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前美村:南洋兴起,造福乡邦

前美村:南洋兴起,造福乡邦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明末清初潮人下南洋热潮的冲击下,前美村也悄然掀起“过番”热。宣衣的祖父恭发有5个儿子,宣衣的父亲懿古是长子。陈家乾泰隆行把握住这个机会,在汕头和南洋各地建立联号,扩大经营规模。发达了的陈氏家族,着力推动前美村的各项建设和发展。陈慈黉秉承父愿,致力于乡村建设和家族的发展。在家乡的最大举措是带头创建新乡。因为前美地处低洼,常为水旱灾害所患。

明末清初潮人下南洋热潮的冲击下,前美村也悄然掀起“过番”热。惠先公、廷光公时期“艰难缔造,发迹海滨”,是否伴随着“过番”,不得而知;但从族谱中可知,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已经有不少村民移居南洋了。在这些人中,最发达的就是陈黉利家族。

前溪村地位上升,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也就是从第十八世宣名、宣衣兄弟下南洋经营海上贸易致富开始的。

宣衣的祖父恭发有5个儿子,宣衣的父亲懿古是长子。五兄弟各自成家以后,依然非常团结,遇事相互帮衬,村民把这个家族视为一体,称作“五家”。懿古兄弟务农,家境并不富裕。乡民传说,宣衣少年受佣替人捕鱼,水性极好,外号“水鬼佛”。19世纪40年代,五家子弟因为贫穷逼迫,开始出洋谋生。宣衣先是在商船上当水手,数年后购置了自己的船只,成为船主,栉风沐雨,北上苏杭津门,南下星洲暹罗,经营运输业,人称“船主佛”。1851年,宣衣和他的兄弟宣名,联合“五家”的家族力量,在香港文咸西街创办了“乾泰隆”行——这是香港最早两间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南北行之一。1860年汕头开埠以后,潮汕人大规模移民东南亚。移民在日用物资、交通、汇款方面的需求,加上中国对东南亚大米的依赖,使得进出口贸易蓬勃发展。陈家乾泰隆行把握住这个机会,在汕头和南洋各地建立联号,扩大经营规模。19世纪70和80年代,陈慈黉把发展重心转移到东南亚,先后在曼谷设立“黉利栈”,在新加坡设立“陈生利”,在越南西贡设立“乾元利”,与设立在汕头的“陈万利”“乾利”,形成“香、力、暹、汕”经济体系。

发达了的陈氏家族,着力推动前美村的各项建设和发展。

陈宣衣告老还乡后的作为,几乎与先祖陈廷光兄弟如出一辙。他先在沟头社重修父亲所建的大屋“大夫第”,又新建相连从厝一座。因为子侄人口繁盛,宣衣主持了家产的拆分。他把沟头社老屋、从厝全部分给宣名派下侄辈,自己的一大家子,则另外购买了沟头社刘家一座大院居住。这座大院,现在还被村民叫做“刘厝”。

祠堂、置族产。陇下大宗祠自陈廷光建成,已经过了将近150年,日久废坏,祭业遗失。光绪元年(1875),宣衣捐出1000多银元,带动同宗族人重修了祠堂;光绪十六年(1890),又让长子陈慈黉会同在外埠经商的族人,捐了1700多块银元,购置东里埠铺屋,收租金用作陇下宗祠祖宗配享。他自己再捐2000银元,买了田产,作为父亲懿古的蒸尝。

行善事,办学堂。宣衣对亲戚、朋友乃至乡亲邻里都关爱有加。贺喜吊丧,问疾助贫,皆尽力扶持。从溪尾至前溪,原来都是土路,崎岖颓坏,雨季更是泥泞不堪,村民往来颇不方便。宣衣独资数百元,把村道修成灰路。直到今天,村民们走在这条乡间小道上,还会对后辈讲:“这条灰路是陈老爷修的。”

宣衣自己识字不多,却非常重视对后辈的文化教育。除了延聘名师主讲家塾之外,还捐置学田15亩作为懿古派下本房子弟进学的经费。光绪十六年(1890)宣衣临终之前,他又嘱咐长子慈黉再捐了20亩学田,收取田租,奖励前溪陈氏整个家族的后辈进学。

陈慈黉秉承父愿,致力于乡村建设和家族的发展。在家乡的最大举措是带头创建新乡。他率先在村前购下大片田地,筑造大型第宅。

兴建“古祖家庙”,作为其祖父懿古的祠堂。祠堂坐落在新乡的西侧,两旁各有两座“通奉第”。主座都是“四点金”格局,朝西,北面有火巷,东边有后包。火巷和后包的从厝都建成双层洋楼。5座建筑一字摆开,全长120余米,前面是20余米进深的大广场。门庭开敞,气派不凡。

修缮陈氏大宗祠堂(陇下),又捐祭业尝产。溪尾村的陈氏家庙从陈廷光创筑前座以来,多年未曾修葺,风吹雨打,蚁蚀虫蛀,楹栋颓坏,瓦甍掉落。陈慈黉在古祖家庙落成之后,又重修了陈氏家庙。

1920年“郎中第”建成后,又继续建了“寿康里”“善居室”和“三庐”。在其带动下,族中富裕户也纷纷跟着动土兴建住宅,改善居住条件。陈氏又出资对近70亩的整个新住宅区实施“三通一平”,所有的埕口、路道都用贝灰土舂筑。在短短的10年间,新乡便形成了颇有特色的聚落。其规模超过前溪村内原来的寨内、寨外、西门、沟头、下底园5个聚落,而得以并称为“六社”。

陈慈黉热心于乡里的慈善事业。因为前美地处低洼,常为水旱灾害所患。陈慈黉多次捐资筑堤修渠,惠及附近地域。1935年编撰的《广东通志稿·货殖传》“陈步銮”(即慈黉)条中说:

从空中俯视新乡 柯晓/摄

潮地苦水患,堤决淹没田园庐畜。步銮设法倡修,不分畛域。如潮安之江东都村头乡堤,秋溪都城乡堤,皆为捐赀及代募以集事。其投资最巨者为潮安潭头堤……复开水闸以润土田,浚河源以利汲水。[10]

在前美,他继续为更大范围的族亲增置学田膏火,鼓励晚辈努力进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陈慈黉以古祖家庙为址,设私塾,后改为小学堂。1912年正式定名“成德学校”。出重资专聘名师任教,生源扩大到全隆都,成为全隆都第一所设备齐全、课程规范的小学校。彼时在潮汕,新式教育也才刚刚开始。学校的费用,全部由慈黉带头捐立的公田支付。前美村的儿童全部免费入学,毕业成绩优异者,还可以得到学田岁入的资助,到县城中学继续升学。

1918年潮汕大地震,村里很多房子都倒塌了,那些家境贫苦的村民无力修葺,正悲苦无奈,陈慈黉出资替他们修复了房子。在寻常的日子里,村民们也可以从陈家得到必要的援助。陈家设有一间药房,配备着常用便药,专为施济贫困的乡亲。患病者不论亲疏,都可以到药房求助。贫苦乡亲要出外谋生,筹不到旅费,只要求助于陈家,便可免费搭乘陈家的船只。(www.daowen.com)

陈慈黉的种种举措,奠定了陈家在前美的地位。宣衣和慈黉相继担任前美村长,1921年慈黉去世后,村长由宣名的曾孙文士继任,村政仍然把持在这个家族手中。

从20世纪初开始,陈氏家族在中国汕头、香港和西贡、新加坡、曼谷等地创立的商号迅速发展,许多族人得以在这些商号中就业。海外移民人数剧增,村中侨眷占80%以上,侨汇成为乡村日常生活的支撑。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前美村彰显的是一个典型侨乡村落的文化特征。从溪尾到前溪,从陈廷光时代到陈慈黉时代,前美村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特征,与一般历史文化名村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既呈现在建筑景观上,也表现为华侨商人取代士绅成为乡村权威,同时又体现在日常生活和文化观念中,使本土习俗与海外观念融为一体。

近年来,前美村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古村落、广东省AAAA级特色旅游村、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古村落、汕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行点等文化品牌。

永宁寨被列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陈慈黉故居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注释】

[1]佚名:(前美)《乡礼便览》,陈慈云《序》,名利轩1929年石印本,第2页。

[2]佚名:(前美)《乡礼便览》,名利轩1929年石印本,第12页。

[3]王岱:康熙澄海县志》,卷五,《风俗》,第1~6页。

[4]王岱:康熙《澄海县志》,卷五,《风俗》,第1~6页。

[5]乾隆《潮州府志》,卷三十六。

[6]黄挺、陈跃子、陈卓坤:《中国名村·广东前美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页。

[7]李书吉:嘉庆《澄海县志》,卷六,《风俗》,第8~9页。

[8]《中国名村·广东前美村》,第28页。

[9]《中国名村·广东前美村》,第31~32页。

[10]《中国名村·广东前美村》,第4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