台,并由朝廷选派拟赴日本考察实务。可是,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当他来到上海集中候船之际,辛亥革命爆发,仕途随之梦断。

陈慈云像 陈克湛/提供

悻悻然返港的陈慈云,对清室的诸多恩典不能忘怀,对新政权则一直排斥。此间,接替陈焕荣掌管乾泰隆的陈慈宗(陈焕荣之侄)病逝,陈慈黉又到暹罗开创新业,慈云只好专心致志把乾泰隆管好,直到1919年才把商号交给侄子陈立梅。虽然这个阶段是乾泰隆的事业最昌盛的时候,但仍然难以平息慈云心头的郁结。他桀骜不驯、骄人傲物,纵情恣肆于声色诗酒之中,常与岛上遗老骚人互相唱和。“率多驼荆桑海之作,书法亦矫健轶寻常。”更有甚者,他终身不联书“中华民国”四字,民初时仍保存辫发,后迫于形势,干脆理了个光头,并号“云僧”。而每逢逊帝(溥仪)寿诞,则准备重礼,附入觐旧臣进呈。宣统感念其忠诚,亲笔题匾“寒木春华”赠之。匾额现已不知所踪,而郎中第的门额上,“家承赐书”四字犹存。

陈慈云的书斋“梅鹤吟馆”今已是面目全非,但那时候,陈慈云每从香港回来,总喜欢住在这里。堂上挂着“寒木春华”匾额,门联是他亲自所题:“梅影月明满地看,鹤声露下隔溪闻。”院中有井,泉质极好,炉火点起,茶香出墙。邻里乡亲一闻茶香,就知道三爷回来了,今夜月下又会有一位吟诗的素人。

陈慈云是陈家的才子,诗文堪比廷光公。其著作甚多,在主持乾泰隆期间,他编著《绣诗楼丛书》36种,陆续刊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