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宾阳县:推动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成新引擎

宾阳县:推动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成新引擎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年5月,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对个体私营企业采取“放水养鱼”的办法,使之不断发展壮大。6月宾阳县划归南宁市管辖后,提出“打造民营经济强县”的发展定位。民营经济成为宾阳经济最主要的支柱、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投资主体,成为实现宾阳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成为推动宾阳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宾阳县:推动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成新引擎

(一)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改革开放初期,宾阳县的个体私营经济(民营经济)由于传统手工业的复苏和经商传统的发扬,起步较早,发展迅速,一度位居广西前列,为自治区内外所瞩目。此后,宾阳县致力于促使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腾飞。1997年12月,县委作出《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至1998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达到26795户。其中,批发零售饮食业18275户,制造业3346户,交通业2650户,社会服务业2230户,其他行业49户,私营企业发展到247家。税收总收入3074万元。

2001年4月,县委出台《关于实现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新突破的决定》《关于加快招商引资若干规定》,确立个体私营经济的支柱地位,把个体私营经济放在优先发展的主要位置来抓。2002年,举办广西民营经济发展(宾阳)研讨会暨小商品展销会,为民营经济发展搭建新平台。至年底,全县正常经营的个体工商户有2.75万户,私营企业发展到363家。民营经济产值已占全县地方生产总值的二分之一,上缴税金11087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46%。民营经济已成为宾阳县重要的支柱经济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3年,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县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权改制,全县工业企业、乡镇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全部退出了公有制(国有)序列,实行民有民营,成为民营经济。是年5月,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对个体私营企业采取“放水养鱼”的办法,使之不断发展壮大。6月宾阳县划归南宁市管辖后,提出“打造民营经济强县”的发展定位

200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实施“民营经济强县”战略,坚持县域经济民营为主的取向,牢固树立“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观念,努力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环境。2004年,深入开展“质量兴县”活动,创响“宾阳制造”品牌。精心组织“宾阳制造”走东盟(凭祥)展销会系列活动,有80多家厂家140多个系列的1400多种商品参加展销,为“宾阳制造”产品拓宽东盟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推进全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信用档案”建设,发展“诚信”经济,维护公平竞争,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至年末全县民营企业发展到496家。2005年,制定《宾阳县质量兴县考核奖惩办法》,以激励机制推动全县质量兴县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年底,全县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近10万人,年提供税收1.4亿元,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以上。

坚持“工业强县”的战略部署,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目标、第一措施和第一任务,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以发展工业为重点,积极依托“两区一带”(黎塘工业集中区、芦圩工业集中区,黎塘—芦圩工业经济带)优势打造工业发展平台,依托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工业经济。2008年4月起,启动实施黎塘“工业大会战”,集中力量挖掘整合黎塘工业资源,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先后投入2.04亿元,开展工业园区水、电、路、通讯以及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园区功能。依托基础优势,加强招商引资,扩大企业入驻规模和数量,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南宁市城区企业外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实施“扶优扶强”工程。围绕重点产业,出台《宾阳县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财政贴息(补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积极搭建政银企投融资平台,引进北部湾银行进驻宾阳开办广西第二家村镇银行,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通过采取政策优惠、资金扶持、优质服务等措施扶持优势企业,重点培育规模企业,努力打造亿元企业,不断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70家,亿元企业达到12家,其中,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家,占南宁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三分之一强。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5.87亿元,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8.84亿元。

通过多年来实施“民营经济强县”“质量兴县”战略,抓大扶强培育一批县立企业,民营经济总量得到大幅度的增加。至2011年底,全县民营企业发展到1630家,个体工商户19370户,从业人员达11万人。初步形成以建材、制糖业为龙头,包括水泥制品制造、制糖、林产品加工、造纸及纸品制造、粮油加工、缫丝、皮革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制造、农机及农机配件制造、小五金加工、纺织工艺、陶瓷等特色产业的民营工业基础。宾阳的30多个优质品牌产品成为自治区内外响当当的品牌货,畅销全国各地和远销欧洲、东南亚各国。其中广西华润红水河水泥有限公司和广西永凯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分别是建材业和制糖业的龙头企业。

2011年建成、驻宾阳黎塘工业园区的广西新洋丰肥业有限公司(宾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41.12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139.54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发展到1957家,民营经济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达70%。民营经济成为宾阳经济最主要的支柱、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投资主体,成为实现宾阳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成为推动宾阳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大力实施“质量兴县、品牌强县”战略

改革开放初期,宾阳县小商品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曾出现闻名的仿冒品牌、制售假货泛滥现象,宾阳声誉大受损害,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经过多年治理,至20世纪90年代末,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宾阳“假货”之名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消除。2002年,宾阳县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宾阳县被列为自治区质量兴县试点县,开始实施“质量兴县”活动。2003年初,成立县质量兴县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组长。提出实施“诚信立县、质量兴县、品牌强县”战略,制定出台《宾阳县质量兴县工作规划》《宾阳县质量兴县工作打假责任制暂行规定》《宾阳县质量兴县考核奖励办法》等文件,力争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显著成效。

开展“质量兴县”活动后,围绕重塑“诚信宾阳”,打造“宾阳制造”品牌,组织开展“消灭无标生产”活动,着力推进产业标准化进程,引导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坚持提高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以质取胜。质监、工商、经贸等部门先后组织举办建材、造纸、食品、烟花爆竹特种设备等行业培训班,邀请技术检验机构专家给企业讲授产品质量和标准知识。先后6次邀请质量管理专家为企业业主和员工讲授质量管理有关知识,引导企业申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县质监部门帮助一些企业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全面开展“消灭无标生产”活动。抓好农业标准化工作,建立5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及检测体系,确认3个无公害产地和2个无公害产品,提升农产品质量。商贸、医疗卫生电信、宾馆、政府等一批窗口服务型企业、行业部门积极贯彻服务质量国家标准创建活动,逐步实现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2003年2月,宾阳县被评为“全国消灭无标生产工作先进单位”。

2003年至2005年,宾阳县先后开展以整治农资、建材、食品、药品、造纸、烟草等为专题的一系列整规活动,查处各类经济案件1553起,查处案值1600多万元,取缔无执照生产经营户209户,取缔、关停39家制假造假、污染重的小企业和小作坊。

在加快各类市场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同时,实施《宾阳县发展名牌战略实施方案》,引导企业走品牌发展的道路。把培育、创立和发展名牌产品作为重点工程实施。2003年至2005年,全县企业重点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分别为69.2%、81%、90%,比开展质量兴县前提高30个百分点。全县通过ISO9001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比试点前增加5倍。通过计量检测体系确认的增加2倍多,实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企业全部具备出厂检验能力,企业在用计量强检器具受检率达97%,合格率达98%,有力推动企业标准、计量检测、质量管理三大体系建设,强化企业基础管理。

创响“宾阳制造”品牌。至2005年底,有广西银雪面粉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的8个单元产品获国家免检资格,有广西华润红水河水泥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4个产品获得“广西名牌产品”称号,广西黎塘工业瓷厂等2家企业3个产品获得“广西优质产品”称号,“红水河”等6件商标被认定为“广西著名商标”,有4家企业分别被有关行业协会评为或授予“广西质量效益先进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达标企业”“中国优秀建材企业”“中国放心面”和等称号。所获免检和名牌、名标数量名列广西县级前茅。获免检和名牌产品的龙头企业广西华润红水河水泥有限公司和宾阳永凯集团糖业有限公司缴税占全县税收的40%以上。“宾阳制造”品牌产品傲然崛起,不但打开了自治区内外和东盟国家的市场,甚至还成为区域畅销的、消费者心仪的产品。2006年9月,宾阳县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县”称号。

通过开展“质量兴县、品牌强县”活动,宾阳声誉得到很大改善,“宾阳制造”产品质量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宾阳县市场环境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打造了一批“宾阳制造”品牌,走出了一条重塑形象、打造品牌的崛起之路。2012年,全县有效注册商标增加到232件,有7家企业8个产品被评为广西名牌产品,3个产品被评为广西优质产品,10件商标被认定为广西著名商标。有效注册商标和广西著名商标、广西名牌产品数量居全自治区各县前列。宾阳县围绕“巩固成果、培育名牌、规范发展、提升质量”的方针,不断推进质量兴县工作向纵深发展,实现‘质量宾阳’新飞跃,促进县域经济新发展。

(三)稳步发展农业经济

进入21世纪后,宾阳县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积极面向市场,以效益为中心,以“三田”建设为载体,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产业化为纽带,发挥区域优势,进一步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推广种植高效经济作物。2001年,进一步优化农业种植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的经济作物。继续实施“三田”(吨粮田、吨糖田、万元田)建设,全县共建设“三田”11800公顷。桑园面积扩大到1633.3公顷,养蚕产茧2434吨,总收入2600多万元。蔬菜种植面积达10006.67公顷,莲藕、香芋、反季节蔬菜等经济作物,基本形成乡镇新兴的规模种植产业。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牌)”。宾州镇会水村大力发展香葱特色产业,2011年种植面积达80多公顷,每个农户平均年纯收入4至5万元,专业户则超过10万元。

2008年,宾阳县在宾州镇宝水村创建万亩水稻(超级稻)高产示范片(宾阳县农业局供图)(www.daowen.com)

积极开展超级稻等农业新品种示范推广。根据农业部和自治区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总体要求,分别在宾州镇宝水村、王明村、古辣镇新良村和黎塘镇独河村等多个村重点建立万亩水稻(超级稻)高产示范片。2006年至2011年,全县年推广种植超级稻面积从667公顷增加到14867公顷,推广超级稻新品种近20多个;2007年至2011年,仅种植超级稻良种一项,全县增收粮食1亿公斤。2010年,宾阳县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建设农业生产基地。2002年,开展示范种植活动,发展特色农业。建设大桥镇、古辣镇667公顷桑园示范样板片。蔬菜样板基地建设主要有:黎塘镇667公顷连片莲藕生产基地,黎塘、黎明、王灵镇667公顷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黎塘、黎明镇法国豆生产基地,王灵农场名特优新瓜果生产基地,大桥、武陵镇333.3公顷四季豆生产基地,古辣、武陵、中华镇333.3公顷小番茄生产基地等。2011年,投入8900多万元,建设23个特色农业基地,着力培育农村主导产业品牌,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现代农业,推动特色农业高效发展。其中,特色种植基地14个,包括133.3公顷稻藕套种(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基地、280公顷超级稻基地、133.3公顷桑蚕标准化园区示范基地、100公顷标准化“双高”糖料蔗示范基地、高产优质蔬菜基地、200公顷胡萝卜产业化示范基地、233.3公顷剑麻种植基地和连片紫色红薯与淮山种植示范基地、连片凉薯高产栽培示范基地、一年两收葡萄生产示范基地、标准化西瓜高产栽培示范基地等;特色养殖基地9个,涉及鱼苗、生猪罗非鱼、龟鳖、肉兔等。至2012年,全县已有18个养殖场、1个粮食(水稻)生产基地(面积8000公顷)和1个蔬菜生产基地(面积5666.67公顷)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面向市场、立足资源优势,确立农业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粮食、蔬菜、水果、蔗糖、桑蚕、食品菌、竹编等7大农业优势产业,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农民生产的农产品真正商品化、规模化。积极帮助龙头企业争取扶持项目资金,营造良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在规模上不断壮大和在档次上不断升级。在黎塘镇建设1333.3公顷莲藕生产基地。在新桥、新圩、古辣、露圩镇建立333.3公顷早桃、春橙生产基地。扩大莲藕、萝卜、青刀豆、夏阳菜产业化规模。引导和扶持发展农民经济合作专业组织(协会),走“协会+基地+经营户”经营模式,完善和发展各类组织。2011年,按照“品种特色化、基础园区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管理科学化、投资多元化”的思路,以大型龙头企业为核心,打造农业产业化集群,促进“种、养、加”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全县有农业企业60多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家,销售总收入达2.93亿元。

2001年,黎塘镇莲藕种植面积达807公顷,香芋153公顷,果蔗213公顷,蔬菜200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76.6%。为促进传统产业发展,当地政府支持并推动黎塘镇下该村筹集资金30多万元,从武汉市引进4个优良新品种,进行稻藕套种示范种植。示范大获成功,莲藕产量由原来的1000公斤上升到3000至5000公斤,收益连翻几个“大筋斗”。“稻藕套种”为发展立体种植创出一条新路子。2009年11月10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等10名院士组成的自治区主席顾问团在参观稻藕套种现场时,大加赞赏。2012年,全县“稻藕套种”模式已发展到近2000公顷,农业部将此种植模式在全国莲藕种植区进行大面积推广。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前中)等到宾阳县黎塘镇考察莲藕套种水稻(宾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宾阳县坚持改革开放新理念,贯彻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1984年8月,成立县对外经济委员会,加强对外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和“三资”企业管理等工作。此后,县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对客商实行优惠让利政策,邀请香港、澳门、台湾等外地客商到县考察、洽谈项目,欢迎外商到县投资兴办企业(实业)。全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呈现逐年递增趋势。1991年至1994年,达成联合协作项目135项,引进资金4174万元,实际利用外资990.8万美元。1995年至2000年,实际利用外资达981.8万美元。2001年起,引进项目工作重点是引进内资、外资并举。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实现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新突破的决定》《关于扩大招商引资的若干规定》。2004年8月,成立县招商促进会。2007年,县成立项目建设与招商引资工作推进领导小组,抓住东部产业转移契机,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以项目建设与招商引资工作统揽全局。

积极举办项目推介会、商品展销会,组团参加国内各种重大招商活动,促进招商引资。2004年7月,在广西凭祥市举办“宾阳制造”走东盟展销会暨项目推介会,期间推介投资项目56个,与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俄罗斯、日本等国客商签订投资项目等合同、协议意向12个,签订正式合同2个,合同投资额8200万元。2006年,在南宁市举办的“两会一节”(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期间,宾阳县签约项目7个,内资项目计划总投资6亿元,外资项目计划总投资1125美元。在第二届桂台经贸合作交流会上签约项目1个,计划总投资250万美元。参加第三届珠三角省会城市(南昌)市长论坛商品展销会和广州博览会。是年全县内外合资合同引进项目50个,实际到位内资64274万元,实际利用外资1106万美元。2011年,在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上,成功签约10个项目,计划投资24.2亿元。

积极在县内举办经贸洽谈暨商品展销会(经贸两会)等大型活动,进行招商引资。1995年12月举办宾阳经贸洽谈暨商品展销会,2002年11月举办广西民营经济(宾阳)研讨会暨小商品展销会,2003年11月举办广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宾阳)研讨会暨广西(宾阳)—东南亚小商品展销会,2005年举办广西民营经济发展(宾阳)研讨会暨小商品展销会,2007年11月举办广西民营经济质量兴县(宾阳)研讨会暨小商品展销会,2009年11月举办广西民营企业投融资(宾阳)洽谈会暨宾阳制造商品展销会。此外,还利用每年春节期间举行的在炮龙节活动,开展招商引资。通过洽谈、签约招商项目,引进了大量外资。

加强与外地客商的交流合作和服务,实施“招商、引商、安商、富商”战略,促进招商引资。2006年,组团赴上海、浙江、江苏、香港、澳门、西藏、深圳等地,开展项目洽谈与招商活动。2007年,县党政主要领导带队,组成招商小分队,到广东、福建、湖南、江浙、山东等地开展招商洽谈活动,洽谈签约项目计划总投资额达14.53亿元,其中计划投资额超过亿元项目3个。2009年,除了组织小分队赴深圳、广州、佛山、珠海等地,参加广州博览会,开展招商活动外,还由县委书记、县长等带队到珠三角、贵州、湖北、东北等地进行招商。2011年,采取走出去招商、节会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开展招商活动。2012年,组建了2个专业招商团和10个产业招商团进行招商。

2004年7月10日至11日,“宾阳制造”走东盟展销会在广西凭祥市举办(宾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量内外资金,进行大批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了全县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利用内资投资建设项目41个,投资总额15.89亿元,实际利用到位资金4.62亿元。利用内资建设合同资金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7个。2006年,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推进工业、城建、商贸、农业等各领域对外招商,参与开展“百企入桂”“百企入邕”等活动。2012年,成功引进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4万吨饲料等投资额在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12个。实施项目100个,实际到位资金40.03亿元;直接利用外资1200万美元。获得“自治区招商引资项目大兑现工作示范县”“广西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

发展对外贸易经济。宾阳县委、县政府要求外贸部门积极参加国内一些大型商品展销交易会和项目洽谈会。1999年至2002年,外贸出口生产企业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春季、秋季(广州)交易会,共签订商品成交额13600万美元。其中,宾阳祥和工艺厂、宾阳腾飞纺织有限公司在2001年广交会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000万元、800万元。宾阳县恒利皮革有限公司获自治区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厅授予“2002年出口明星企业”称号。2004年、2005年,组织出口生产企业及其产品样板参加在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增强与东盟国家的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协作。

1996年至2002年,全县商品出口总额41522.80万元。2003年至2005年,出口总额为36076.43万元。2009年,有16家自营进出口企业和24家编织工艺品出口企业。全县完成外贸出口额(含供货)2792万美元。2010年,完成外贸进出口3080万美元(含供货)。

(五)推进城镇化建设

1990年后,宾阳县积极发展小城镇建设,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提高城镇化水平,城镇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1998年至2002年,先后完成立新东路拓宽工程、文化广场、县体育馆、县城中心大道、宾中路、路灯安装工程、街道美化、绿化工程、县城旧城改造等工程。县城旧城改造共拆除旧房建设面积8.01万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拆旧(危)建新476间,共投资1.66亿元。至2002年底,全县共有小集镇35个,其中乡镇聚地集镇20个,普通集镇15个,城区面积达22.75平方千米,总人口23.4万多人,城镇化率为24%,比2000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特别是1993—2003年,县城商贸城开发建设先后完成了两期工程,大大扩大了新城区面积,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位大为提高。

2003年7月,宾阳县划归南宁市管辖,为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县委、县政府制定《城镇建设年实施方案》,进行路网改造、道路建设、环卫设施、美化绿化、亮化、新区开发等方面项目建设,要求两年内完成。2003年至2005年,共投入3亿元,先后完成县城文化广场、广场路、城北广场、商贸大道、永武街、枫江街、宾中路、镇中路、仁爱街、风景路、步行街等街道的建设和改造;开通县城广场路,建成工业品市场、广场新区数码电影城等一批服务设施;完成了县城4个转盘改造、5个路口交通信号灯以及主要道路标志标线的设置和主干道的绿化美化。县城品位进一步提高。黎塘镇永安西路和金龙大道改造、总排污沟修建工程完成投入使用,也使黎塘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2005年在参加自治区第五届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竞赛中,县城芦圩镇荣获县城A类优秀城市奖,黎塘镇获得乡镇级优秀奖。

2006年7月,宾阳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城镇建设“213”工程。2007年1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一五”城镇化发展规划》中,把宾阳县城列为“十一五”中等城市规划等级建设。2008年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将宾阳县城列为北部湾经济区的三级城镇建设区,按照中等城市的规模规划建设,同时把黎塘镇(重点建制镇)列为四级城镇建设区。宾阳县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大力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品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007年,开始实施“213”工程建设。至2008年,投入建设资金1.5亿元,完成县城文化广场改造、昆仑路景观工程改造、黎塘龙珠文化广场改造及县城永祥路、永和路、永武路等29个项目建设任务;硬化路面8.4万平方米,铺设人行道彩砖5万平方米,安装路灯550杆,植树6000多棵,新安装道路隔离栏1500米,安装道路信号灯8组,新建大型广告牌5个,新建大型电子屏幕3个。2009年,又实施项目23个,总投资2.32亿元。至2010年,累计投入9.5亿元,实施城镇建设“213”工程,抓好芦圩、黎塘2个全国重点镇建设,完成县城和黎塘40多项工程建设,基本实现了提升城市品位的目标要求。此外,全面启动房地产业建设,投资15亿元,建成了一批高品质住宅小区,用地面积51.4公顷,总建筑面积达143.7万平方米。至2011年,全县建成区面积达78.67平方千米,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5平方千米,乡镇建成区面积达63.67平方千米,城镇化率为35.6%。

在实施城镇建设“213”工程,推动“中等城市”建设中,于2008年6月,开始重点开发建设县城城东新区。至2011年,投资2.3亿元完成了城东新区一期路网以及县城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为进一步扩大县城规模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