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前美村陈氏家谱:诒谋燕翼,规模宏远

前美村陈氏家谱:诒谋燕翼,规模宏远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次子廷光、三子璧洲是在慧先42岁后出生的。1920年,陈慈黉、陈慈云兄弟重刊《陈氏族谱》,就在序言中说:我陈氏自始祖世序公卜居以来,诒谋燕翼,规模宏远。现存于报本堂中的《建祠舍田碑记》,具体记录了璧洲捐产以及祠产岁入分配的情况:十二世孙大琰创立建祠舍田碑记凡事不足以光前裕后、敦本睦族,君子不举焉。念祭费不可缺,乃捐田园二百余亩、质铺一拾三间入祠。铺面、田园,仍勒一石。

前美村陈氏家谱:诒谋燕翼,规模宏远

据陈廷光雍正五年(1727)编写的《陈氏族谱》中所记,包括已经去世的慧先公,陈氏在前溪村的家族男丁只有4代23人。为了更好地传承家族,陈氏除了经营商业、积累财富之外,还在其他方面作出努力。

1.科举功名

慧先公有3个儿子,长子廷弼是养子,比慧先小28岁,是他创业的帮手。次子廷光、三子璧洲是在慧先42岁后出生的。这时慧先正当盛年,精力和经验足以让他在经营中步步登高,从而积累下巨大的财富。有了经济基础,慧先的儿子们尽可以专心读书进仕,争取功名成就了。康熙三十二年(1693),慧先的次子廷光乡试中举,成为清代隆都长岐堡最先取得高级功名的翘楚。三子璧洲进学为太学生,长子廷弼也当上“冠带乡宾”。陈廷光让自己的儿孙继续进学,他的4个儿子都有功名,孙子陈士鑛(显忠)也考取岁贡生。一时间陈氏一族清华隽选,科甲联翩,为周边乡村瞩目。

陈姓成为前溪村中人口最多、势力最强的氏族,可以说是陈廷光退官居家30年奠定下来的基础。除了争取科举功名,陈廷光还用筑寨建祠等举措来增强陈姓一族在前溪村的地位。

2.筑寨防御

雍正十年(1732),陈廷光在父亲购进的那片土地上,建成永宁寨。永宁寨是前溪陈定居早期的标志性建筑,这座长方形的寨子,坐西南,朝东北,总面积近1万平方米。东南、西南、西北三面是用贝灰三合土夯成的二丈五尺高墙,东北一面,对着后洋“鼎脐”地,又正好有溪水环护其前,就沿岸筑起一道矮墙。高墙可以防盗,矮墙能抵挡洪涝。永宁寨的建筑,给刚刚在前溪村立足的陈氏家族带来安全感。永宁寨内部是中轴对称的典型潮汕“驷马拖车”建筑。中轴线上的正厅松茂堂,供奉着慧先公母亲的神主,后厅供奉家神“太子爷”,厅堂成为前溪陈氏的宗教中心,象征着这个家族的团结和凝聚力。

3.建祠祭祖

为了借助同姓族人的力量,陈廷光通过编撰族谱,捐修祠堂,设立尝产,努力建构前美陈氏宗族。

前美陈氏的第一本族谱是由陈廷光编撰的。1920年,陈慈黉、陈慈云兄弟重刊《陈氏族谱》(《绣诗楼丛书》第二十八种),就在序言中说:

我陈氏自始祖世序公卜居以来,诒谋燕翼,规模宏远。至十二传,天乃笃生循吏晦洲公,以孝廉出宰赞皇,政声卓著,重宴归来,因观支派日蕃,于是辑而录之。序其昭穆,以笃宗亲。此族谱之所由来也。[8]

晦洲是陈廷光的字,这本族谱的编写时间大约也在陈廷光回乡之后。族谱以世序公为始祖,用吊线图记录了世序公派下子孙宗支繁衍派分的状况。宗支图显示世序公大部分子孙都聚居在隆都的溪尾、后陈、竹宅、麦头围。长房松山公的后裔,已经开始分支到海阳县秋溪都西陇村、海丰县碣石卫和前溪村。显然,陈廷光利用族谱的编写,把前溪陈氏家族与同一地域的溪尾、后陈、竹宅及其附近的后埔、西陇等村落的陈姓居民连结,建构起一个陈氏宗族的关系网,从而强化了前溪陈氏家族的势力,这有利于这一新迁入家族在前溪村的发展。

陈廷光还在本都陇下村创建了陈氏大宗祠永配堂。永配堂内崇祀宋岐国公陈洪进及其派下三房房祖,世序公即为第三房房祖。由于祠堂是陈廷光创建,故前溪陈氏的直系祖先也得以供奉在祠堂里。这一举措,使前溪陈氏能够用血缘的名义,在更为广阔的地域里,联结起更大的势力,同样有利于他们在竞争中发展。

在前溪村,陈氏也建起三座祠堂:松茂堂、报本堂(世序祠)和世昌堂(长房公祠)。

松茂堂,在永宁寨内正厅。现在厅内祀奉着慧先公的先祖,以及慧先之次子廷光及三子璧洲等五代祖先的神主。祠堂和祠堂里保存的慧先公、廷光公的画像,都由廷光派下长房的嫡系子孙管理。报本堂(世序祠)在前溪村下底园,下底园现在是三房璧洲公子孙聚居的社区。祠堂里奉祀着慧先公曾祖以前的直系先祖以及廷光及璧洲神主。

竖立在世序堂里的《十二世孙大琰创立建祠舍田碑记》 陈志伟/摄

这两座祠堂都是由廷光及璧洲两房共有。松茂堂建成于雍正十年(1732)。世序祠建成于雍正十三年(1735),祠堂里保留着一块当年所立的《十二世孙大琰创立建祠舍田碑记》,大琰是璧洲的名讳。这说明两座祠堂是廷光和璧洲生前所建。现在祠堂里所祀的这两位先祖的神主,显然是后来才由他们的子孙供奉的。从祠堂初建的时间看,这两座祠堂的祭祀对象正好是互补的。松茂堂是迁入前溪村的慧先公一派的家庙,报本堂则是这一支系以外,散居在附近其他村落、以世序公为共祖的陈姓居民公有的宗祠。(www.daowen.com)

祠堂建立之后祖宗祭祀的维持,必须靠着祠堂的公共产业来支撑。《陈氏族谱》记载,璧洲公曾经“捐置田二顷余亩以为世序公蒸尝,子孙轮流办祭”。现存于报本堂中的《建祠舍田碑记》,具体记录了璧洲捐产以及祠产岁入分配的情况:

十二世孙大琰创立建祠舍田碑记

凡事不足以光前裕后、敦本睦族,君子不举焉。举事者,务宜先后无缺,尽善无弊也。余荷祖父贻燕,拮据经营,自创下陈乡屋地一围。经盖房屋居住,数年于兹矣。一日,有水源木本之思。念始祖岐国公及房祖松山公,俱各建有祠,祖灵得妥矣。惟世序公祠缺,历年与松山公、松川公祠轮流请祭,甚为缺憾。爰立志捐资数百两,建祠住屋后,以妥祖灵。余得随父配祭,如家人父子聚首一堂。祠之建,虽不能鸟革翚飞,庶几竹苞松茂,可为前人光。念祭费不可缺,乃捐田园二百余亩、质铺一拾三间入祠。早晚所收租谷、铺租,一半付值年收入祠办祭之需,一半付余子孙收入家用,分其租,不分其田粮役,各均认纳。偶遇大变,无得私废。至租税不清楚者,付子孙召佃。又念世序公派下本分四房,但人丁多寡悬殊,难以按房均分。眼下人丁,按作八年轮流,毋得僭越。日后人丁即有多寡,亦必照此轮流公积,弗得擅自更易,以起争端。子孙族戚,恪守令规,世守祭业,永久勿替。铺面、田园,仍勒一石。祭规品物,仍刊一簿,爰勒贞珉,以垂不朽。

绍松公永松公派下得一年,承洋公守吾公勖吾公派下得一年,乐吾公静吾公派下得一年,种祥公种福公种惠公并南塘公派下得一年,松隐公派下得一年,得租十分之六,存四归众公积。宽裕公派下得一年,得租十分之八,存二归众公积。怀松公派下得一年,得租十分之七,存三归众公积。青山公派下得一年。

雍正十三年岁次乙卯七月吉旦立[9]

前美陈氏世系一世至十一世简图

① 《中国名村·广东前美村》,第33页。

从碑记里可以知道,慧先公第三子璧洲在永宁寨建成之前,已经在下尾园(现称下底园)盖房居住。并在陈廷光捐创溪尾村松山公祠前座和陇下村陈氏大宗祠永配堂之后,在住屋后面盖起世序公祠。同时捐置田园200余亩、铺屋13间,收租作为祭祀世序公的蒸尝。碑记规定世序公蒸尝的收入,由派下子孙轮流收取,除了用于祖宗祭祀之外,其余则是值年子孙受益。轮年受益的8个支系是:松隐公派、青山公派、怀松公派、绍松公永松公派、宽裕公派、种祥公种福公种惠公并南塘公派、承洋公守吾公勖吾公派、乐吾公静吾公派,几乎囊括了慧先公直系祖先之外,居住在溪尾、后陈、竹宅、麦头围、西陇等村落的世序公所有支派子孙。

璧洲创建报本堂并捐置尝产,跟陈廷光的建祠置产一样,提高了前溪陈氏在宗族中的地位,使他们可能借助整个宗族的力量,与前溪村内外其他姓氏竞争。

4.慈善事业

陈廷光除了致力于宗族建设,还致力于慈善事业。

隆都三面为韩江包围,遭遇迁海巨变,堤防失修,复界以后,“连被冲决、为田庐害”。陈廷光捐资6000余两,在雍正五年(1727)、六年(1728),把隆都三面5644丈土堤都改成为龙骨灰堤,隆都居民,赖以安堵。在隆都南关堤内神庙旁,还竖着碑记,欧体正书:“雍正间,廷光捐资大修隆都堤防,立碑记之。”在筑堤的同时,他又择址在横堤虎豹潭筑引水涵,导金沙溪水灌溉隆都田园;又在南溪和樟山两处涵江堤岸上修建水关(现在称南关和北关),方便堤内积水排出。另外一个善举是:“创建文祠,置田六顷余亩为通都士子科举之费。”乾隆《潮州府志》说,因为陈廷光慷慨捐助公益事业,惠潮嘉兵备道楼俨赠送了一块“急公慕义”匾给他,予以褒奖。这一块匾现在被前溪村民重新刻制,悬挂在永宁寨的门厅。

通过这些努力,陈廷光无论在前溪还是在附近村落甚至隆都地域里,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慧先公派下子孙,特别是廷光二房在前美村势力很快得到发展。廷光的子孙在科举功名方面成就更进一步扩大了这种影响力,陈廷光因此得以在永宁寨松茂堂、下底园报本堂(世序祠)、溪尾村陈氏家庙(松山公祠)和陇下村陈氏大宗祠(永配堂)中接受崇祀。在隆都的文祠中,更被尊奉在正中的位置上。1949年以前,前往文祠拜祭陈廷光老爷是前美陈氏两房每年的大事。家族的祭拜队伍出示陈廷光穿着官服的挂像,一路上锣鼓喧天,旗帜飘扬,表现出陈廷光当年超地域社区的影响。在每年正月十七前溪村游神的节日里,锣鼓班要在永宁寨内表演一番,福德老爷要在寨内坐厂一夜,也显示出两房过去在地域社区内的势力。

凭借商业经营获得的财富,加上科举功名所产生的影响,慧先公的子孙派系成为前美和隆都最有势力的家族集团,在人口、财富、教育或乡政建设方面拥有绝对的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