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时期。宾阳县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在深化改革中推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各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实现重大跨越,经济运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199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3139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提前2年实现经济总量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200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2591万元,比1990年增长2.46倍,年均增长13.23%;人均生产总值达2436元,是1980年的9.33倍,比1990年979元增长3.05倍。财政收入19543万元,是1980年的19.4倍,比1990年6176万元增长2.16倍。
农业经济全面发展,生产能力大幅提高。2000年,全县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142707万元,比1990年增长1.7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654元,比1990年增长1.62倍。乡镇企业发展迅猛,2000年末,有乡镇企业13877个,当年实现总产值190749万元,营业总收入240628万元,创利润9737万元,上缴国家税金4360万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7.21倍、6.65倍、2.79倍、1.78倍。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甚至上百倍增加,特别是甘蔗、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产量增长显著。200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321499吨,比1990年增加14479吨;糖蔗总产571427吨,增加106777吨;水果总产5499吨,增加2089吨;畜牧肉类总产34408吨,增加17954吨;水产品总产量18217吨,增加14647吨。全县有林面积8万公顷,比1990年增长84.33%,森林覆盖率达31.6%。1994年宾阳县获林业部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称号。1996年被确定为“九五”首批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广西名优粮生产县。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000年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71604千瓦,有拖拉机8988台。1994年宾阳县荣获自治区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奖和总量奖。
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县基本形成建材、制糖、缫丝、造纸、皮革、机械加工、农机具、服装、农副产品加工、陶瓷、壮锦、塑制化工等初等规模的地方工业体系。1990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27家,工业总产值46576万元。1994年,宾阳县组建首家股份制企业。1991年至1995年,重点发展糖业、水泥、缫丝等龙头产业。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承包责任制、厂长(经理)负责制。2000年,全县工业企业270家(其中国有企业24家),从业22612人,全社会工业总产值达238232万元,比1990年增长4.11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从业11535人,工业总产值95923万元。机制糖产量7.6万吨,比1990年增长1.09倍;水泥产量达100.9万吨,增长0.34倍;机制纸及纸板67999吨,增长14.12倍;日用陶瓷8688万件,增长7.51倍。实施品牌战略,创造精良产品。至2000年,全县工业产品获广西名牌产品3项,优质产品5项。
商业发展迅速,城乡市场繁荣。1990年,全县专业和批发市场20个,集市贸易成交额6亿元。1992年后个体工商户迅猛发展。积极投入资金扩建新市场。至2000年,全县既有万冠超市等一批新兴的仓储式超市,还有一大批农副产品、服装百货等零售、批发市场。集贸市场62个,面积29.89万平方米,市场成交额达155359万元。各类商场、市场、商店商品琳琅满目,货存丰富,物价稳定。全县初步形成了物流相配套、功能完善、城乡互通、开发式、多层次、多渠道、辐射力广、吸收力强的市场体系。200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7801万元,比1990年增长1.98倍。积极举办和参加大型商品展销会。1994年6月全国青年女子篮球锦标赛在宾阳县举行期间,举办“商品一条街”展销活动,参展商品销售额31.17万元。1995年12月在宾阳商贸城举行宾阳经贸洽谈暨商品展销会,商品贸易签约金额4.39亿元,商品销售额500万元。1998年12月组织产品参加在南宁举办的广西40周年大庆成就展暨商品展销经贸洽谈会,零售订货成交额200多万元。积极发展对外贸易。2000年全县外贸出口总额达575.1万美元,比1996年增长1.09倍。
交通运输成绩斐然。县境黎塘处湘桂铁路、黎湛铁路的交汇点。1995年,黎塘火车站由二等站晋升为一等站;黎湛铁路黎塘至贵港区段复线开通,输送能力提升。1998年12月1日黎钦铁路建成通车,黎塘站为起始站。2000年黎塘火车站年客运量发送旅客54.93万人,发送货物66.03万吨,分别比1990年下降46.2%和69.22%。公路运输取得丰硕成果。有公路30多条,总长435千米(高级、次高级路面266千米),纵横交错,其中国道322、324线贯穿县城。1993年12月南宁至梧州二级公路建成通车,宾阳境内长69.53千米。1998年12月南宁至柳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宾阳境内长65千米。至2000年,全县拥有客运汽车269辆,货运汽车1476辆。新建一批汽车运输站场,拥有运输站(点)8个。公路运输年客运量31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5715万人千米,分别比1990年增长19.85%和22.45%;年货运量469万吨,货运周转量34273万吨千米,分别比1990年增长152.15%和127.76%。
邮电通信事业飞跃发展。1990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为157万元。1991年,使用的还是“手摇”式电话。1992年,县城开通2048门容量的程控电话,同时开通无线寻呼业务。1994年开通模拟移动电话,1995年又开通了数字式移动电话。1995年,在全自治区率先开通网络多媒体(因特网)业务。1996年,完成全县乡镇程控电话交换点13个,全县开通国际国内长途电话直拨,数字数据网建成,实现互联网高速接入。1998年9月,邮电机构体制改革,县邮电局撤销,邮电合一转为实行分营,分设邮政局、电信局。是年,电信业务总量为5502.50万元。1999年7月,移动、联通业务又从电信局剥离自成体系,独立运营。是年全县移动通信用户8000户。2000年,全县固定电话容量44672门,实装用户39057户。电话主线普及率4.2部/百人。其中市话18713部,比1990年增加18169部。移动通信、程控电话、因特网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了人们生活工作中离不开的重要成分。电子邮件等新兴的通信工具迅速增长。邮政业务发展迅速,2000年业务总量为656万元,比1990年增长6.6倍;邮政业务收入1040.25万元(其中邮政储蓄业务收入630.15万元),成为全自治区邮政系统业务收入超1000万元的4个县市之一。
城乡建设蒸蒸日上,面貌日新月异。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建设重点抓好县城芦圩和黎塘两大镇。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开始大规模县城旧城成片改造,使老城区旧貌换新颜。同时,依托旧城实施南扩东进,推动商品房开发和住宅小区建设,加快县城新区开发建设。强化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工作,改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日臻完善,供水、供电、供气、饮食娱乐等服务功能增强。1993年至1994年改建县城风景路;1995年新建宾阳商贸城大道(金城路)。1996年新建长11.5千米的县城绕城路;完成投资4920万元、日供水6万吨的黎塘供水工程。1997年改造扩建枫江街(路)、立新路;1998年新建广源路。至2000年,全县23个乡(镇)建成区面积达22平方千米,城镇化水平达23%。县城建成区面积由1989年的4.2平方千米扩至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由4万人增至8万人,有大小街道近200条。宾阳商贸城是规模最大、配套设施较完善的开发区。大批新建筑、新景点崛起。黎塘镇城区也扩大到6平方千米。村镇建设日益加快,1993年、1998年对集镇、建制镇和村级建设作出规划。村镇住宅建设每年保持在35万平方米以上。至2000年,全县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13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18万平方米。居民住宅建设从单纯的数量增加逐步转变为质量水平的提高和功能的完善。(www.daowen.com)
1996年宾阳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宾阳县教育局供图)
科技事业兴旺,科技队伍不断扩大,科技进步初见成效。1992年,开展创建科技工作先进县示范活动,建立科技示范村和示范户。1993年,县《科技兴村试验》项目获自治区鉴定通过。1994年,获自治区科委授予“振兴科技先进县”称号。1995年,成为首批国家级“科技工作先进县”。1995年起,先后推广早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双季莲藕和“莲藕—水稻”栽培模式、水稻抛秧技术、水稻晚造赶早造综合技术、水稻和马铃薯免耕技术等。1995年3月,宾阳县被国家科委授予“全国科学技术工作先进县”称号。1996年,大力推广种植粮食优质品种,实施甘蔗生产“六化”(即良种化、机械化、智能化、规模化、水利化、契约化)工程;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引进推广蔗、果、粮、菜新品种33项。1990年至2000年,全县获全国性奖励的科技成果4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22项;获授权专利51件。全县获得县级以上科技成果奖80项,其中国家级8项,自治区级42项。建立科技发展基金64.6万元。全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面达96%,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面达98%以上。
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全面蓬勃发展。1990年县民族中学建成招生。1992年成立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所民办小学;1995年成立第一所民办中学。1995年起,继续做好薄弱初中的撤并调整工作,使初中学校布局趋于合理。1996年,宾阳县在南宁地区率先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荣获“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县”奖。1998年以来,全县连续保持南宁地区中考质量综合评估第一名和高考每万人口向高校输送新生人数第一名。2000年,幼儿园发展到99所,入园幼儿21228人,比1990年多3270人;小学发展到233所,在校学生132263人,较1990年多11所、22518人。普通中学56所,在校学生57175人,比1990年多22592人。小学毕业升初中比例为99.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7%。职业教育不断发展。2000年职业中学在校生793人。全县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文化体育事业欣欣向荣,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丰富多彩,健康发展。全县已形成县、乡(镇)、村三级社会文化建设网络。有县文化馆、图书馆、文物所、新华书店、电影院等大批文化基础设施,有文化站20个。1990年,全县21个乡(镇)建起广播电视站,地面卫星转播台投入使用。全县经常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文艺创作获得丰硕成果。1992年,被评为自治区群众文化达标先进县。1993年,县、乡镇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2.40万户。县文化馆被文化部授予“标准文化馆”;宾阳县被评为全自治区城乡文化馆(站)达标县。1995年,全县有业余文艺队171个,文化艺术骨干达1000多人。1997年,被评为自治区社会文化先进县。1998年10月建成县城文化广场。1999年,被评为全自治区广播电视先进县;县图书馆被文化部评为“二级图书馆”。至2000年,全县有互联网网吧80多家,音像、卡拉OK厅、书店摊点等文化经营个体户400多家。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积极举办和参加多种形式的体育运动会和比赛。1990年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1992年建成黎塘体育馆,为当时全自治区最大的镇级体育馆。1993年有大桥、古辣、武陵、露圩、思陇、芦圩6个乡(镇)被评为自治区体育先进乡镇。1994年县成功承办全国第四届青年女子篮球锦标赛。1999年11月建成县体育馆,设座位3471个,为当时广西县级一流体育馆,并承办第八届南宁地区体育运动会。2000年承办自治区少年篮球锦标赛,新桥镇农村体育荣获第五批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称号。
卫生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成就显著。城乡医疗卫生日益完善,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不断改善。1992年,宾阳县实施初级卫生保健规划。被自治区政府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授予“消灭血吸虫病县”称号。各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达标建设,促进设备向数字化、电脑化方向发展。1997年9月,县人民医院获国家级“爱婴医院”称号。1999年,进一步深化和健全医疗机构改革、卫生监管体制,开展医疗机构创等级达标工作;全县基本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目标。2000年,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10月成立县红十字会医院,11月成立县人民医院城南分院。全县208个行政村均建立了合作医疗卫生所。全县有卫生机构73个,医院病床由1990年的947张发展到1146张,卫生技术人员从1473人增加到1898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荣获国家“二级甲等医院”称号。
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与质量显著提高。200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54元,比1990年增长1.63倍。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人均收入(工资)6439元,比1990年增长2.44倍。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274739万元,全社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21.92亿元,年均增长22.8%;贷款余额10.47亿元,年均增长14.09%。全县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住房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居者有其屋”初步实现。2000年,城镇居民居住面积人均达12.5平方米,住房大多是单元式配套楼房。农民的居住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积达18.33平方米。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小洋楼”,已在农村部分农户变成现实,并不断扩展。1998年,全县参加养老、工伤、生育、失业保险职工62471人。社会保障救济工作进一步落实,初步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困难群体的生活得到保障。1999年,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的城乡居民有1750户4008人。
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广泛开展品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1992年至1993年,宾阳县开展以“三优一学”(优质服务、优美环境、优良秩序、学雷锋)竞赛以及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村、双文明户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993年,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宾阳县为“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县委、县政府表彰文明单位54个、文明村52个、双文明户347个、乡镇“三优一学”竞赛优胜单位4个。1995年起,重点开展以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提高县城居民素质为目标的县城达标竞赛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抓“三大创建”(创建文明县城、文明单位〈村〉、文明行业)。至2000年,先后参加了自治区、地区组织开展的三届创建文明县城活动。宾州镇通过南宁地区“文明县城”达标验收。1996年,全县被评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9个,地区级文明单位24个,县级文明单位264个、“双文明”户1414户。1997年,在全县开展广泛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积极创建“三户”(遵纪守法户、脱贫致富户、小康文明户)、“三村”(卫生村、安全文明村、小康文明村)。2000年开展“文明新风进社区”活动。1990年至2000年,全县有9个单位被评为自治区文明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