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建筑师的流水线作业经历和成长手记

建筑师的流水线作业经历和成长手记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多建筑师朋友都曾经经历过流水线上的作业,或者此刻正在流水线的车间里挣扎徘徊。流水线在建筑设计的全过程里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普遍存在的。他说,在原单位,宛若车间的流水线。抛开自我学习提升不说,项目进程中的那些故事,都是回味无穷的,这个过程是珍贵而有趣的,是站在流水线上定点作业时所体会不到的。现实的大环境大规则,让我们无法左右流水线的客观存在,因为流水线是团队工作效率最高的一种表现形式。

建筑师的流水线作业经历和成长手记

术业有专攻固然好,但我还是希望队伍里的每一个人都因全面而强大。

很多建筑师朋友都曾经经历过流水线上的作业,或者此刻正在流水线的车间里挣扎徘徊。流水线在建筑设计的全过程里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普遍存在的。

大的流水线,包含从可行性研究开始介入,前期、方案、初设,到施工图、后期配合等等;而在一个大中型的设计机构中,从前期一直到后期的幕墙钢结构、内装都是一个个流水线上的辗转作业。我们建筑师有时可以穿针引线贯穿始终,有时候做好我们的“分内之事”就可以了,其余的也无须再干涉。

小的流水线,比如建筑方案设计阶段,谁画总平、谁盯立面、谁搞平面、谁填色、谁排文本,投标中谁做商务文件、谁包封、谁送标……每一处小细节都可以细化到一个小分工,因擅长而专业,因机械而精准。

每个人几乎都有自己固定的坐标,每一个产品从构思到上线,我们就像大车间里身着淡蓝色制服的工人,恒久不变地矗立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着自己最擅长的事。

这样挺好!真的挺好!

多少前辈的经验证明:这是最佳的工作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项目中的意外发生,真能做到了万无一失。

但是,我总是很执拗地做着另一种尝试。

比如,我曾经让一个负责立面的同事,去配合甲方报消防,三十万平米的综合体,让他自己分防火分区,然后跟消防沟通。我跟同行提起此事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我疯了。质疑我:“你知道一个一直做立面的建筑师是什么概念吗?他的思维方式怎么可能明白消防设计里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天跟立面同事浅谈并鼓舞之后,他表示非常乐意尝试这项从未涉及过的工作。这个项目并不算很棘手,但同事的进展,还是非常缓慢。我开始慢慢着急起来,并扪心自问:“我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这若是真的耽误了进度,可怎么办?”

终于,消防问题解决了,同事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我才长出了一口气。

我常让团队里的建筑师们去熟悉项目各个阶段的工作,术业有专攻固然好,但我还是希望队伍里的每一个人都因全面而强大。(www.daowen.com)

我有一个朋友,从设计院离职去做了甲方,我问他: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跑路啊?他说,在原单位,宛若车间的流水线。一个人开始做什么,就一直做什么,他想全面发展,他想画地下室,想学画墙身大样,每次提及都因工期紧张等原因被无情地拒绝。整整五年,实在没办法因看不到前途而投了诚。现在,他是项目经理,配合的方案公司是RTKL和凯里森,原单位正在努力争取施工图。

我刚入行时,曾经也在固定的流水线上作业过,那种感觉是很麻木的。画总平面图的人永远在画总平面图;画地下室的人,一年画十几个地下室;盯效果图的小鲜肉们,干脆就在效果图公司制备个行军床安营扎寨了。每个人手里永远是自己的那摊儿事,做得熟练而精湛,两耳不闻窗外事,真的是戴个耳机就可以完成任务了。

一切看起来,没什么不好;一切看起来,平静如水。各谋其事,各司其职。

那个时候,我甚至觉得自己除了会画一幢楼的平立剖面施工图,其他的一概不会。温水里煮的青蛙,舒适而不知道未来的方向,或者根本不想知道。

很多年后的某一天,我遇到了一个日照的问题,我跟一位建筑师朋友询问,他很认真地告诉我:“他这些年只画施工图,关于方案报批阶段的日照问题,他也不是很懂。”我瞠目,在我看来,很多年前他就只做施工图这一块,而现在,他竟然还是只做这一块,从未改变。

是的,我仍旧执着地认为,建筑师应该做全程,虽不用每个项目都要跟到地老天荒,但重要的项目需要建筑师从方案阶段起,最好一直跟进到竣工验收。抛开自我学习提升不说,项目进程中的那些故事,都是回味无穷的,这个过程是珍贵而有趣的,是站在流水线上定点作业时所体会不到的。

在项目不是很饱和的时候,我会让长期画平面的同事去拉一拉SU,一个建筑师需要保持旺盛的创作状态,毕业以后几年不干这个,很容易就荒废掉原有的好基因。姑娘们SU拉得兴致盎然,我惊讶地发现,她们很可能也是做立面的好帮手。每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要好好挖掘。

我有一个小“嗜好”,只要是我负责的投标,都会跟踪到文本的包封。并且,我也尽量建议团队里的鲜肉们跟我一起来跟进,必要时建筑师可以亲自动手。有精神头的,第二天,去看现场开标。有人说:“包封这种事不是都有市场部或者后勤专员来干吗?设计人员如果连这个都要管,真是闲得要命啊。”但我需要大家熟悉这些,有些事情不是我们不需要做,我们就有理由不会做。

做投标时,文本出了,我会一页一页仔细看,商务文件也会一页一页地复查后再包封,做到万无一失。一次合作投标,当合作方把几份商务标文件拿给我看时,其中一份皱皱巴巴,章也盖得不大符合要求。我当机立断,执意让他方重做。当时已是周日,在我的“逼迫”之下,合作方市场专员十分配合地重新完成了工作。

不是我苛责,也不是我强迫症发作。而是投标凝结了设计团队几个月的心血,是多少兄弟们智慧的结晶,作为投标的负责人,有必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做到万无一失。

现实的大环境大规则,让我们无法左右流水线的客观存在,因为流水线是团队工作效率最高的一种表现形式。所幸,我们还在努力地尝试着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