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美,宗族姓氏观念十分浓厚,这种血浓于水的宗族内涵也体现在建筑上。聚族而居,决定了建筑形式上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格局。清乾隆《潮州府志》云:“望族营造屋庐,必建家庙,尤为壮丽。”可见其家族传承性的风俗现象。聚落群不管是聚点还是散点,其中心必定是大宗祠。祠前必定开辟一广场或阳埕,埕前皆设立照壁或围墙。而建筑格局要么“驷马拖车”,要么“四点金”,至少是“下山虎”。而所有的民居厝屋,必定是环侍宗祠,排列整齐,巷道笔直,前低后高,屋脊高昂,气势不凡。整个村落,都依其宗族理念、风水观念、生活生产、防御功能以及美学观念来营造。永宁寨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处宗族传统建筑。
前美村村落建筑群 柯晓/摄
以永宁寨为中心,前美村所属的各个自然村社,呈带状分布,起止数里地,一字型摆开,又各抱阵势。从与许厝村、后溪村相邻的西门、寨外,到寨内、沟头,从刘厝、下底园,到竹宅、新乡,再到溪尾(居美)、后陈、朱厝……这些村落,如同一串珍珠撒落在这片绿色的田野上,栋宇峻起,灼灼其华。这些村落,又都别具一格,称得上是一座座潮汕古建筑的博物馆。
溪尾(居美),是前美村最古老的聚落之一,也是陈氏的开基之祖世序公最初落足的地方。现居溪尾村的主要是世序公的长子松山和幼子青山之后裔,村中有陈氏家庙。家庙原来是松山公祠,建于清康熙年间。雍正五年,(1727)松山公的后裔陈廷光从直隶赞皇县令任上卸职回乡,在原来单进的祠堂前面加建了一进,成为现在两厅一天井,左右通廊的格局。
后陈,主要是世序公的三子松川公的后裔居住,村头有陈氏家庙(松荫堂),建于清雍正乾隆年间,是松川公派的宗祠。祠堂建筑面积448平方米,也是两进一天井,左右廊庑,后厅加盖拜亭的格局。主座两侧,各有一列火巷从厝。祠堂门前是广埕,埕前有一口大荷塘。埕角塘边,种着两棵大榕树,郁郁苍苍。
朱厝村的朱氏大宗著存堂 陈志伟/摄
朱厝,是溪尾的一个村社,居民大都姓朱,有朱氏大宗祠(著存堂),祀朱文公熹。祠堂建于清康熙年间,建筑面积428平方米,格局与陈氏家庙相同。改革开放后,由旅泰宗亲朱岳秋捐资重修。祠堂前面和祠中都立了碑石,记事纪念。
昔时,溪尾村还有一座“大宫”——居美古庙。居美古庙诸神是前美村民的共同信仰。村落划分为四社,共同祭祀古庙诸神。所谓四社,即头社后陈、二社溪尾和前溪、三社朱厝、四社朱尾(朱厝竹围)。各社每年正月都会奉“大宫”诸神游村境一周。由于溪尾和前溪同属一社,两村是轮年负责该社的游神。古庙于20世纪50年代倒塌后被拆除。
在溪尾村的大屋中,五房老厝是比较堂皇的一座。屋子由陈氏第十一世祖谦牧公所建造。中座是“四点金”格局,两边火巷从厝,面前墙用红砖筑砌。
陈慧先康熙年间迁入前溪,先建永祚楼。这是一座双层的方形大院,前面是住宅,后边是糖栈。屋后原来是一条小河,船只可以直通到樟林港。栈房筑有小码头,方便糖包装卸。
大约在慧先去世之后,陈廷光兄弟开始建造永宁寨。
永宁寨,落成于雍正十年(1732),占地面积10333平方米,共有厅房200多间。永宁寨建造十分独特。既不像闽南粤东的许多山村圆寨,也不像普通的民居住宅,而是一个四方形城堡式的巨寨。寨墙和屋壁均用当地粗砂贝灰土夯筑。虽历经200多年沧桑仍坚实如初,至今还住着不少陈氏的后人。
永宁寨一角 陈志伟/摄
永宁寨内,正中央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传统潮汕民居建筑“驷马拖车”。中座为祖堂“中翰第”,三进两火巷布局,大门两侧悬挂一对“重宴鹿鸣”大灯笼,正厅松茂堂是族人祭祖敬神活动的中心,崇祀慧先公及其派下,包括慧先之次子廷光、三子壁洲等五代祖先的神主。每年正月十七日游神之后,前溪村的“福德公”和“福德妈”必须在厅前坐厂。村民还请戏班到厅前演戏。永宁寨也成了村中祭祖敬神的活动中心,热闹非凡,演戏、做纸影(铁枝木偶)、放烟花爆竹、跑火麒麟等,异彩纷呈。
中翰第与左右两座“四点金”排成一列,均为硬山顶平房建筑,建筑物浑然一体而又各具院落,纵向有火巷贯通,横向有通巷勾连,为典型的“向心合围式”结构。寨内阳埕分上中下三层,前低后高。全寨设寨门三个,前面是左右对称的两道双层石拱门,俗称“龙虎门”。石拱门高5米,宽1.5米;顶拱由11根条石砌成,门页厚0.1米。门上有更楼;楼上设瞭望台,筑垛口(枪眼)。寨墙壁厚0.8米,三面寨墙耸立,高均为8米,与古时县城墙的统一高度2.5丈相同。正面临水,墙高4米,墙外为护寨河,由北向东南流动,经“思斋”前的水涵注入溪中。整座方形巨寨坐西南向东北,正对着远处的莲花山峰。每逢晴朗天气,寨前河水澄清,莲峰倒影如画,宗祠明堂开阔,实为风水绝佳之所。“荷映波平”,是前溪陈村古八景之一。寨子后墙开了一个小门,朝北,有太平门之用。
“重宴鹿鸣”牌匾 陈志伟/摄
中翰第,三进两火巷布局陈志伟/摄
隆都有句俗语:“隆都是个鼎,前美是鼎脐。”说的是这里的地势,是个洼地,水往低处流,逢大雨必内涝,前溪首当其冲。陈氏修筑永宁寨,其目的不仅在于防盗,更在于防涝。若遇堤崩水发,全村人便往永宁寨避难。寨内共有住宅17套,房200多间,环倚寨墙而建的住房皆为双层楼,互相勾连,若洪水来袭,人和物均可上二楼。
永宁寨阳埕前有一口八角大井,天气晴朗时可见井中有井。那是一个八卦形木壁古井,深不可测,永不干枯,留下了“一口井救活一村人”的传说。说的是有一年,上游堤崩,大水为患,整个前溪陈村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大水漫过寨前河(至今寨内仍残余“淹水痕”,经年不褪)。躲进永宁寨的村民,粮食尚可以解决,这食用水却成问题。这内涝日久,溪水严重污染,河面尽是漂浮物,附近村子有大批村民因饮用不洁水而患病。幸而,这寨内有这口八角井,迨水既退,仍然保留着一眼清泉,为全村老少提供丰足的水源。“乾坤宝井”是前溪陈村古八景之一。
寨前护寨河,原来又宽又深,连接前、后两溪,可通舟楫,两端皆设水闸,遇暴雨则开闸泄洪。
今非昔比,随着水利的发达,前溪的水患已经不再,永宁寨“永宁”的愿望已经变成现实。永宁寨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改变了它的功能。
2005年,永宁寨被汕头市政府列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璧洲的宅第璧祖公厅 陈志伟/摄
以永宁寨为中心,慧先公的后代子孙分居在前溪村寨内、寨外、西门、沟头、下底园几个社。
下底园社,是慧先公之第三子陈氏第十二世祖璧洲所创。四周缘溪,由多座石桥勾通,后修路断水,化溪为池。池中多植荷花,每逢夏日,荷香拂荡,成一胜景。“仙桥流水”是前溪陈村古八景之一。
下底园中心是一座坐北朝南,三进两火巷的“双背剑”大屋,建成的时间比永宁寨稍早。大屋原来是陈璧洲的住宅,现在,正厅由璧洲派下子孙共用,门匾上题“璧祖公厅”。
坐落在璧祖祠后面,并与之同在一条中轴线上的是世序祠(又称报本堂),建于清雍正年间,是前美村陈氏创基人世序公的宗祠,建筑面积470平方米。据说陈氏其他各房对在奉祀璧洲公的地方奉祀世序公有微词,因此,三房璧洲公的后裔将世序祠缩小改建,而且在祠前大屋另置璧祖公厅。(www.daowen.com)
有趣的是,置于世序祠背后,几乎也是同在一条中轴线上,却与之背靠背的是一座“陈氏大宗祠”,称“树德堂”,俗称“向北祠”。这树德堂,竟然是全隆都陈姓共同的宗祠,崇祀的是宋岐国公陈洪进及其派下三房的房祖神主。世序公是其中第三房的房祖。祠由陈廷光捐资兴建。可惜,这“向北祠”在20世纪50年代,因一场大火而毁,现仅存残址。
隆都有一句俗语:“陈氏真威风,一族两大宗。”这座树德堂之外,另一座“陈氏大宗祠”,称“永配堂”,也是由陈廷光捐建。祠在隆都陇下(现隆都中学校园内),崇祀的也是宋岐国公陈洪进及其派下三房的房祖神主。当初,由陈廷光请乡中宗亲,依照一世祖的出生年月,编排出房份:长房樟乔公,是隆都宅头村始祖;二房崇义公,是隆都后埔村始祖;三房世序公,是前溪陈村始祖。两座“陈氏大宗祠”的建立和随后祭祀活动的开展,充分地发挥了联结更广地域内的陈姓宗族的作用。《祠祭祝文》云:“……自宋至明,世泽辉煌。迄至本期,蕃衍饶阳。隆都之内,二十余乡。三房一派,各自炽昌。”[1]昔年,全隆都的陈氏都得到此祭祖,族中学子,凡获得秀才资格者,在冬节祭祖完毕,均可分得一份猪肉作为褒奖。
下底园还有两座私祠,一是炳祖祠,称“继术堂”,一是炜祖祠,称“蛾术堂”,分别为璧洲公之长子陈氏第十三世祖诚炳公、次子诚炜公所建。炳祖祠向北,派下子孙称为“向北派”。炜祖祠向南,派下子孙称为“向南派”。炳祖习武,中武秀才;炜祖习文,祠中设私塾,称“集益轩”。
村西侧溪畔,种植水松,已经说不清是陈氏哪一代的先人所植,传闻是先人航海经商,归来时顺便将这种南洋珍木带回,落户故园。如今水松虬髯龙纹,针叶长青。只可惜,昔日成行的水松如今仅剩一棵,树龄在250年以上。“水松荣荫”是前溪陈村古八景之一。
文园小筑 陈志伟/摄
在永宁寨与下底园之间,有“文园小筑”傍水而起,为陈氏二十世祖惠深(立枝)兴建。虽然建筑规模不大,年代也非久远,却小巧玲珑,美到极致。与其相邻的“通奉第”,为陈宣接兴建,两座建筑物既相对独立,又用围墙围成一体。后壁临溪,平添一份幽雅清静。
从永宁寨小北门出,西北是西门社,西南是寨外社。
西门社,顾名思义,在前溪村之西头,是前美村西出之门。一门之隔的是隆都的后溪村了。而西去不出二里,便是旧时潮、澄、饶三县之重镇——店市。西门社最大的一座房屋是“仁寿里”。里门正好与永宁寨的“虎门”相对。门内是阳埕,前方一道矮墙挡住,跟永宁寨一样,墙外就是下洋田畴。建筑主座三进,左右各有两条火巷,加上后包,这种结构,也被称为“驷马拖车”。房子建于20世纪初,主人是陈慈黉的胞弟陈慈祥。
寨外社,俗名“大栅门”,因路口有一门楼亭,设栅栏。这是前美全村出入的门户。门梁上方大书“薰风自南”四字,左右有联:“前不见古,后不知来,百世趋庭遵孔训;溪不临深,地不识厚,四时劝学著荀篇。”出栅门,左侧有一福德祠,每年正月十七日为神游社日,福神巡视六社,接受村民膜拜,保合乡平安,五谷丰登。“寨外”地名,虽由永宁寨而起,寨外的建筑,却未必晚于永宁寨。大栅门内,就是陈慧先所建的永祚楼。
永祚楼旁的批馆巷,有一座太守第,建于民国,为双层洋楼式建筑,占地面积290平方米,共有厅房14间。因陈廷光的长孙陈璞亭曾出任浔州太守而命名。陈步墀(慈云)编的《四先生诗存》序中载:“(晦洲公)其孙璞亭公,以明经为粤西浔州守,享年八十有八。”该书选录“饶平陈士鑛璞亭”诗6首。
永宁寨背后,寨外与西门交界处,建有“长房公祠”,称“世昌堂”,建于清末,为长房派下子孙在南洋群岛发达后,集资为廷弼公修建的宗祠。祠门向东,厅坐南向北。崇祀十一世祖慧先公、十二世祖廷弼公神主。
沟头社,在寨外东边。由义门路进村。路口原有“开源当铺”,传为陈宣衣所开。对于侨乡来说,当铺有它存在的特殊意义。前美村中侨眷侨属占80%以上,日常生活中,他们大多依靠甚至完全依赖在外打拼的亲人接济生活。每年,翘首以盼的是“番畔银”。一朝“香亭接不着鼓椅”(潮州俗语,言游神队伍中断,指代青黄不接之意),就只有拿出家中值钱的东西,到当铺来典当,换几个钱救救急,等侨批到了,才将其赎回来。走这么一个来回,解一时之急,当铺就有了赚头,生意就可以做得红火。
沟头社是黉利家族的发祥地。沟头大夫第是宣衣父亲懿古的老屋,其建筑格局为“四点金”,后来成为黉利家族奠基人的陈慈黉,就出生在老屋上厅的大房子里。大夫第东边是刘厝大院。点缀着这座老宅的,最引人注目的是潮汕传统装饰艺术“嵌瓷”。尽管饱经沧桑,镶嵌在这座老宅上的嵌瓷仍然艳丽、典雅,无论是屋脊上的花鸟,还是檐前梁下的图案,都可以让人领略到这一不朽的传统艺术的魅力。
大夫第西边是一座叫“吴厝内”的庭院,因世居吴姓人家而得名。尽管如今姓吴的人数并不多,但一直与陈姓乡亲和睦共处。这里面,有一个与陈慈黉家族生死攸关的故事:
清初,陈家有一女,出嫁隆都云路头村,夫家姓吴。因丈夫早逝,家中不睦,陈氏遂携两子回娘家居住。后来,子孙繁衍,自立门户,称“吴厝内”。吴家人历来不事张扬,从不露富,虽与陈家时有过往,也是礼尚往来。然而,在一次祭祖时,却意外地救了陈氏一家。这事发生在清咸丰年间,潮州官塘乡陈阿十与彩塘吴忠恕一同举义反清。前溪陈氏族人秀才陈宣岭,投于陈阿十麾下,失败后被官府斩首,罪及族人。官府派兵清肃前溪村的时候,刚好是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在祭祖,忽闻官兵到来,陈家人争相跑到隔邻的吴厝避难。在此危急关头,吴家人伸出援手,从家中搬出一幅“御赐”床裙(祭桌前面做装饰的绣帐),设置香案,摆在大门口,官兵见了,纷纷跪拜叩头,不敢擅自入内。为了交差,官兵放火烧了陈家的祖屋,悻悻而去。躲藏在床裙底下的陈家人,遂幸免于难。当时,陈慈黉年仅12岁,陈焕荣在香港闻知此事,放心不下,遂将其带到香港,让他跟随在身边学做生意。
据了解,吴厝内确有一“御赐床裙”,至今仍保存着。虽因年代久远,腐蚀严重,但“双龙夺宝”图案及“宝”上“御赐”二字仍清晰可辨。至于吴家哪来的这副“床裙”,乡间有这样的传说:吴家先祖原来在江南开丝绸行,忽一日,乾隆皇帝游江南,经过吴家门外。巧遇吴家祭祖,便邀请假扮成平民的乾隆皇帝到家里用膳。乾隆皇帝感于吴氏的盛情款待,遂“御赐”床裙。
新乡,是前溪最年轻的一个社,也是前美村一道最闪亮的建筑风景线。这一新兴住宅区,堪称集潮汕建筑样式之大成的建筑群。
新乡建筑群 陈志伟/摄
据民国时期编写的《广东年鉴》记载:“粤有华侨,喜建造大屋大厦,以夸耀乡里。潮汕此风也甚,惟房屋之规模,较之他地,尤为宏伟。”潮汕人多地少,华侨众多,经济发达,人文鼎盛。潮人聚族而居,具有深厚的宗族观念。这一观念,体现在村落建筑上,就是以宗族为中心的围合式格局。特别是富贵望族之家尤为重视此风,以立规模宏伟的宗祠为善举,以建气势恢宏的“驷马拖车”为荣耀。
建筑是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最好诠释,历史变迁、政治动荡、时代风云无不对人的居住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陈焕荣事业有成,便开始了造屋工程,建了通奉第。陈慈黉在曼谷创立陈黉利行,在新加坡创立陈生利行,在西贡创立乾利行,建构了一个泰国—新加坡—西贡—中国香港—中国汕头的国际贸易体系。而此时此刻,陈慈黉不仅继承父亲的事业,更继续着造屋的伟业,着力开发前美村新住宅区——新乡。可以这么说,陈慈黉家族事业的发展史,与其家族的造屋史是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跟集股做生意一样,陈慈黉以非凡的胆魄和远见卓识在乡中发起了开辟新区的倡议:把大片田园圈起来,买下来,总体规划,成片开发。在他的带动下,乡中的有钱人纷纷响应,不到三十年的时光,一个以“慈黉厝”为核心,一条火巷连着一条火巷,一座“驷马拖车”连着一座“驷马拖车”,一座“四点金”连着一座“四点金”,建筑物相簇拥的“新乡”,屹立在这一片原来低洼低产的田园上。到处是新瓦房,到处是水泥路,到处是宁静整洁通畅敞亮的感觉。这在当时,在居住条件十分落后的乡村,无异于建造了一座宫殿!“潮州厝,皇宫起”之说,可以此为证。把民居建成如帝王的宫阙一样气势磅礴,一样雄伟壮观,一样精巧绝伦,需要何等的气魄和财力!把乡里有钱人的意愿统一起来,开辟一个全新的居住环境,需要何等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乡间至今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19世纪90年代末,陈慈黉为创新乡,征得参股族人的同意,把新加坡的股份企业陈生利行变卖,将所得银元一袋袋由大火轮运回来,敲锣打鼓地将招牌扛回乡里,拆股分银。银元堆成小山,数都数不过来,只好用斗来量,每位参股的族人至少分得15万银元。在陈家的倡导下,分到了一大堆银元的族人纷纷跟着在新乡择地建大厝。而仅陈慈黉家就一口气建了4座。此外,他还联合宣名、宣衣两家宗人,修建了一座古祖家庙(聚星堂),作为陈氏十七世祖懿古公的宗祠。家庙建筑面积1504平方米。1907年,陈慈黉协同其弟陈慈云利用这座祖祠创办小学堂,重资聘请名师任教。陈慈黉之孙陈守明、陈守镇都是在这里入学的。当时,隆都陈姓子孙也竞相来此求学。1912年,小学堂改为新式小学校,定名“成德学校”,校门冠首:“成才必讲合群爱国;德育征诸淑性润身。”在1993年前美小学新校舍落成之前,这里一直作为前美小学主校区。
竹宅,原来是陈氏二世祖松隐公于明代中叶肇基创建的自然村,因村子后面种了防风竹林,故称竹宅。又按“前榕后竹”习俗,在村前清仔围溪边栽种了18棵榕树,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由此形成的“竹宅古榕”是前溪陈村古八景之一。如今,这片榕树林古木蔽天,盘根错节,后人喜欢在清仔围溪举行龙舟竞赛,树冠下可容万人,烈日晒不着,细雨淋不湿。竹宅人慓悍,习水性,善舟楫,端午节龙舟赛屡屡夺冠。都说是得天时、地利与人和,又得神榕之护佑的结果。
竹宅古榕 陈志伟/摄
关于这神榕,还有一个故事:清末民初,陈慈黉在村中倡导兴办工业,与族亲集资17股,购置进口织布机十余台,开办“利生织布厂”,厂址选定在清仔围西畔,建厂师傅请的是揭阳班。兴建时,却出了怪事,工匠们整好了地基再夯墙,可无论如何,这墙体就是夯不实,拢不起。夯了这边倒了那边,如此反复,好不容易将四面墙体垒起来了,可一夜醒来,又倒塌成一片。师傅纳闷,以为是得罪了村中的什么人。这天夜里,师傅就不敢入睡,天将破晓,朦胧中却看到18个兄弟,排成一列在推墙!忽听轰隆隆一声响,师傅醒来,东面墙果然又倒成一片!师傅按梦中情状追寻18兄弟,却在这溪边撞着了榕树,数一数,刚好是18棵!这下,他终于明白了,一边组织工匠先将堆放在榕树底下压着了树根的灰砂石料搬开,一边又排办了三牲果品,设下“树爷公”神位,跪下来烧香叩拜。如此这般,这厂房方得建成。自此,“十八丛榕十八兄弟”的俗语成了“同心协力”的代名词,与这个故事一样被流传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