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座建筑物在布局上既独立而又不失整体性,紧密相连,错落有序,疏密有致。郎中第、寿康里和善居室三座是潮汕最具特色的“驷马拖车”式建筑,另一座三庐是别墅式建筑,附属于寿康里。
前三座宅第结构造型相似,宅第的主座是“四点金”房局,两侧为双火巷(也称双背剑)。火巷的厢房仿照北京故宫之东宫、西宫建筑形式。大宅中分成若干小院落,构成大院中有小院的“院中院”,大房中带有小房的“房中房”。院落外围由两层洋楼拥护,大宅制高处还设置了具有瞭望功能的角楼,可以纵观全宅,便于防盗防火。二楼的西式天台与斜屋顶相接,既是天台又是通道。俯瞰陈慈黉故居,每座建筑的屋顶、长巷、梯楼、天桥和通廊迂回曲折,点、面、线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形成一个内低外高的“四水归一”方形大庭院。
这四座建筑共占地25400平方米,共有大小厅房506间。据说陈家还设一专事开关门窗的佣人,每天清晨开窗,开完所有的窗,已经是吃午饭时间了,吃过了午饭又开始关,当所有的窗都关上了,天也就黑了。
陈慈黉故居,分属于陈慈黉的三个儿子。
郎中第,俗称“老向东”,是陈慈黉次子陈立梅(惠芳)的宅第,始建于1910年,至1920年建成,占地面积1506.1平方米,共有大小厅房158间。郎中第在“驷马拖车”的传统建筑格局上,又增添了“双龙虎,双庭院”的建筑特色。“郎中第”的取名,自有来历。那是清宣统元年(1909),华东的江苏海州三属惨遭大水灾,廷议办理赈济,派员到南洋募赈。当时刚到泰国接管父业不久的陈立梅,忧国忧民,应召捐出巨款赈灾,虽然他以“无名氏”认捐而不想扬名,但清廷还是照例褒奖,授予他“郎中”衔。这是陈慈黉家族的荣誉,也是陈立梅历史上的一个亮点,因而宅第以此命名。
寿康里,俗称“向南”,是陈慈黉长子陈立勋(惠臣)的宅第,始建于1922年,至1930年建成,占地4097.2平方米,共有大小厅房116间。寿康里朝南,在“驷马拖车”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庭院前建成栏杆式围墙,透过围墙可看到大路过往的车马和天然的护城河。寿康里院中东北角特意建造一个优美别致的双层“小姐楼”,作为未婚姑娘读书住宿的闺房。特别有意思的是,小姐楼并非中国传统的“闺房深深”,北面有高及二楼的门楼,二楼处设有阳台,可以凭栏远眺,观看落日和投射在池塘上的斜阳,充满诗情画意。(www.daowen.com)
三庐是寿康里的附属建筑,占地面积799.2平方米,有厅房30间。两层别墅模式,小巧玲珑,幽静舒适,是陈家专门用于接待客人的客舍,也是与族人议事的地方。
三庐别墅 陈国彦/摄
善居室(俗称“新向东”)是陈慈黉幼子陈立桐(字惠华)的宅第,始建于1922年,至1939年尚未建成,可惜因日本侵占潮汕,汕头沦陷而被迫停工。善居室占地面积达6861平方米,大小厅房共有202间。它保留“驷马拖车”式建筑格局,规模巨大,又在潮汕式平房上增加了南北书斋楼以及亭台楼阁和双后包点缀,配以西式阳台、拱门、圆窗,是陈慈黉故居中最大型、最宏伟、最壮观,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宅第。善居室虽是陈立桐的宅第,但人们向来提起的,总是他的太太——细奶。建这座宅第时,陈立桐已经去世了,建造事务全都由他的夫人李彦芝来打理。这里面有太多的故事,时常被后人提起。
李彦芝,名门闺秀,在二八年华嫁给陈立桐,男才女貌,门当户对,只可惜两人感情多舛。乡里传说,陈立桐有外遇,为李彦芝所不容。一向娇生惯养的陈家阔少,经不住这情感的折磨,抑郁寡欢,自暴自弃,终寻短见。陈立桐20多岁就去世,留下年轻的李彦芝独自面对漫漫人生。所以,与其说倾力建善居室是李彦芝寄托对先夫的思念和追悔,不如说是一个女人在这个大家族中为自己营造坚守的据点和堡垒。善居室是她保全她们孤儿寡母在陈氏家族中地位的象征。一边是炮火连天,大片国土沦落在日寇铁蹄之下,另一边是新寡的细奶近于偏执的精雕细琢。建成后的善居室,在整体布局上,既保留“驷马拖车”潮式建筑格局,又在大院四周建造两层西式洋楼,使之内低外高,萦回曲折,瑰伟独特。院中火巷为纬,院落为经,回型相扣,梯桥勾连。大轮船从意大利运来瓷砖、马赛克,工匠们以绣花一样的耐心和精巧去张贴,木桶装的“红毛灰”也用做糕饼的工夫来注件。斗工,细奶同时请来几拨工匠,让他们各自蒙起眼来比赛,最终由她组织专家来评分,优胜劣汰,以质计酬……李彦芝不满意的,一律拆了重来,不惜工本,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做。李彦芝的理念,就是要建一栋当时一流的豪宅,超过郎中第,超过寿康里。陈家上上下下对这位新寡的细奶给予深切的同情和怜悯,以致于到了放任怂恿的程度,竟让她由着性子来。钱,对她来说就是一张纸。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多是少,管钱的爷都会照付不误。她有一句话留在乡间:“穷得连一簸箕银都无?”说是有一日,陈家来了穷亲戚,哭哭啼啼,侍女告诉细奶,说是来跟二老爷借钱的。细奶听了好奇,随口而出:“穷?穷得连一簸箕银都无?”长这么大,她从来都不差钱,嫁到了陈家不久,又正好赶上陈家在分股金,那银元,堆成山,一时数不过来,只好用簸箕来量。有了这样的经济条件,李彦芝在建筑上挑剔到近于胡闹。在进度上她强调“爱慢勿猛”,她执着的是这个过程,她期待的并不是结果。正如她的人生,一辈子都在孤独守望……90多岁时,李彦芝在香港去世。自从离开故园,她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