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很多人相比,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但我愿意执着地通过双脚去走,透过双眼去看。
有的时候,我觉得建筑师都有当联邦调查员和克格勃KGB的潜质,尤其是在“扫楼”的时候。
什么叫“扫楼”?说直白一点儿就是考察一栋建筑。“扫楼”在地产圈也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扫盘”。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近来哪里又开新楼盘了,就有目的地去了解竞争对手的动态,并搜集资料。
建筑师“扫楼”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 从无知到已知型
对于某种从未做过的建筑类型,除了对书本及过去的图纸进行理论研究以外,还要实地考察相同或相关类型已建成的建筑。比如,我第一次做福利院的时候,去考察过已建成的各种大大小小的福利院,那些眼见的细节,真的比书本上更直观。
● 以自身需求为目的型
比如,常做地产项目的团队,季节性地去考察已建成的或在建的楼盘,稳健地了解市场需求,掌握市场动态,把握甲方脉搏,并有序地在成功案例基础上,研发出新的产品。又比如,准备切入一个未知开发商时,必须了解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不打无把握之仗。于是去各地考察它的楼盘,了解他司设计的历史沿革,知己知彼,不至于掉到沟里或重蹈覆辙。
● 直奔主题型
某时某地,拜见某知名或非知名建筑师新设计并落成的大大小小建筑。比如,这周末咱们去看看李晓东老师的桥上书屋吧!又比如,这个五一咱们去睡一睡马岩松的月亮酒店吧!
● 建筑旅行型
可以是针对某个国家、某位知名建筑师、某个流派、某种风格的长途旅行性的建筑考察实践;也可以是以溜达为主题,顺便去看看当地建筑的那种蜻蜓点水式的惬意游赏。
当然只要是建筑师出没的地方,“扫楼”总是那么出其不意,常伴随着一些偶然性发生。比如,走着走着,或开着开着车,眼角余光扫到了一栋看起来还不错的建筑,心想:“嘿!这里何时建起来的这么一个尤物?外墙材料不错嘛,不看看实在有点亏。”为了进一步仔细端详,便打乱自己本来的行动轨迹。
正所谓,看建筑,从来不走寻常路,东张西望又有何不可?要有“宁可错看一千,也不放走一个”的精神,路边的野花也可以采一采嘛。
建筑考察的时机通常有以下三种:在建中、刚建成和已投产。
在建中的建筑,个人建议,出于安全考虑,不建议大规模地去调研。我认为,建筑考察的黄金时期,就是在刚建成、还没投产的阶段。这一阶段,你要看的一切,基本已经准备就绪,而且还没遭到无序广告等人为的“破坏”。并且,在这个时候,建筑的安保措施并没有那么的完善,非常适合建筑师里里外外系统化、地毯式地进行建筑考察,而且,这还是个登顶的好机会哈,《罗小姐登高记》里登顶的很多建筑,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当然,这个阶段非常短暂,大家要抓住。(www.daowen.com)
而对于考察某些投产后的公共建筑来说,有一定困难,因为绝大多数有指定业主或由相关部门使用的公共建筑,是不允许随意参观的。比如:监狱、检察院或某集团办公大楼等。
但对于某些建筑,投产后往往是对其进行考察的最佳时机,比如,商场、酒店、医院、学校、博物馆以及众多交通建筑。这些建筑在原生态时(尚未使用时)不能很好地反映其使用价值,也不能显著地暴露问题,而考察实际投产后的状态,才是有意义的。
罗小姐的第一次建筑考察是在大学四年级。四年级的第一个课程设计是酒店。大家接过任务书的时候,激动兴奋之余更多的是茫然。那时候,同学们别说设计酒店,就连像样的酒店都没住过。除了从“天书”(《建筑设计资料集》在坊间又称“天书”)中研究一下酒店功能以外,我们对酒店这个“物种”实在没有什么概念。酒店嘛,住人的喽,其他还有什么功能?这些功能在哪里?如何布置?完全没思路。
考察酒店成了我们动笔设计之前必须要完成的实践。大家一想,要考察,就去考察五星级酒店。十年前的北京,五星级酒店最密集的地方之一就是亮马桥那一带,那里集中了希尔顿、凯宾斯基、昆仑饭店等许多当时让我们甚觉高大上的高级酒店。
我们第一站选了希尔顿,原因很简单,公交车站下来第一个就是它。我们一行十几个人,浩浩荡荡就进去了。我们很顺利地找到了电梯,直接按了健身、泳池的楼层。刚出了电梯,就被酒店的工作人员拦住了,边拦还边拿着对讲机念念有词:“他们已经到我这层了。”原来,我们的行踪从进来的那一刻,就已被监控。此时,我们表明来意,但是,很无奈,我们还是被友善地请了出去。
出师不利,没关系,就去下一站。北京的初冬已经开始寒风凛冽,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年轻且敢于冒险的心。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凯宾斯基酒店,这回,我们学乖了。一进门,便很礼貌地找到了大堂经理,其实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经理,就是一个穿着西装挂着胸牌的男人。我告诉他,我们是建筑系的学生,这学期第一个设计就是考察酒店。西装男微笑着、礼貌地接待了我们,带着我们一层一层地逛,从全日餐厅到行政酒廊。酒店空调开得很热,我们穿着羽绒服,浑身出汗,但大家都激动得不得了。没错,第二站,我们成功了。
最后,我们落脚于昆仑饭店。走了一天,大家都累极了,我们十几个同学在酒店大堂免费的座位上坐了下来,晃着腿,快乐的表情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我们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大家畅想着,什么时候,我们能真的住上五星级酒店啊?什么时候我们能设计五星级酒店啊?
是啊,我们那时候什么都没有,但是有理想,有了理想貌似便有了一切。我们看着彼此朴实的衣着、素净的脸,抬着眼睛,畅想着我们的明天。
而在后来的十年里,我设计了喜达屋旗下的三个品牌的五星级酒店,其他同学也分别拿下了万豪、洲际、希尔顿,甚至喜达屋的W、豪华精选。成全我们的,便是时间,与我们赛跑的只有时间。
成为职业建筑师以后,我鼓励身边每一个设计人员都勇敢地走进五星级酒店,哪怕你身边缺少同行的女伴,哪怕你现在身上穿的还不是名牌。作为一个五星级酒店的设计人员(就算你是数门窗表的),应该果断的“吃猪肉、见猪跑”。是的,基层的建筑师还谈不上富裕,不过下到地下室上到行政酒廊,溜达免费。所以,勇敢的出发吧!
当初为了设计酒店,我想让自己有身临其境之感,我做了一个让自己非常入戏的疯狂举动。为了表明我潜心研究五星级酒店的决心,我把家里的床品全部换成白色,毛巾浴巾换成白色,买它五十把一次性牙刷,再制备一个LED的“请勿打扰(Please don'tdisturb)”。
我从业以后第一个项目是派出所,我为此走访了很多派出所,游手好闲地溜达着看;后来设计住宅,跟不同男同事伪装夫妻地毯式扫楼盘;第一次设计五星级酒店,我花了半个月薪水扎扎实实心疼不已地愣是睡了两天;第一次做商业综合体,大小的购物中心和办公SOHO巨无霸走了十七个,才下笔画平面。
在大型商业项目中(我们常叫它“大商”),没有在早晨八点钟逛过超市的建筑师,不要谈商业的清晨流线;没有在午夜场看过电影的建筑师,不要谈商业的夜间流线。在我们下笔设计之前,亲身的体验,让我们的设计更有理有据,让很多书本上的设计细则更加直观。
“扫楼”的前路漫漫,跟很多人相比,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但我仍旧愿意执着地通过双脚去走,透过双眼睛去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