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先公居于陈氏家族第十一世。族谱里,慧先公的故事很简单,只记载到清康熙年间他举家从溪尾搬到前溪居住。民间传说,慧先公弃农就商,成为一个红头船商人。他的生意,主要是从家乡把红糖贩运到北地。有了财富的积累,慧先公鼓励儿子读书求取功名。为避祸患,明朝几百年间,陈氏族人远离官场,禁步科举。到了清朝,才算是事过境迁。这个家族在科举上的成功,是从慧先公的次子陈廷光开始的。在雍正乾隆年间,陈廷光是潮州府的名人。乾隆《潮州府志》有其传,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藏的《潮州陈氏族谱》里面也有他的传记。
陈廷光画像 陈志伟/摄
陈廷光22岁中康熙癸酉科(1693)第38名举人,不久,应召赴京都,初授内阁中书,后来改授直隶赞皇县知县,莅任12载。其间,他曾署理了获鹿、阜平两县印务。这时候,陈廷光本该倍加努力,加冠晋禄才是,然而,在这人生当口,却来了个大转折,于雍正五年(1727)辞职归田。按照乾隆《潮州府志》“陈廷光传”上的说法,原因是“家素封,性耿介,以是不获于上官”[1]。“素封”是说他家里有钱,有恃无恐,耍了少爷脾气。“不获上官”是说他不会阿谀奉承,就是政绩卓著,廉洁为民也于事无补。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一直跟随在他身边,照顾其生活起居,帮他处理文案的侄儿陈诚开不幸病逝于任所。总之,他是再也无法在这凄凉地待下去了。陈廷光的成功,并非在于考取了举人,也不在于当了个七品芝麻官,而在于他拿得起放得下,他是一个善于为自己的后半生作打算的智者。致仕之时,他已经是50多岁了,既然仕途渺茫,又何必一条道走到黑呢?于是,他告老还乡。从他致仕30年后获得的“重宴鹿鸣”,从他逝世后几百年仍在家乡留下的口碑,都坐实他急流勇退是明智之举。
当时,陈氏一族,富甲一方。这滚滚财源来自何方,至今说法不一。一说是陈廷光在主政赞皇县时,偶然得到一大宗匪产。相传在其县境内有一破庙,因地处偏远,人迹罕至,内有几口棺材,骸骨狼藉,有一次因查勘民案,他路过此处,发现那棺材里藏匿大量财宝……又据《潮州府志》记载,陈廷光继承先父事业,北上南下,经营航运贸易,使陈氏家族兴旺发达。但无论如何,陈廷光有钱是真的,他把钱用到极致也是众口皆碑的。在家乡,他修建永宁寨,为全村人提供一座防盗防洪的处所;他修固隆都堤防,并采用新法“龙骨灰堤”,缓解了秋(溪)、隆(都)两都的水患;他捐资兴学育才,创建了隆都文祠,又捐建潮属官塘和铁铺文祠;他建陈氏宗祠,安妥祖灵,敦本睦族;等等。官塘的嘉会埠文祠,虽然破败不堪,但至今仍保存一方雍正十三年(1735)的陈廷光“功德碑”,祠内有联曰:“防固通流功追舜禹,民丰物阜泽及秋隆。”寨内的养心斋,是陈廷光致仕归乡之后颐养天年、读书养心的地方,如今仅存一片废墟,连后壁都没有了,哪里还有陈廷光亲手绘制的山川图?但村里的老辈讲,那画面,取材于隆都至潮州沿途景色,描绘的是陈老爷亲力亲为的“功德”。这画壁之所以养心,正因为陈廷光面对着家乡的山山水水时,无愧于心。(www.daowen.com)
这里是陈廷光的出生地——溪尾祖屋 陈志伟/摄
乾隆十八年(1753),重逢癸酉科开考时,陈廷光年已82岁,经朝廷批准“重宴鹿鸣”,应邀到省城与新举人一起赴宴。当时众多新举人无不羡慕至极,纷纷祝贺。抚军苏昌即席赠联,曰:“与宴重逢攀桂日,问年已越钓璜时。”4年后,陈廷光寿终老于家,乡人私谥“泓泽”,但士子们则尊称他为“赞皇先生”。朝廷敕授文林郎,赐赠奉政大夫。
陈廷光还是一位爱好文学之人,他能诗善词。不过他写诗作词,只为寄情酬唱,却无意结集成书。到了清末民国初,陈步墀(慈云)才将陈廷光遗稿、抄件广为搜集,出资刊印。据饶宗颐编纂的《潮州志·艺文志》记载,存世的陈廷光诗词书目计有《古瀛词抄》《四先生诗存》和《十万金铃馆词》。[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